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肾脏的解剖与结构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

肾脏在胚胎学上起源于中胚层,为腹膜外器官。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右侧肾脏上极约平第12胸椎上缘,下极约平第3腰椎上缘,左肾略高于右肾1~2cm。肾脏长度和重量分别为:足月儿6cm、24g左右,成人10~12cm、150g左右;小儿肾脏长度大约为:(年龄÷2+5)cm。新生儿肾脏表面凹凸不平呈分叶状,至1岁以后开始渐平。婴儿肾脏相对比例较成人大,位置略低,且腹壁肌肉薄而松弛而较易扪及。

肾有内外两缘、前后两面、上下两极。外侧缘较窄薄并向外凸隆,肾脏内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是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末端出入的门户,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肾蒂。由于下腔静脉靠近右肾,因此右肾蒂比左肾蒂短。肾蒂内动静脉和肾盂末端排列关系:从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末端;而从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肾门以内是肾实质围成的腔隙,称为肾窦,包括肾盂、肾盏、肾动脉和肾静脉的主要分支,以及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肾前面较凸,朝向腹外侧;后面较平,贴近腹后壁。上极宽而薄,下极窄而厚。

肾脏表面有三层被膜,即肾筋膜、肾脂肪囊和肾纤维膜。纤维膜为肾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及少量弹力纤维组成,薄而坚韧,紧贴肾实质,易于剥离。纤维膜外面包有囊状的脂肪层,即脂肪囊,脂肪囊包绕肾脏及肾上腺并充填于肾窦内容物的间隙内,起到弹性保护作用。最外面为肾筋膜,包于肾及肾上腺周围,由它发出的一些结缔组织小梁穿过脂肪囊与纤维膜相连,为固定肾的主要结构。

肾实质由皮质(cortex)和髓质(medulla)构成。皮质位于表层,呈红褐色,富于血管,肉眼可见红色点状颗粒,包括肾小球、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集合管。髓质位于深层,结构致密而有光泽,由8~18个肾锥体组成,包括肾小管直部、髓袢、直小血管和远端集合管。肾锥体基底朝向皮质,从基底呈辐射状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为髓放线,位于髓放线之间的皮质称之为皮质迷路。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皮质迷路中央部分为小叶间,有小叶间动静脉穿行。一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组成肾叶。肾锥体的尖端朝向肾小盏,称为肾乳头,其顶端有许多乳头孔,尿液自此流入肾盏。部分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为肾柱。

尿液引流道包括肾小盏、肾盏和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钟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