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 尤淑君
- 4621字
- 2025-04-29 10:26:47
一、外藩入继
明代诸帝中,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位难得符合儒家规范的君王,勤于朝政,听取建言,几乎不曾责罚言官,“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3),被史家誉为“中兴之主”。但他的儿子朱厚照却荒诞失道,使“弘治中兴”的太平局面无法再维持。(4)
正德皇帝即位后,重用昔日东宫太监刘瑾(1451—1510)及其党羽。刘瑾等人挟势弄权,贪污纳贿,滥用厂卫,钳制言路,斥逐异己,时称“八虎”。(5)朝廷众臣深恐遭祸,噤若寒蝉,对“八虎”的不法行径,敢怒不敢言。刘瑾及其党羽伏诛后(6),正德皇帝不思反省,依然荒唐嬉戏,转而宠信武臣江彬(?—1521)(7)及大臣钱宁(?—1521)(8)等人;又巡游宣府(今河北宣化)、塞北、江南等地(9),纵容手下大肆掳掠(10),甚至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11),视国家礼法为儿戏。正德皇帝的作为,不但抛弃了皇帝应负的责任,也引发了财政窘困、宗室叛乱及民乱四起的危机。(12)
正德十四年七月,正德皇帝以亲征宁王朱宸濠(?—1521)为借口南巡。(13)众臣群起反对,纷纷跪谏午门前(北京紫禁城正南门,中间门洞供皇帝出入,东边门洞供文武官员出入,西边门洞供宗室王公出入),请求皇帝收回成命。正德皇帝不听,执意南巡,还杖打了一百四十六位大臣,群臣悚然,不敢阻挠。(14)然而,正德皇帝却在返京途中,失足落水,身染重病。(15)正德十六年三月十三日(乙丑)夜里,正德皇帝自知大限将至,交代身后事,告诉太监陈敬、苏进:我的病治不好了,快把司礼监太监叫来,向皇太后禀报遗言。告诉皇太后,天下大事(“天下事重”)要和内阁商量后,再下决定。过去的错事,都是我自己不好,跟你们无关。(16)隔日(丙寅)早上,正德皇帝病死于豹房。
正德皇帝所说的“天下事重”,即指皇位继承人选之事。正德皇帝的后妃虽多,却迟迟未能生下皇子,而且正德皇帝没有同胞兄弟(17),无法按照《皇明祖训》规定的“兄终弟及”来选择皇位继承人。(18)正德皇帝膝下无子、储位虚悬,一直是正德朝的难题。(19)为了避免君统中断,朝臣们曾建议正德皇帝,依据汉成帝(前51—前7)预立定陶王与宋仁宗(1010—1063)预养濮王之子的先例,尽快选择年长贤良的宗室,预养宫中,作为预备皇嗣。(20)可是正德皇帝自恃壮年,对这些建议不置可否。直到正德皇帝病重,皇储问题仍未解决,监察御史郑本公(正德九年进士)(21)建议“慎选宗室亲而贤者,正位东宫”(22),南京监察御史董云汉(正德九年进士)亦请求“宗室近属中择其长且贤者,处之禁中”(23)。但直到病逝,正德皇帝一直没有选定人选,于是皇位虚悬的问题,只好交由昭圣皇太后与内阁诸臣去商议了。
正德皇帝一死,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暂掌政权(24),立刻面临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新旧交替、皇位虚悬的敏感时期,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引起内乱和外患。尤其是江彬及其党羽,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以致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到处流传着江彬将叛乱的谣言。(25)因此,内阁和朝廷众臣一致认为,稳定政局的步骤有三:首先确定皇位继承人选,安定人心,阻止外藩觊觎皇位、再度叛变;其次加强北京城九门与皇城的防卫,预防叛变的可能性;最后联合宦官,一举清除江彬、钱宁等人,直接消除政变的隐患。
依照当时的局势,内阁必须先稳定人心,再不动声色地安排各项人事,以一举铲除江彬等人。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便以武宗遗言的名义,先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1542)、定边伯朱泰(原名许泰,武宗皇帝赐姓朱)、兵部尚书王宪(1465—1537)挑选各营官军,防守皇城四门、京城九门、草桥及卢沟桥等处,罢威武营官军与边军,命这些军队回原驻地待命。又革除各处皇店及办事人员,遣回豹房内非常例的人员,防止他们跟随江彬。此外,从哈密等地来朝进贡的夷人们,也都给予赏赐,命他们立刻回国,不得在北京逗留,避免生事。杨廷和等人的这些举动,为的是排除潜伏在北京城的不安定因素,稳定秩序,以防江彬或宗室借机叛变。(26)

昭圣皇太后张氏并非木头傀儡,实有影响力。在这段时间,她派出宦官张永和谷大用,与杨廷和等人共同商议继位者人选。几经考虑,决定引用《皇明祖训·法律》第十四条“兄终弟及”的规定,作为新皇帝继位的法理根据。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皇明祖训》后来却变成“大礼议”的争端源头。(27)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规定:当皇帝死后无子,必须由同母嫡弟继承皇位,其余庶出的兄弟没有继承权。(28)这条规定,明确了“兄终弟及”的宗法内涵:新的继位者必须是皇帝的同母弟,无论是皇帝的异母兄弟或堂兄弟,皆没有继位资格。(29)问题在于,正德皇帝是孝宗独子,没有兄弟。若按《皇明祖训》的规定,没人有资格继承皇位。皇位虚悬的结果,将引起宗室叛变,祸起萧墙(30),手握重兵、近在京畿的江彬也可能趁机造反,祸生肘腋。
杨廷和等人情急下,只能变通《皇明祖训》的规定,上溯“兄终弟及”的范围至宪宗成化皇帝一系,皇位候选人便能由“厚”字辈子孙中予以挑选,再以嗣子身份,过继给孝宗弘治皇帝,成为正德皇帝之弟。既然改动了《皇明祖训》的原意,内阁首辅杨廷和则有新解释,自圆其说:《祖训》规定了“兄终弟及”原则,怎能破坏?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依照伦理顺序,应立朱厚熜为帝。(31)明朝的皇位继承法,乃采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子则立庶长子。(32)从本书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来看,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宪宗成化皇帝的第三子,但宪宗的长子、次子皆夭折,朱祐樘实为庶长子,兴王朱祐杬为宪宗的第四子。当孝宗一系断绝时,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皇位将由朱祐杬继承;当朱祐杬已薨,兴藩世子朱厚熜便成了最佳的继位人选。因此,杨廷和的安排,似乎是两全其美,既延续宗统,也符合《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
杨廷和的意见获得其他阁臣的支持,昭圣皇太后也无异议,终于决定兴藩世子朱厚熜成为皇位继承人。三月十四日,杨廷和以武宗遗言为迎立朱厚熜的法源依据(33),又赶紧拟定《武宗遗诏》,向天下臣民宣告新的皇位继承者,务求稳定政局,扫除积弊。可是,杨廷和拟定《武宗遗诏》时,迎立册文只写着“嗣皇帝位”字样(34),没有清楚说明朱厚熜究竟以何身份入继大统。杨廷和犯下的文句之误,可说是百密一疏,以致出现了诠释上的灰色地带,议礼双方得各自诠释《武宗遗诏》,埋下了“大礼议”的导火线。(35)
三月十六日(戊辰),内阁正式向全国颁布《武宗遗诏》。《武宗遗诏》不但是内阁行使权力的法源依据,也是日后嘉靖君臣争论“大礼”的重要文本。(36)在这里有必要抄录全文,并详释《武宗遗诏》,以便理解“大礼议”的争议点:
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内外文武群臣,其协心辅理,凡一应事务,率依祖宗旧制,用副予志。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紧急事情,该衙门具本暂且奏知皇太后而行。丧礼遵皇考遗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毋禁音乐嫁娶。宗室、亲王藩屏攸系,毋辄离封域。各处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员,各固守疆境,抚安军民,毋擅离职守。闻丧之日,止于本处哭临三日,进香遣官代行。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所属府、州、县,并土官及各布政司、南直隶七品以下衙门,俱免进香。京城九门,皇城四门,务要严谨防守。威武团练营官军,已回原营勇士,并四卫营官军,各回原营,照旧操练。原领兵将官,随宜委用。各边放回官军,每人赏银二两,就于本处管粮官处给与。宣府粮草缺乏,户部速与处置。各衙门见监囚犯,除与逆贼宸濠事情有干,凡南征逮系来京,原无重情者,俱送法司查审明白,释放还籍。各处取来妇女,见在内府者,司礼监查放还家,务令得所。各处工程,除营建大工外,其余尽皆停止。但凡抄没犯人财物及宣府收贮银两等项,俱明白开具簿籍,收贮内库,以备接济边储及赏赐等项应用。(37)
从《武宗遗诏》可知,杨廷和等人迅速处理了当时的潜在危机。《武宗遗诏》先宣布迎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新君即位前,朝政由皇太后处理。再安排各项戒严措施,调兵防守北京城,防范江彬叛乱,又命各地镇守太监返回原驻地,严防地方生变。为防止兵变,遣回原驻地的官军,皆赐银二两,还补充了军镇宣府的粮草,试图以财物笼络、稳定军心。并停止各处营建的工程(重大工程除外),节省支出,还将抄没财物及宣府收贮的银两,收归国库,支应边军的开销。最后,罢除各处皇店和管店官兵,又遣返各地掳拐的妇女,以及所有非常例的番僧、和尚、匠役水手、教坊司人、南京快船等人员,妥善安置,不致生乱。
《武宗遗诏》颁布天下后,民心初定。内阁首辅杨廷和不敢松懈,趁机与司礼监太监魏英商议迎接人选,并暗地筹划擒拿江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38),两人终于达成共识,决定派出次辅梁储、礼部尚书毛澄(1461—1523)、驸马都尉崔元(1478—1549)、寿宁侯张鹤龄(?—1537)、宦官谷大用及韦霦等四十余人,前往兴藩(位于安陆,今湖北钟祥)(39),迎立朱厚熜为帝。为免江彬怀疑,杨廷和先安抚江彬,虚与委蛇,又对司礼监太监魏彬、温祥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离间他们与江彬的关系,使其倒戈,削弱江彬的势力。魏彬生怕被江彬连累,只好与杨廷和联合,准备铲除江彬。三月十八日,江彬参加坤宁宫的完工典礼,太监张永与工部尚书李鐩(1448—1529)以互约饮酒为由,扣留江彬,不让他外出求援,江彬遂成瓮中之鳖。(40)等到昭圣皇太后一下懿旨,江彬只能束手就擒,神周、李琮等同党也纷纷被捕,江彬一党的势力瞬间瓦解。(41)
从武宗驾崩(三月十四日)到朱厚熜即位(四月二十二日)的三十九天内,杨廷和等阁臣凭着《武宗遗诏》赋予的权力,又获得昭圣皇太后的支持,因而能打破惯例,独断朝政,有效防止叛乱(42),剪除了江彬、钱宁等人,士气为之大振。(43)内阁权势的扩大,让原本是政府首脑的吏部尚书权力大为削弱,反而得听命于内阁,造成权力中枢转移,甚至在决定嗣君人选时,杨廷和等人唯恐泄漏消息,竟违反廷议的常规,坚持不让吏部尚书王琼等官员参与其事(44),让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为开嘉靖革新之局面,杨廷和又起草了长达八千字的《世宗即位诏》,着重改革正德朝的种种弊政。其中的重要项目,一是调换朝廷的人事,整顿政风,提高军队素质。二是广开言路,宽恕因谏获罪的言官,遭忌致仕的官员们也予以复职。三是蠲免田赋,减轻人民的负担。四是罢革皇庄,清算庄田,让人民得纾困,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五是处理宁王叛乱的事宜,论功行赏,释放被冤枉的官员,从逆者也依律定罪。
此外,为降低国家的巨额赤字,大量裁革不适任的官员(45),淘汰锦衣卫的冒滥者三万一千八百二十八人(46),罢恩幸官十四万八千七百七十一人(47),大大缩减支出,也肃清了昔日的腐败风气。对杨廷和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裁撤的人员无不怀恨,咒骂杨廷和“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48),甚至欲暗杀杨廷和,迫使嘉靖皇帝派出百名营卒,充当随员,保护杨廷和的安全。(49)可以说,杨廷和推行的诸多措施,确实刷新吏治,惩戒奸佞,缩减支出,却也得罪了不少人,因而遭人批评为专擅权臣。总之,在这段皇位交替的时期,杨廷和成为官僚体系的新领袖,内阁也为因应现实需要,不得不提高权力。(50)正如王世贞(1526—1590)所言:“嘉靖入绍,尽埽其蠹而新之,归政内阁,新都嶷然,三辅鼎承,百辟风偃。”(51)对于杨廷和的施政措施,《明世宗实录》及《明史》皆给予高评价,更称赞嘉靖君臣“求治锐甚”(52),开中兴之风气,誉为“嘉靖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