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先秦功利思想的伦理渊源
一 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从伦理学上看,儒家事功思想是先秦功利思想的伦理学渊源。在儒家开创者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始终存在着内在与外在、绝对与相对以及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张力。其思想中既具备将道德视为绝对、内在的抽象原则的论证倾向,也具备将道德视为相对、外在的现实事功的论证倾向。在孔子思想的张力之下,孔门众多弟子分化为正统的“内圣派”与事功的“外王派”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子思、颜回、曾子、闵子骞等等,其中子思、孟轲代表的“思孟学派”,被历代正统儒家奉为孔子之后的儒学“正朔”“真传”。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子夏、子贡、子路等等,他们在战国时期的后继者是著名的荀子。
实际上,儒家道德论证的内在张力,直到今天都在世界范围内困扰着伦理学界。例如,如何处理道德命题不可认知的属性,即其不可判别为真假,但又表现为能够有“真”有“假”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儒家道德论证内在与外在之间张力的现代版本。其与“道德事实”是否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围绕着这个张力,学界产生了伦理客观主义与伦理主观主义、道德实在论与道德非实在论、伦理可认知主义与伦理非认知主义等等分野。在伦理非认知主义中,又有情感主义、规约主义、投射主义与规范—表达主义等等众多观点。对于绝对与相对之间的张力,现代哲学则以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分野来简明、直接地回应。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张力与今天的困惑甚至在字眼上都是统一的。
二 儒家伦理思想对法家功利思想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法家功利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子夏所开创的“西河之学”。魏文侯、李悝、段干木、田子方、吴起都是他的学生。而李悝、吴起则是公认的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在“西河之学”影响下,一大批事功型人才推动了魏国的改革,使其成为战国早期的霸主。子贡的事功、功利思想也十分突出,其在当时的列国政治、外交,甚至是商业活动中都大放异彩。子夏、子贡虽然仍坚持道德之于功利的优先性,但是,他们注重经验、理性作用的观点,从外在和相对视角对道德之“信”进行的分析,以及功利之于道德必要意义的论证,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李悝、吴起的法家思想,为李、吴由儒入法的关键分野——将道德视为工具的论证奠定了基础。荀子的“性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其弟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为韩非强调利益冲突的伦理观和通过“术”来巩固君主绝对专制的政治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总起来看,是否承认功利高于道德,是法家与儒家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