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唐代军礼的研究目标与思路、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本书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有唐一代的军礼内容及其实施情况,无论是被载入礼典的军礼还是其他军礼,均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其特点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与阐释。虽然本书的讨论重点是唐代的军礼,但在叙述的过程中不仅仅囿于唐代,而是前后延伸,以求将其置于整个中古时代的军礼演变与发展的脉络之中,充分显示其继承演变的具体细节与历史地位,并对唐代军礼与军法的关系、军礼与军乐的关系、唐代以兵入礼的社会现象以及唐代军礼中的车服、官僚、与其他吉凶礼仪的杂糅现象等内容展开详细论证,全面认识唐代军礼的实施范围与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历史原貌。

对于唐代的军礼来说,它自身的军礼内容比较丰富,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既有概括综述类的成果,也有一些细致入微的考证。但仅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唐代军礼的相关研究成果内容最少,且不够深入,而且细节考证的内容大都有所侧重、不够全面,也没有准确地把握唐代军礼的发展与实践。除了《大唐开元礼》所载军礼内容之外,还有一部分军礼在唐代的军事、政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尚未进行深入发掘,此外,综述类的研究成果或者在叙述中国古代礼仪及唐代礼制时有所提及,或者仅围绕《大唐开元礼》所载内容浅尝辄止,这种研究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唐代的军礼不仅仅只包括军事征伐礼仪,还包含马神的祭祀、合朔伐鼓、大傩等其他杂糅之礼,这种归纳与理解方式无疑是值得展开进一步推敲的,也许可以从中发现隐藏在深处的唐人制礼思想。

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就是在细微考证唐代每一个军礼内容实践与发展的同时,全面探讨唐代军礼的性质、特点与意义,并将其放在整个中古军礼发展演变的轨迹之中,以此展现其历史地位与价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深刻剖析唐代军礼的真实内涵与本来面貌。更具研究意义与价值的是,唐代军礼的产生与兴盛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所反映的军事活动与社会文化心态更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1.全面总结唐代军礼的内容。以往的研究成果只着眼于《大唐开元礼》的文献记载,多认为唐代的军礼内容只限于此,而本书所研究的唐代军礼,除了礼典之外,更加深入地从史籍中挖掘唐代的其他军礼内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唐代军礼的全貌,并可以通过这些研究途径,了解其他军礼内容未被载入礼典的背景原因,加深对于唐代军礼的全面认识。

2.充分认识唐代军礼的实践情况。虽然礼典中有关于唐代军礼内容及其礼仪细节的记载,但这些纸面上的文字与实际实施过程中有无出入,以及其具体实施的背景、过程与意义如何,仍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对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都需要详加探讨,充分认识其实践情况。

3.深刻理解唐代军礼的特点、实施范围与历史地位。在分析唐代军礼的内容与实施的基础工作之上,需要展开充分的讨论与分析,理解其特点与实施范围,并剖析其中的历史缘由与意义。除此之外,还要将唐代的军礼放入整个中古军礼的发展与演变的脉络之中,意识到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样才能增进本书的深度,凸显其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4.唐代军礼中夹杂有若干吉礼祭祀礼仪,并与凶、嘉礼仪都有关联,相互影响,其内容与性质也随着唐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迥然不同。因此,在深入研究唐代的军礼内容时,可以促进对唐代吉、凶、嘉等礼仪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唐代五礼制度的意义与内涵。

5.唐代的军礼与军法、军乐的辩证关系及社会意义。在唐代的军事征伐活动中,军礼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另有军法、军乐,都对军事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效果。同时,军礼与军法、军礼与军乐常常互相融合,三者共同作用于唐代的军事活动中,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本书也可以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充分了解唐代的军法、军乐与唐代军礼的辩证关系以及三者的实际社会意义,同时考察在唐朝的政治制度中,礼制、法制、音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撰作完善过程。


[1]《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815页。

[2]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代表性成果有朱溢:《隋唐礼制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史林》2011年第5期;杨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古礼学和礼制研究》,《文史哲》2020年第5期。

[4]盖金伟:《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5]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儒学宗教化倾向的加深》,《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6]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社会生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7]杨晓霭:《试论唐、宋郊祀声诗所呈现的时代特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8]张树国:《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冯茜:《〈开元礼〉 与郑王之争在礼制层面的消亡——以郊祀为中心讨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4期。

[10]甘怀真:《中国中古郊祀礼的源流与特质》,载余欣《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18页。

[11]冯茜:《中晚唐郊庙礼制新变中的儒学色彩——礼制意义上的“太祖”在唐代郊庙中的出现及其地位的凸显》,《文史》2014年第3辑。

[12]田有前:《唐长安城方丘位置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24辑。

[13]吴丽娱:《从郊礼“奠玉帛”的文字看 〈开元礼〉 的制作—— 〈大唐开元礼札记之二〉》,《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8年第8辑。

[14]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15]李文才:《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6]吕博:《唐初明堂设计理念的变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8年第37辑。

[17]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8]雷闻:《五岳真君祠与唐代国家祭祀》,载荣新江《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4页。

[19]张目:《古代国家镇山祭祀格局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年。

[20]鲁玉洁:《唐代祭海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1]荣毅伟:《浅析唐代岳镇海渎祭祀礼仪的变化》,《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2期。

[22][日] 户崎哲彦:《唐代太庙制度之变迁》,《彦根论坛》1989年第262、263卷。

[23]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4]章群:《宗庙与家庙·宗庙篇》,载郑学檬、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173页。

[25]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6]郭善兵:《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高明士:《礼法意义下的宗庙——以中古中国为主》,载高明士《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35—44页。

[28]朱溢:《唐至北宋时期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成长》,《台大历史学报》2012年第46期。

[29]张华:《唐代太庙禘祫祭祀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2010年。

[30]王鹤鸣:《唐代家庙研究》,《史林》2012年第6期。

[31]顾玲:《唐代皇室宗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32]吴丽娱:《也谈唐代郊庙祭祀中的“始祖”问题》,《文史》2019年第1辑。

[33]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4]介永强:《唐代帝王的封禅》,《华夏文化》1999年第2期。

[35]方百寿:《唐代封禅活动特点述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6]张敏:《唐代封禅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7]汪海:《汉唐封禅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8]周善策:《封禅礼与唐代前半期吉礼的变革》,《历史研究》2015年第6期。

[39]赵东:《唐代封禅考略》,《乾陵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40] [日] 新城理惠:《先蚕仪礼与唐代的皇后》,《史论》1993年第46卷。

[41] [日] 新城理惠:《绢与皇后——中国的国家仪礼和养蚕》,载网野善彦《岩波讲座:天皇与王权的思考》,岩波书店2002年版,第141—160页。

[42]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祭祀礼仪浅论》,《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43]范芷萌:《唐代先蚕礼探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44]王田田:《唐及唐以前籍田奏议辑证》,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45]余和祥:《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6]吕灵巧:《唐代春秋两社的礼俗活动》,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7]王美华:《唐宋时期地方社稷与城隍神之间纠葛探析》,《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48]褚叶儿:《社稷祭祀及其礼义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49]张一平:《唐王室雩雨考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0]赵玉平:《唐代敦煌地区“雩礼”考述》,《兰台世界》2009年第10期。

[51]孙军辉:《唐代社会祈雨活动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52]杜斗城、李艳:《唐代佛教与祈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

[53]王梦:《唐代官方祈雨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4]高明士:《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55]盖金伟、孙钰华:《论“释奠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6]盖金伟:《论“释奠礼”与唐代学校教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7]朱溢:《唐代孔庙释奠礼仪新探——以其功能和类别归属的讨论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1期。

[58]白雪松:《浅谈 〈大唐开元礼〉 中的释奠礼》,《理论界》2011年第3期。

[59]朱溢:《论唐宋时期的武庙释奠礼仪》,载余欣《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193页。

[60][日] 金子修一:《论唐代的大祀、中祀、小祀》,《高知大学学术研究报告》1976年第55卷。

[61][日] 金子修一:《关于魏晋到隋唐的郊祀、宗庙研究》,载刘俊文《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86页。

[62][日]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汲古书院2001年版。

[63][日] 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的研究》,岩波书店2006年版。

[64][日]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肖圣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5][日] 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徐璐等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66]Howard J. Wechsler,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7]朱溢:《隋唐礼制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史林》2011年第5期。

[68]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69]吴丽娱:《书评:雷闻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汉学研究》第28卷第1期;孙英刚:《评雷闻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辑;许凯翔:《雷闻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评介》,载《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4—307页;游自勇、邓庆平:《评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王志跃:《评雷闻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

[70]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1]10 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72]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73]赵澜:《唐代丧服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4]吴丽娱:《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8年第1期。

[75]吴丽娱:《关于唐 〈丧葬令〉 复原的再检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

[76]吴丽娱:《对 〈贞观礼〉 渊源问题的再分析——以贞观凶礼和 〈国恤〉 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77][日] 江川式部:《唐代の上墓仪礼——墓祭习俗の礼典编入とその意义について》,《东方学》2010年第120辑。中译本为周东平、方海龙译《唐代的上墓礼仪——墓祭习俗编入礼典及其意义》,载周东平、朱腾《法律史译评》(2013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136页。

[78]吴丽娱:《临终关怀与告别之仪——唐朝皇帝对官员病重及丧亡的凶礼慰问》,《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2年第1期。

[79]吴丽娱:《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80]邓玮光:《唐人丧葬用车小考——兼论唐代“凶礼”中的“吉仪”、“凶仪”》,《苏州文博论丛》2013年。

[81]武莹莹:《唐代公主丧葬礼俗研究》,《碑林集刊》2013年第19辑。

[82]郭潇博:《唐宋五服制度变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83]张剑光:《礼缘人情:唐代民间的丧祭礼仪——以宋代笔记为核心的考察》,《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4期。

[84]崔世平:《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85]吴凌杰:《国恤:唐代帝王丧葬礼制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天中学刊》2019年第5期。

[86]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兼论其在处理中外民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7]杨阳:《唐代宾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8]李丽艳:《唐代宾礼研究——以 〈大唐开元礼〉 为研究视角》,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5年。

[89]王贞平:《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中西书局2017年版。

[90]屈蓉蓉:《王贞平 〈唐代宾礼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年第5期。

[91]李鸿宾:《礼典规约下多重视角的互动——王贞平教授 〈唐代宾礼研究〉 书后》,《国学学刊》2019年第2期。

[92][日] 新城理惠:《唐代的国家礼仪与皇太后》,《社会文化史学》1998年第39卷。

[93]吴丽娱:《朝贺皇后:〈大唐开元礼〉 的则天旧仪》,《文史杂志》2006年第1期。

[94][日] 金子修一:《唐代长安的朝贺之礼》,《唐史论丛》2009年第11辑。

[95][日] 金子修一:《唐代后半期的朝贺之礼》,《唐史论丛》2010年第12辑。

[96]杜文玉:《唐大明宫含元殿与外朝朝会制度》,《唐史论丛》2012年第15辑。

[97]赵守俨:《唐代婚姻礼俗考略》,《文史》1963年第3辑。

[98]杨希义、谢翠维:《唐代婚姻礼俗述略》,《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99]江林:《〈太平广记〉 中所见唐代婚礼、婚俗略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0]吴丽娱:《唐代婚仪的再检讨》,《燕京学报》2003年第15期。

[101]张国刚:《唐代婚姻礼俗与礼法文化》,《唐研究》2004年第10卷。

[102]郭海文:《唐代和亲公主的婚礼及家庭生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3]申洪涛:《唐宋婚礼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年。

[104]史睿:《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士族婚姻礼法的特点与源流——兼谈婚姻礼法与士族兴衰》,载余欣《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5—108页。

[105]费超:《唐代婚姻制度与礼俗的时代特色》,硕士学位论文,烟台大学,2013年。

[106]吴丽娱:《兼融南北:〈大唐开元礼〉 的册后之源》,《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6年第23辑。

[107]吴丽娱:《太子册礼的演变与中古政治——从 〈大唐开元礼〉 的两种太子册礼说起》,《唐研究》2007年第13卷。

[108]张琛:《唐代册赠使关联问题研究——以 〈大唐开元礼〉 所记策赠礼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09]张攀利:《唐代官员册命制度考论》,《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110]于赓哲:《从朝集使到进奏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11]吴丽娱:《朝集使在郊庙礼仪中的出现—— 〈大唐开元礼〉 校读札记一则》,《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7年第1期。

[112]游自勇:《汉唐时期“乡饮酒”礼制化考论》,《汉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13]高明士:《论隋唐学礼中的乡饮酒礼》,《唐史论丛》2006年第8辑。

[114]王美华:《乡饮酒礼与唐宋地方社会》,《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115]王美华:《唐宋时期乡饮酒礼演变探析》,《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16]张婧静:《试析隋唐学礼中的乡饮酒礼》,《史志学刊》2013年第3期。

[117]游自勇:《唐代乡饮酒礼与地方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18](清)江永:《礼书纲目》,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丛书本。

[119](清)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0](清)任大椿:《弁服释例》八卷表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1]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22]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3]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4]王烨:《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版。

[125]任慧峰:《先秦军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26]朱晓红:《周代军礼考述》,《国学学刊》2015年第2期。

[127]陈静敏:《东汉军礼研究——以 〈白虎通义〉 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 2008年。

[128]顾涛:《汉唐礼制因革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版。

[129]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30]耿元骊:《五代礼制考》,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31]刘春:《北宋军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20年。

[13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3]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4]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5]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36]王博:《唐·宋军礼の构造とその变容》,《史学杂志》2012年第121卷1号。

[137]李蓉:《隋唐军事征伐礼仪》,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138][日] 丸桥充拓:《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张桦等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39]王博:《唐代的国家典礼与军事征伐》,《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9年第00期。

[140]高明士:《从军礼论隋唐皇帝亲征》,《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8年第8辑。

[141]王博、王建岐:《唐代献俘礼的构造与皇帝权力》,《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21辑。

[142]毕祥来:《唐代献俘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6年。

[143]杨平平:《从献俘礼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144]王婕:《古代的露布》,《秘书之友》1986年第2期。

[145]郭绍林:《隋唐军事文书》,《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6]吕博:《唐代露布的两期形态及其行政、礼仪运作——以 〈太白阴经·露布篇〉 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2年第28辑。

[147]吕博:《“君之大柄”与“圣人之履”——礼与唐代政治变迁诸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4年。

[148]龙:《唐代军礼讲武仪式之梗概暨玄宗尚武立威之一斑》,《文艺复兴》1974年第53卷。

[149]郭绍林:《唐代的练兵活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50]李训亮:《唐代讲武述论》,《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51]金相范:《唐代讲武礼研究》,《宋史研究论丛》2006年第7辑。

[152]王瑜:《关于中国古代“讲武礼”的几个问题——以唐代为中心》,《求索》2009年第4期。

[153]王博:《唐代讲武礼实施背景新考》,《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6年第6辑。

[154]杨宽:《“大蒐礼”新探》,《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

[155]查圣祥、张立敏、黄莉莉:《唐代前期军事体育中的狩田礼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年第6期。

[156]颜逸凡:《唐代皇帝田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57]陈业新:《“成礼三驱”:汉唐时期“三驱”礼衍变述论——以蒐狩礼的建设为线索》,《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158]王博:《唐宋射礼的性质及其变迁——以唐宋射礼为中心》,《唐史论丛》2014年第19辑。

[159]蔡艺:《秦汉之后大射礼的发展与嬗变》,《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160]尚民杰:《中国古代的崇马之风》,《文博》1995年第1期。

[161]谭蝉雪:《敦煌马文化》,《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162]马瑞江:《马社考——从对马的崇拜到龙马精神形成的发展历程》, 《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163]左汉林:《唐代宫廷鼓吹乐的用途考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4]贾鸿源:《太社与唐长安城中的祭祀空间——从禜门礼、合朔伐鼓角度的思考》,《中国古都研究》2013年第26辑。

[165]赵贞:《唐代的“合朔伐鼓”及其象征意义》,《唐史论丛》2015年第21辑。

[166]姜伯勤:《沙州傩礼考》,载氏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敦煌心史散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9—476页。

[167]安祥馥:《唐宋傩礼、傩戏与高丽傩戏》,《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68]刘振华:《试析傩礼中方相氏的地位嬗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69]郭矗矗、范春义:《唐代宫廷傩仪考略》,《四川戏剧》2014年第10期。

[170]李正宇:《敦煌傩散论》,《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171]任伟:《敦煌傩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7年。

[172]王贞平:《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中西书局2017年版,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