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君书·垦令》的意义

对于《商君书》的第二篇《垦令》,研究者曾经有所分析。高亨说,“从文意观察,它不是垦草令的本文,乃是垦草令的方案,当为商鞅所写,献给秦孝公的”。“垦令二字的含义应是关于耕垦荒地的命令,但这篇文章的语气并不是国君的命令,而似商鞅的方案,恐是后人追题篇名,弄得不确切了。”[3]也有人认为,“《垦令》是商鞅在秦国提出的关于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案”。[4]或说,“垦令就是开垦荒地的命令。从内容看,本篇可能是商鞅关于垦荒的建议”。[5]

据《商君书·更法》,商鞅推行新法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垦草令》。正如林剑鸣所指出的,“‘垦草令’的原文现已佚失,其内容不能确知。不过在《商君书》中的第二篇有《垦令》,这可能就是商鞅向孝公提出的方案。从中可以大体推知‘垦草令’的内容”。[6]郑良树也认为,《垦令》篇“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7]

《商君书·垦令》提出了20种措施,一一论说,分别指出各条措施对于“垦草”的积极意义,如:

(1)农不敝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2)壮民疾农不变……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3)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4)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5)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6)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7)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8)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9)壹山泽,则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10)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11)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12)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

(13)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14)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15)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16)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17)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18)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19)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20)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以“垦草”作为新法的首要内容,体现了秦国执政者大力发展农耕业的决心。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商鞅变法由《垦草令》开始,反映了秦对发展农业问题的极端重视”。[8]其基本措施,是全面动员民众务农,严格约束非农业经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保证。

除《垦令》篇外,《商君书》的《算地》篇也突出强调“垦草”。其中写道:“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者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9]

“垦草”,是商鞅变法的首要内容。对于《垦草令》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在于“督促人民积极耕垦土地”[10],“促使人们耕垦土地”,“垦草令就是开垦荒地的命令”[11]。也有人强调,“商鞅的革命主张的实施,促进了奴隶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进一步瓦解”[12],“(商鞅)提出的各项垦荒措施,对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具有重要意义”[13]。看来,人们多重视和肯定这一举措对秦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意义,对于其他方面的作用,似有所忽略。

其实,我们如果从文化史和生态史的角度考察《垦草令》的影响,或许有助于获得关于秦史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