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儿童肾脏病学
- 郑健 姚勇主编
- 1614字
- 2025-04-29 18:03:35
第二节 肾脏病的中医病名研究
“肾脏病”是按西医学方法命名的,涉及范围广泛。中医对肾脏病的命名,病名繁多,分类复杂,方法多样,主要以病变部位、症状、病证、病因病机等方法进行命名。
一、以部位命名
病变部位命名方法是中医最常用的病名命名方法之一。如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水(肾病综合征)、肾瘅(急性肾盂肾炎)、肾着(慢性肾盂肾炎)、肾癌(肾细胞癌)、肾垂(肾下垂)、肾痨(肾结核)、肾痈(肾周化脓性炎症)等。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肿满候》说“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皮肤,故令肿满。”并有十水(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水气)和二十四水候之说。汉代张仲景对水气病的分类、症状、脉象、治则、方药均有详细论述,从病因脉证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又按五脏的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可谓水肿辨证论治之滥觞,为后世辨治水肿奠定了基础。
二、以症状命名
中医病名通常是以症状命名。如腰痛、遗尿、尿床、小便不禁、尿崩(肾性尿崩症)、尿血、石淋(尿路结石)等,这些就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来命名的。《灵枢·九针论》说:“膀胱不约为遗溺。”后代又称为遗尿。隋代《诸病源候论·尿床候》说:“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明代《古今医统》云:“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小便血候》言:“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石淋候》云:“淋而出石,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
三、以病因病机命名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来命名。如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热淋(下尿路急性感染)、痨淋(膀胱结核)、肾衰(肾衰竭)、关格(尿毒症)等。《素问·水热穴论》谓:“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灵枢·脉度》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四、以病证命名
根据疾病或病证的主要症候群进行命名。如水肿、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阴水、阳水、肾厥(尿毒症昏迷)、尿浊等。《灵枢·论疾诊尺》说:“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丹溪心法·水肿》谓:“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临床执简驭繁,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五、以病情命名
根据病情的轻重或病程的缓急进行命名。如癃闭,指排尿困难,“癃”指小便点滴而短少,为病势较缓者;“闭”为小便不通,为病势较急者。如《灵枢·本输》曰:“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还有急淋、劳淋(慢性下尿路感染)、急性肾衰、慢性肾衰等。《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云:“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郑 健 吴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