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宗教意识形态到社会意识形态

对于英国的福音运动而言,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个重要发展契机,标记着一个历史节点。英国社会史学家约翰·劳伦斯·哈蒙兹夫妇这样概述法国大革命之于英国宗教领域和道德领域的意义:“巴黎血红色的天空使英国的星期天安静下来,它在英国的各个教堂里萦绕。法国大革命是一个警告,告诫人们无信仰和寻欢作乐会带来什么后果。”[1]

巴黎民众在大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激愤、狂热与反教会血腥暴力行为,以及大革命后法国社会连年不断的震荡混乱,对18世纪末的英国触动极大。在英国教会人士看来,种种残暴和失控乱象与大革命之前法国教会盛行的恋权贪财、生活腐朽、信仰弛废相呼应;它昭示出重建基督教信念之于堕落人类的紧迫性。此时,面对大众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需求,福音派与其他教派相比,体现出了它的可靠性和优越性。福音派重视内心感受而轻视仪式的严整、不强求传道者的资质和阶位,因此,越来越多非神职的普通教徒主动加入传播福音主义信仰的行列。18世纪的英国城镇、乡村规模都不很大,有利于普通人之间通过日常交往相互影响和感召,这使福音主义在中下阶层的传播极为迅猛。从统治秩序的角度来看,福音派赋予忠诚以神圣的价值,号召人们服从和维护现有的秩序,从各自的社会岗位和位置出发服务上帝,这十分符合大革命冲击下英国社会的稳定需求。

福音运动如其发起者所期望的那样,给英国国教教会注入了奉献激情,教会的精神面貌随之悄然改变。教士的布道开始充满活力和热情,神职人员对于教区事务的责任心明显高涨,一种热烈的慈善精神在教众中燃起。福音派重振英国国教的成就如此显著,詹姆斯·斯蒂芬勋爵(Sir James Stephen,1789-1859)把福音派教士们称作“英国国教的第二代创建者”。

福音主义在英国社会自下而上传播。18世纪,它的影响范围主要还是中层偏下阶层,与中产阶级上层或贵族接触不多。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战争(1803—1815)爆发,福音主义在中上阶层迅速扩散,19世纪,福音主义成为主导英国社会的价值观。

英国中产阶级认同福音主义,主要原因在于后者与他们的精神诉求相呼应——中产阶级作为依靠工业革命崛起的新兴阶级,期待获得与其经济收入相匹配的精神地位,福音主义的道德观、社会责任观为他们的“体面”和“可敬”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