- 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选集研究
- 何敏
- 3458字
- 2025-04-28 13:11:11
四
第一部翻译选集诞生于何时恐怕已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翻译选集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然而,翻译选集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进入学者视野则相对较晚。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术界从1990年代初开始,率先将翻译选集的编纂视为一种文学活动而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此后时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该研究领域的深广度也不断增强。具体到有关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翻译选集,比如白之(CyrilBirch)编选的两卷本《中国文学选集》(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梅维恒(VictorMair)编选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宇文所安(StephenOwen)编选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至1911》(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以及闵福德(John Minford)与刘绍铭合编的《含英咀华集》(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等。与中国古代文学翻译选集相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则较为贫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的几个重要选本,如斯诺(Edgar Snow)编选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伊罗生(Harold Robert Isaacs)编选的《草鞋脚》(Straw Sandals:Chinese Short Stories 1918-1933)、葛浩文编选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等,而其他大量存在的中国文学翻译选集则乏人问津。
接下来,笔者将对学界在翻译选集以及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一简要回顾,以指出该研究领域有待完善的地方和未来研究可以努力的方向。
国内的翻译选集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翻译选集(选本)”“中国文学翻译选集”以及一些重要选本的名称如“活的中国”等作为主题和关键词分别进行搜索,得到的与本书相关的搜索结果中,博士论文数量为零,硕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42篇。另外,国内关于翻译选集的专著有1部。归结起来看,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名家名集研究。目前,国内的翻译选集研究主要围绕个别的名家名集展开,且相比而言,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更加充分。比如,蒋坚松和刘超先分析了白之编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的翻译问题;[3]张振军基于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选集,考察了苏轼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4]陈橙的专著《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是目前国内翻译选集研究中,最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作者以宇文所安编选的《诺顿中国文选》为中心,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域外文学选集编译过程中发生的经典重构实践,对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5]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集中于斯诺编选的《活的中国》和刘绍铭与葛浩文合编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针对前者的研究多是对该选集编选及出版过程的回顾和还原,比如王鹏考察了《活的中国》出版的前前后后;[6]陈琼芝[7]和舒云童[8]梳理了鲁迅在《活的中国》编选中扮演的角色;萧乾作为直接参与者回忆了当时的编选情况。[9]对《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李刚通过考察该选集的文本选择和编排模式,讨论了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序列的重构;[10]顾钧则考察了该选集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和解读,作者认为该选集虽然肯认了鲁迅的文学史地位,但一些鲁迅的代表性文本没能入选,无法真实反映鲁迅的文学世界。[11]
第二,个别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也会提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选集。不过,由于翻译选集并不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这类研究多属于对相关选集的资料梳理,并没有深入选集内部去考察选集的编纂过程、最终面貌和后续影响,比如马会娟、叶秀娟、刘江凯、崔艳秋、耿强、吕黎、郑晔等学者的研究便属此类。[12]
第三,随着世界文学逐渐走向比较文学的前沿,国内对英语世界编写的世界文学选集的关注也日渐增多,世界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文学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但这类研究大都着眼于世界文学选集中的中国古典文学,比如郝岚以三部世界文学选集为中心,考察了世界文学中的《红楼梦》。[13]周淑瑶和刘洪涛分析了三部世界文学选集对中国文学的编选逻辑,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则只是一笔带过:“三部选本收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数量并不多,同时受到三部选本青睐的中国现代作家唯有鲁迅一人,而被其中两部选本同时收录的作家也仅张爱玲和北岛二人。”[14]此外,刘洪涛和杨伟鹏考察了《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的历史变迁,并列举了最新版中所收入的中国文学作品,而至于为什么选择以及如何阐释所选文本等更加深入的问题,没有作进一步探讨。[15]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翻译选集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视野广阔,相关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德国和伊比利亚半岛,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学翻译选集不会是他们主要关注的对象,但仍然有一些成果出现。下面我们主要按照地区分布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第一,北美对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主要是对一些重要选集的书评,其中多是对这些选集的优劣评判,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比如,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柯睿分析了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与华霭仁(Irene Bloom)合编的《中国传统之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Volume 1:From Earliest Times to 1600)、梅维恒(Mair,Victor H.)编选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刘绍铭与葛浩文合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集》以及宇文所安编选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认为这些选集的一个通病是高估了目标读者对原语文学传统的知识储备,并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16]而布莱恩(Brian,1996)、黄·马丁(Martin,W.H.,1995)、杜博妮(McDougall,B.S.,1996)等撰写的关于《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的评论文章认为,虽然相比此前的同类选集,该选集在多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但依然有诸多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所选文本的体裁不够全面(该选集没有选入戏剧作品)、个别译作署名有误、书后没有附加索引和参考文献、个别所选译文的翻译质量值得商榷,等等。[17]
第二,德语区的翻译选集研究成果主要为两次文学翻译选集研讨会的会议论文,这些研究中只有极个别与中国文学有关,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在1991年和1992年,德国先后举办了以“国际文学的传播媒介:以翻译选集为中心”和“翻译文学选集的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会后,相关论文修改后被结集为《国际翻译文学选集》(International Anthologies of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出版。[18]两次会议产出了一些视角新颖、颇有分量的论文,勒弗维尔(Lefevere)、皮姆(Pym)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展示了一些很有启发的研究方法。但是该论文集只收有一篇与中国文学选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孔慧怡将期刊看作选集的一种,考察了三种只刊登译文的期刊,即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中国笔(Chinese Pen)和译丛(Renditions)。
第三,伊比利亚半岛是另一个在翻译选集研究方面有颇多建树的地区,其成果主要体现在2013年的论文集《选集中的翻译》[Translation in Anthologies and Collections (19th and 20th centuries)]。[19]相比九十年代德语区的翻译选集研究,该论文集中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深度方面更进一步,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但其主要关注对象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版的翻译选集,涉及中国文学选集的研究论文有两篇:里斯本大学教授平托(Pinto)研究了由葡萄牙诗人费霍(Feijo)编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诗歌选集对转型期的、急于别求新声的葡萄牙诗坛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诗人地位的变化;张佩瑶则结合自己编译《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的经验,分析了编者的主体性和文化立场对编选过程的影响。
综上,国外的翻译选集研究中,聚焦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的研究非常之少,为数不多的涉及中国文学选集的研究,大都选择关注中国古典文学,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的研究则只有一些“挑错式”的书评问世。国内的翻译选集研究集中在个别名家的选本,其他相当数量的翻译选集还没有获得应有关注,且现有研究的系统性明显不足。可以说,我们在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翻译选集本身所蕴含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搜罗、整理那些被学者们长期忽视的中国文学翻译选集,深入考察它们的编译过程和编选原则,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编者的中国文学观,从而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学域外接受的整体认知水平。其次,要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翻译选集的理论建构。目前对翻译选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即主要围绕某一特定选本,探讨其成书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而甚少从个案研究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和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相关研究的理论意识和理论厚度明显不足。鉴于此,本书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选本本身的运作规律出发,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展开系统研究,希冀从选集角度一窥他者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同时力求就翻译选集本身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丰富对翻译选集的理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