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儿童肾脏病学
- 郑健 姚勇主编
- 3606字
- 2025-04-29 18:03:36
第五节 肾脏病的中医治法研究
古人常云“肾常虚”“肾无实证”,可见小儿肾脏病的中医治疗应遵循扶正为主、标本兼顾、调和阴阳、兼顾他脏的治疗原则。
一、常用治则
1.扶正固本,调和阴阳
小儿肾常虚,肾脏病证候临床表现以虚损为主,而且肾脏疾病大多数病程较长,治疗上应以扶正固本为首要原则,特别是在某些肾脏疾病的缓解期和恢复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之阴阳的虚损和平衡关系到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等均为临床常用的调整阴阳方法。
2.补虚泻实,标本兼顾
小儿“肾常虚”,临床表现以肾虚为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因虚致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临床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脾虚湿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等;标实常见有外感、水湿、湿热、血瘀以及痰浊等;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本虚和标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临证中常常在补虚的基础上佐以泻实,做到扶正勿忘祛邪,祛邪不能伤正,补虚泻实,标本兼顾。
3.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主要用于小儿肾脏病治疗过程中因感染等因素而致的反复或复发的患儿,或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时,临床表现为实证为主,或虚实夹杂,影响到本虚的治疗,此时应遵循“急则治标”的原则,先祛邪以治其标,邪去再缓图其本,以祛邪不能伤正为要。“缓则治本”通常应用于小儿肾脏病的稳定期或缓解期,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或虚实夹杂的患儿,治疗上以扶正固本为要,或佐以祛邪,即扶正勿忘祛邪,祛邪不能伤正。
4.治肾为本,兼顾他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五行相配,互根相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肾脏疾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疾病亦会影响到肾脏。因此,小儿肾脏疾病的治疗应以病变脏腑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到整体论治,灵活运用。肾脏本病的表现主要有肾气虚、肾气不固、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肾精亏虚、湿热蕴肾等;合并他脏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肝郁肾虚等。
二、常用治法
(一)扶正固本
1.益气法
气虚证是小儿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益气法是通过补益脏气、调理气机而改善气虚证的临床症状。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故其治法亦多种多样。
(1)益气渗湿法:
用于脾胃气虚,湿浊内停之证,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等,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砂仁等。
(2)益气利水法:
用于气虚水湿之证,临床表现为颜面浮肿、小便不利等,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等,常用药物有防风、黄芪、白术、麻黄等。
(3)益气固表法:
用于气虚卫外不固之证,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等,常用药物有黄芪、防风、白术、麻黄根、浮小麦等。
(4)益气活血法:
用于正气亏虚,血行不畅,瘀滞脉络之证,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2.滋阴法
肾为水脏,阴精不足是肾脏病常见的证候之一,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阴法可以使得阴精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改善阴虚的临床症状。
(1)滋阴利水法:
主要用于阴虚内热,水热相搏之证,常用方剂如猪苓汤等,常用药物有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等。
(2)滋阴降火法:
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常用方剂如知柏地黄丸等,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等。
(3)滋阴补肾法:
用于肾阴不足之证,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常用药物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等。
(4)滋补肝肾法:
用于肝肾阴虚之证,常用方剂如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龟甲、知母、女贞子、墨旱莲等。
(5)滋阴潜阳法:
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之证,常用方剂如虎潜丸、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子、龟甲、芍药、麦冬、牛膝等。
3.温阳法
温阳法是大多数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至肾衰竭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缓解肾病进展的主要方法。
(1)温肾利水法:
用于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而致水湿停聚之证,常用方剂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常用药物有茯苓、芍药、附子、白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等。
(2)温肾壮阳法:
用于肾阳不足之证,常用方剂如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附子、肉桂等。
(3)温肾填精法: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常用方剂如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当归等。
(4)温肾通腑法:
用于脾肾阳虚,阳气不行,冷积阻于肠间之证,常用方剂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等,常用药物有附子、当归、人参、干姜、大黄等。
(5)回阳救逆法:
用于阳气暴脱之危重证,常用方剂如参附汤等,药物为人参、附子。
4.固肾法
(1)固肾涩精法:
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证,常用方剂如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等,常用药物有芡实、龙骨、牡蛎、莲须、金樱子等。
(2)固肾缩尿法:
用于肾元亏虚,失于统摄之证,常用方剂如缩泉丸、桑螵蛸散等,常用药物有益智仁、乌药、山药、当归、桑螵蛸等。
(二)祛邪治标
小儿肾病常表现为本虚为主,虚实夹杂之证。病初偏于邪实为主,多与风、湿、热、毒、瘀有关,而病至后期,肺、脾、肾俱虚,精微外泄,肾络瘀阻,转以虚证为主,肾虚尤著。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可出现外感、水湿、湿浊、湿热(毒)和血瘀兼夹之标证。临床常用治法如下:
1.疏风解表
(1)疏风散寒法:
用于外感风寒之证,常用方剂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等,常用药物有麻黄、杏仁、荆芥、苏叶、防风、柴胡、羌活等。
(2)疏风清热法:
用于外感风热之证,常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桔梗等。
(3)疏风利湿法:
用于外感风邪,水湿不化之证,常用方剂如越婢加术汤等,常用药物有麻黄、白术、石膏、生姜、大枣等。
2.渗湿利水
(1)芳香化湿法:
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内蕴之证,常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等,常用药物有藿香、陈皮、苏叶、厚朴、半夏、茯苓等。
(2)淡渗利湿法:
用于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常用方剂如胃苓汤、五皮饮等,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皮、猪苓皮、陈皮、桑白皮、泽泻、厚朴等。
(3)祛风胜湿法:
用于寒湿阻滞经络之证,常用方剂如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有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茯苓、防风、川芎、当归等。
(4)温化水湿法:
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水,水气内停或脾阳不足,脾失健运之证,常用方剂如实脾饮、苓桂术甘汤等,常用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生姜等。
(5)泻下逐水法:
用于全身严重水肿,体质尚实者,常用方剂如十枣汤或舟车丸等,常用药物有芫花、大戟、甘遂、大枣、大黄等。
3.清热解毒
(1)清热利湿法:
用于湿热内蕴之证,常用方剂如甘露消毒丹、六一散等,常用药物有广藿香、茵陈、黄芩、滑石、薏苡仁、甘草等。
(2)清热解毒法:
用于热毒壅盛之证,常用方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
(3)清热通淋法:
用于湿热下注,蓄于膀胱,水道不利之证,常用方剂如八正散、五淋散等,常用药物有车前子、滑石、栀子、木通、大黄等。
(4)清心利水法:
用于心经有热,移于小肠之证,常用方剂如导赤散等,常用药物有木通、生地黄、甘草、竹叶等。
(5)清热凉血法:
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之证,常用方剂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现犀角已禁用,多用水牛角代)等,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玄参、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芍药等。
4.活血化瘀
(1)益气活血法:
用于气虚血瘀之证,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2)行气活血法:
用于瘀血阻滞,经脉不通,气机失调之证,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桂枝、牡丹皮等。
(3)凉血散瘀法:
用于瘀热互结之证,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现犀角已禁用,多用水牛角代)等,常用药物有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
(4)活血利水法:
用于阳气不足,血脉瘀阻,气化失权之证。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白术、茯苓、猪苓等。
5.通腑泄浊
(1)通腑逐水法:
用于水饮停聚之证或水肿体质壮实者,常用方剂如十枣汤等,常用药物有芫花、大戟、甘遂、大枣等。
(2)通腑泄浊法:
用于浊毒内停,腑气不通之证,常用方剂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常用药物有大黄、厚朴、枳实、槟榔等。
(3)泄浊降逆法:
用于正气虚惫,浊邪内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儿,脾肾功能衰败,三焦气化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潴留。常用药物有黄连、半夏、生姜、苏叶、萆薢、蚕沙、大黄等。
(郑 健 吴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