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族群与战争:公元前西亚三千年
- 胡其柱
- 3224字
- 2025-04-29 17:56:04
第四节 阿卡德人的昙花一现
与苏美尔人比邻而居的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语系,与古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是同一支脉,应该来自迦南或者阿拉伯绿洲。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他们就生活在苏美尔人上方,或与苏美尔人杂居。只是,在很长时间里,他们来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时间稍晚,文明程度落后于苏美尔,只能甘当绿叶。
阿卡德人的外貌与苏美尔人有别。苏美尔人个子矮,光着脚,皮肤淡,短头发,脸部刮得很干净,持矛挽盾;从西部迁来的阿卡德人则个子高,穿着鞋,皮肤暗,长头发,脸上都是络腮胡子,擅长弓箭。很明显,一个喜欢防御,一个擅长进攻。
当苏美尔人发明文字、建立城邦时,阿卡德人估计还在放牧流浪。从全球历史来看,农业和游牧交错地带,始终充斥着激烈攻防,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是,苏美尔人与阿卡德人的关系,似乎没有那么紧张。从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来看,他们并没有残酷地相互残杀,而是很快化干戈为玉帛,混居在了一起。想必,富裕的苏美尔需要廉价劳动力,只能开放边境,让阿卡德人进入。苏美尔泥板记录下来很多书吏的名字,明显来自阿卡德人。这意味着,很多阿卡德人进入苏美尔后,掌握楔形文字,成了有文化的佣人。
这种奇特的经历,促进了阿卡德人快速进化。他们掌握楔形文字后,既可以服务苏美尔人,谋取生计,也可以为我所用,从事贸易,组织政权,积累文化底蕴。公元前24世纪,一位叫萨尔贡(Sargon of Akkad)的枭雄横空出世,将阿卡德人的积累化为实力,率领族群登上了两河流域的政治巅峰。
西亚古代史上有三位萨尔贡,一个是阿卡德的萨尔贡,年代最早,也最早闯出了名号,后世多以萨尔贡大帝相称。另两个是后世亚述的,公元前19世纪的叫萨尔贡一世,公元前8世纪的叫萨尔贡二世。萨尔贡一世没留下丰功伟业,萨尔贡二世与萨尔贡大帝都出类拔萃,分别创建了西亚大帝国。
萨尔贡的阿卡德写法是arru-kīnu,意为“真正的王”或“永恒的王”。关于他的出身,历来有两种说法。古巴比伦的苏美尔史诗说,他的父母是平民,出身贫贱,后来的一首阿卡德语史诗则说,他的出身并不低,至少母亲是人上人的高级祭司:
我是大王萨尔贡,阿卡德之王,
我母是高级祭司,我父是谁,我却不知。
……
我的身为高级祭司的母亲怀了我,偷偷把我生下。
她把我放到芦苇篮里,她用沥青把缝隙封好,
把我放入河流,因此我没有被发现。
按照这种说法,萨尔贡的母亲是高级祭司,属于权贵家庭,只是他不知父亲是谁,似乎是私生子。母亲不敢抚养他,生下后就将他放入了芦苇篮,让他自寻生路。
萨尔贡的出生年份,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大概在公元前24世纪上半叶。传说他被一个好心的园丁收养。这个园丁抚养他成人,教给他园艺技能,长大后又带他入行,给人打理庭院。
寄人篱下的萨尔贡,应该是早熟的青年,既心灵手巧,又能察言观色。经过一番努力,他进入基什王宫工作,得到国王乌尔扎巴巴(Ur-Zababa)青睐,成为一名皇家高级司礼官员。另外一种说法,是担任王宫园丁。萨尔贡的专业是园艺,当园丁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史诗说,萨尔贡出身虽然卑微,但是胸怀壮志。他曾梦见自己取代乌尔扎巴巴成为基什国王,还把这个梦透露给了国王。国王当然容不下,多次试图杀害萨尔贡。萨尔贡得到基什主神伊南娜(Inanna)的佑护,不但死里逃生,而且真的取代乌尔扎巴巴成了基什国王。
史诗没有说萨尔贡是如何当上国王的。不过,根据当时的情景,可以猜想一下。
公元前24世纪中叶,乌鲁克已经衰退,基什一度复兴称霸,但是很快面临南方两大城邦拉伽什和乌玛的挑战。先是拉伽什挥师北上,力压群雄,接着乌玛黄雀在后,酝酿新的攻势。基什在拉伽什和乌玛轮番轰炸下,国力急剧衰退,乌尔扎巴巴失去了民众信任。早有预谋的萨尔贡,很可能与军方将领密谋,乘机上位,黄袍加身。
至于史诗说萨尔贡主动向国王透露,自己会取而代之,估计是杜撰之辞。一般来说,这样的事藏还来不及,聪明的萨尔贡,哪里可能主动“招供”,引来杀身之祸?不管怎么说,萨尔贡确实当上了基什城邦国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334年。
当上国王的萨尔贡,更加雄心勃勃。他招募士兵,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常备军。基什以西的地方,游弋着大量闪米特部落,一听说有人雇人当兵,纷纷前来投靠。很快,萨尔贡便拥有了一支常规部队。
根据出土泥板文书,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萨尔贡的宫殿前面吃饭。这里的“吃饭”,应该是军事训练的代名词,主持训练的统帅,很可能就是萨尔贡本人。
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乌玛之王卢伽尔扎克西(LugalZage-Si)的天下。卢伽尔扎克西本来是乌玛的祭司,后来夺取王位,打败拉伽什城邦,成为新“苏美尔之王”,影响力远到地中海东海岸。他将首都放在乌鲁克,史称乌鲁克第三王朝。
萨尔贡的目标,是推翻卢伽尔扎克西,争当天下君主。当时,卢伽尔扎克西作为盟主,可以号令众邦,萨尔贡只是基什国王,要挑战卢伽尔扎克西,需要极大的勇气。
没有资料记载,说明萨尔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们只知道,苏美尔时期,就出现了驴拉车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武器有长矛、弯刀、尖刀、盾牌和弓箭。萨尔贡经过二十三年蛰伏和对抗,打了大大小小三十多次仗,最终击败卢伽尔扎克西,实现了梦想。
他率军攻破乌鲁克城墙,生擒卢伽尔扎克西,然后将其带到尼普尔神庙,向众神之父恩利尔宣誓。卢伽尔扎克西是否作为祭品被处死,现在不得而知,萨尔贡加冕为“苏美尔之王”“基什之王”,则没有任何疑问。
萨尔贡的霸业,不同于此前。此前的霸主,只要求他人臣服,不直接进行控制,建立的是联邦性质的霸权。萨尔贡则不仅摧毁别人城墙,捣毁别人神庙,还派驻军队驻扎,更换城市统治者,甚至没收各个城邦的土地,已经有点皇帝的味道。
两河流域城邦失去自治权,都变成了阿卡德的行省,原来的城邦之主,都降为行省或城市总督。铭文记载说,萨尔贡让全国“只有一张嘴”,意思是只有萨尔贡一个人,才能发号施令。他的孙子纳拉姆辛(Naram-Sin),还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并以“年名制”记录年份。
随着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属于闪米特语的阿卡德语,也取代苏美尔语,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官方语言。苏美尔语仍然存在,只是已经不能进入官方场合。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则被阿卡德人借用过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得以流传。
再到后来,巴比伦人和波斯人都借用了阿卡德楔形文字。考古学家就是凭着这条线索,先破译波斯楔形文字,又破译巴比伦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最后破译了苏美尔楔形文字。
萨尔贡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自称“阿卡德之王,基什之王,大地之王,恩里勒钦定的统治者”,其口气之大,成为后世亚欧大陆的每一个君主的范本。
长什么样的人,才能有如此能量,将两河流域打造为一个帝国?尼尼微出土过一座青铜雕像(如图1-8),经考古学家鉴定,应该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萨尔贡。那时萨尔贡可能还活着,说不定青铜雕像就是按照他本人模样铸造的。

图1-8 萨尔贡大帝
这座青铜塑像完全写实,头发盘起宛如王冠,眼睛原本镶嵌宝石,出土时已经脱落破裂,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脸部表情威严庄重,透露着一种刚毅、坚韧和沉静。即使以现代人眼光,这样的萨尔贡看起来也不是平凡之辈。
可惜,不平凡的枭雄,往往被权力冲昏头脑,过度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可以像神一样,统御天下。萨尔贡本人没有留下残暴为政的记录,但是他的孙子纳拉姆辛,突破两河流域千年常规,大逆不道,直接以神自居了。
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件藏品,“纳拉姆辛胜利石碑”,已经不见神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威猛的纳拉姆辛。纳拉姆辛还带上了只有神才能佩戴的牛角帽。按照他的意思,他自己就是神,所有臣民敬拜他就是敬拜神。
此前,两河流域国王都自称神的仆人,死后才会被追封为神,而纳拉姆辛在生前,就要求被尊奉为神,受供于神庙,无疑打破了人神界限,在两河流域人眼中属于僭越之举。
纳拉姆辛的狂妄,最终激起祭司和地方势力不满,让阿卡德帝国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同时,阿卡德屋漏偏遭连夜雨,纳拉姆辛死后不久,一股从扎格罗斯山区的蛮夷族群,冲决阿卡德帝国防御阵线,将其拖入了战火之中。尽管纳拉姆辛的儿子取消神号,重修神庙,也没有再唤回神明佑护,公元前2193年左右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