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影像叙述中“传播的诗”

影像对传统非视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殖民”,随着视觉文化大行其道,影像作为一种强悍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无法阻挡地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僭越,对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已形成种种新的文化景观。“影像”是图像理论的关键词,也是视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包含了以声、色、光与影为表现媒介的综合图像文本,以视觉为主,并将听觉纳入其中,它具有与传统文学文本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平等对话的优势,以某种先锋的姿态,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文体实行大跨度的越界。以“影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不仅是产业革命与技术革新的产物,更和西方经典文论以及哲学、诗学传统密切相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时代背景。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有效传播是其得以广泛持久地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诗歌口口相传,且歌且舞,它渐离歌唱进入书面创作和文字领域是诗歌的发展演变。但是,重新倚重有声传播,尤其是影像的立体传播,不仅是诗歌形态的回归,更是诗歌形态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立体创构。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的区别。表现载体是诗歌的直接呈现,是语言文字,它事关诗歌的定型,因而是第一性载体,是实在本体,是诗歌创作主体与诗歌形态之间的媒介。传播载体则是诗歌完成定型以后的送达,是手段、途径和方法,因而作为载体是第二性的,是关系本体,是诗歌形态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媒介。我们面临对“传播的诗”的观念认知,对于“传播的诗”,影像传播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载功能,它可以成为给诗歌带来新的表达元素和新的表现力的部分。诗歌在一定意义上离开了原初的文字表现载体,或者以不完整的形态进入传播过程,将传播载体引入自我表现之中,建构了诗歌的立体文本,诗歌由此变得可诵读、可歌唱、可观赏,转化为一种“立体的诗”或“跨媒介的诗”。“传播的诗”实际上可能通向对文字之诗的某种消解,虽然越是优秀的诗歌对传播载体的依赖越小,就算没有极佳的传播载体,其历史价值依然可能得到发挥,然而传播的启动与助推作用不容忽视,这是融媒体时代的必然结果。在媒介融合的文化语境中,诗歌需要在与媒介齐聚的视听交集的互相选择中寻求整合后的新生,从现代诗学研究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以具体的诗歌现象为关键点来探讨诗歌走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设置。当然,我们面对“传播的诗”,不必产生要以此大力促进诗歌创作与诗歌传播的野心和焦虑,因为诗界人士推动诗歌传播的实践活动大多也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影像传播则可能会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艺术效果。

“诗性”不单单存在于纯粹的诗语文字之中,其外延已扩展到图像艺术以及相关的文化领域,成为各种视觉艺术的一种诗意的审美诉求。“诗意”“诗化”“诗情”“诗美”等词语在各个领域出现,诗歌并不是被边缘化,而是发生了转移和变异,开始以不一样的方式和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像传播载体中的诗歌形态不仅可以让诗歌立体传播的传统得到接续与发扬,而且还能让诗歌品质在影像的承载中得到有效的增殖。本研究对诗歌影像传播(以电影为主)的几种范式的探析,主旨在于对诗歌别样审美存在的单纯凝视与朴素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