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体平衡的原则

物理学里讲“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即使静息状态也存在人体与外环境的交流,呼吸、血液循环的持续进行。在持续的运动中,人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生存,即内环境稳定、外环境适应能力强。内环境稳定的基础是人体结构稳定,结构决定功能。如胸脊柱段的后凸导致胸腔容积变小,残气量增加,引起氧供应量不足,出现运动后的喘息、胸闷、气短等;肌肉的黏弹性紧张导致肌肉内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出现易疲劳和肌肉酸痛增加。正常的人体结构需要运动平衡的维持,即使出现人体局部结构的改变,病态的平衡也可以使人相对正常地生活。就像阴阳平衡一样,本初的阴阳平衡是最和谐的,随着阴阳的消长变化,会出现新的阴阳平衡,但新出现的平衡状态并非本初的平衡。人体运动平衡状态在不断调节中保持稳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重心稳定、信息摄取最大化和疼痛性避让。

一、重心稳定

重心稳定最容易理解,就是人体重心需要位于支持面以内,支持面可以良好地承托身体的重量。双脚站立、单脚站立、坐骨结节大腿后侧支撑坐位、身体的一个表面支撑的卧位是最常出现的重心稳定体位。芭蕾舞的脚尖支撑、双手或单手的支撑倒立等是训练后的重心稳定体位。重心脱离支持面的投影范围就会产生运动,最终使重心回归支持面支撑范围。人体前后左右的平衡状态可以理解为阴阳平衡。不平衡就会有缩短的经或拉长的经,寒则收引,热则弛缓,解其寒而发其热,使人重归阴阳平衡状态而消除症状。

平衡破坏后,人体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回到平衡状态,如站立不稳的老人会出现向后倒退、向前的疾走和跌倒,卧位支持面是最大的,摔倒后就会变得非常稳定。去掉破坏原有平衡的因素或增加支撑面可以使人体重回稳定,如损害部位的治疗或添加助行器。

双脚站立形成的支持面很小,需要人体骨骼的良好空间排列使力传递沿着骨骼进行并全部落在支持面以内,从而增加人体的站立稳定性,减少软组织抗重力应用,符合耗能最小原则。骨骼的良好空间排布需要骨骼上附着肌肉形成的各方向牵拉合力为零,这样骨骼处于空间最稳态。关节周围的韧带均匀稳定地维护关节相对位置,韧带的弹性收缩是不需要耗能的。如正常站立状态的股四头肌只存在间断收缩,说明人体站立的维持不需要肌肉的持续做功。

二、信息摄取最大化

信息摄取最大化是人对外环境和内环境信息感知的最大化,以更多满足中枢整合的需要。没有外部信息的摄入,人体内部信息记忆无法持续激发而长久保留,这也是宅家老人反应逐渐迟钝的原因之一。视觉传入和位听觉传入需要头部正直状态。在站立、行走、奔跑时头部稳定的维持是中枢进行良好运动状态分析的前提。侧倾头部快速跑下陡峭的楼梯容易使人摔倒的现象印证了这一点。

维持头部的正直稳定,需要头部以下结构对摆动的纠正。纠正的原则是下部调节优先,即足踝运动可以纠正摇摆就在足踝进行;足踝运动不能纠正,骨盆运动可以纠正摇摆就在骨盆周围进行;骨盆运动不能纠正,脊柱运动可以纠正摇摆就在脊柱进行,并且是由腰到颈的纠正顺序。如果头颈部关系异常,就需要下部结构纠正,项平面软组织损害致使头后伸肌肉牵拉力下降,通过屈膝屈踝纠正前移的头,足底前方的承重增加,就会出现跖腱膜牵拉增多引起的足跟痛,为“脚痛医头”提供了理论依据。颈部深层或椎管内软组织损害引起的颈椎变直、反张同样需要腰脊柱的曲度增加或骨盆倾斜、屈膝、屈踝纠正,所以颈椎病引起的腰腿痛也是很常见的。当足踝、膝不能进行身体摇摆纠正时,骨盆、脊柱就会应用增多。随着代偿运动的增多,损害出现,逐渐上升纠正部位,到颈部摇摆纠正时,出现颈部、头部疼痛,为“头痛医脚”提供了依据。如果完全不能纠正摇摆状态时,平衡感觉传入信息异常,运动就会出现头晕。所以,老年人的运动时头晕若单纯改善颅内循环,效果就寥寥无几了,需要柔肝、补肾,对肝经、肾经所过的大腿根部治疗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放松了骨盆前缘的内收肌牵拉,使腰脊柱段乃至整个脊柱段恢复正常的曲度,更好地代偿运动中身体摆动状态,头晕自然消失。

皮肤的信息摄取有赖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良好接触,穿着紧身衣物对于皮肤信息摄取存在明显干扰,过紧的衣物会造成烦闷约束的感觉。人体的浅筋膜蠕变紧张同样引起厚重的感觉,如背部浅筋膜增厚收紧,背部总会存在沉重、麻木或与外界不通透的感觉。

感受器功能异常直接影响正确信息的传入,尤其无菌性炎症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可抑制其他感受器的感知信息传递,使运动控制在异常反馈下出现错误指令,导致相应软组织受损。可逆性损毁后重建是改善感受器功能的直观方法,可以通过针刺、按压等方法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三、疼痛性避让

疼痛性避让是人体自身人性化的重要表现,即某个部位发生软组织损害后,其他部位为保护损害部位减少刺激产生的代偿状态。就像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人员中,其中一个人生病了,需要休息,其他人员增加劳动量完成现有工作的状态。如,一侧膝关节疼痛在行走时需要另一侧膝关节进行过多的支撑;一块肌肉的肌腹或附着点出现损害,人体在运动时尽量减少这块肌肉的应用;一个承重部位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尽量避免这个部位的承重。

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人体内部出现很多潜在的软组织损害,这些损害对感受器的刺激没有达到反馈给大脑皮质的程度,所以不能被意识感知,但增加损害部位的压力或拉力刺激,刺激强度达到能上传大脑程度时,疼痛就会出现,这也是进行压痛点检查的原因。

运动过程中进行力学缓冲的脂肪垫、运动中过度应用的肌肉一旦发生损害,挤压、牵拉刺激均会导致疼痛出现,人体为了减少这种疼痛就会改变原有的运动模式,进行损害以外部位的运动代偿。有时损害部位的软组织早已修复了,但运动模式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状态。异常的运动模式造成代偿部位损害,引出新的症状,需要系统训练纠正运动模式以消除症状。如果原有软组织损害部位没有修复,单纯的运动模式纠正是没有远期效果的。如跗骨窦脂肪炎性水肿,需要增加跗骨窦空间,并减小跗骨窦压力。距骨的内旋、后移动作正好能实现这一损害的疼痛避让运动。距骨的运动使距舟关节内移,楔骨关节分开,足横弓骨性稳定下降,足旋前,第一跖骨压力增加,在前足支撑、滚动、弹起时,趾内侧压力增大,外翻力增多,出现外翻。小腿为适应距骨运动,前倾、内旋,带动股骨内旋,使膝关节内侧间隙拉开、长短收肌被动牵拉。膝外翻、骨盆前旋使同侧下肢支撑高度变短,进一步导致脊柱侧弯,诱发腰痛或颈、头痛。跗骨窦为中医胆经丘墟穴所处位置,此处针刺刺激降低游离神经末梢对局部炎症的敏感度,增加其他感受器的反馈,对治疗上述代偿后的症状非常有用。

运动平衡原则在人体内自然发生,使主诉症状远离损害部位。在针刺取穴时,存在远端取穴、左右巨刺的方法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