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哲东走在临近村庄的小路上,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正午的阳光映衬着他娇小而又不失坚韧的体躯,与村庄外围呼呼冒着黑烟的砖窑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空中洁白无瑕的白云在黑烟的影响下,仿佛也染上了丝丝黑色。
余哲东对三姨徐情家这边的村庄并不陌生,小时候,哲东的妈妈徐瑞经常带哲东来他三姨家串门。哲东没有往三姨家赶,径直去了三姨家的砖窑厂,因为他知道这会儿,三姨肯定还在窑上忙活。
进入村庄四轮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有拉坯的、有送成砖的,各自忙碌着。
余哲东微笑着朝驶来的机动四轮车招了招手,笑着说道:“小叔,送砖去啊”
出门在外遇到年龄稍大些的长辈,小叔便成了一种尊称。余哲东称小叔的这个人是三姨奶家顾的。余哲东三姨徐情和三姨父李忠泉两个人开的砖窑场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靠他们两个根本忙不过来。就顾了同村还没开砖窑厂的小虎。小虎以后也想开个砖窑厂,由于没有开砖窑厂的经验,就想着先到三姨家学习学习。
被余哲东称小叔的小虎,驾驶着机动四轮车,嘴里叼着烟,身穿蓝色短袖,因为四轮车的噪音太大,没有听到余哲东说的什么。也微笑着张了张嘴摆了摆手,好像在说,哲东来了。
余哲东也没有听到他说的什么。在村子里他们都是这样打招呼的,不可能因为打个招呼就要把机器停了,况且停了的话还要重新手摇启动。耽误时间不说还很耗费体力。对于这种打招呼方式,余哲东已经见怪不怪了。
车上拉的是刚出窑没多久的红砖,经过余哲东身旁的时候,一股暖流从余哲东身上穿过,似乎还能感受到红砖刚出窑后的余温。
正午时分余哲东来到了三姨家的砖窑厂。每次来到砖窑场的院子里,张哲东都会不自觉地用衣服来遮住口鼻。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少雨,院里面的土路每天被车子压来压去,压的多了上面就形成了一层土面。每当有车子经过时随着车轮的转动,加上风轻轻吹过,那层土面就会被带到空气中。使得院子里充满了灰尘。
余哲东离老远就能看到三姨徐情上身穿了个灰色单薄外套,下身配了个米黄色的裤子。搭配上自己手工制作的帆布鞋。戴着草帽围着头巾在砖窑厂忙碌的身影。虽包得很严实余哲东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余哲东走到徐情的面前叫道:“三姨”
在去三姨家之前,余哲东的妈妈徐瑞已经跟妹妹徐情提前打过招呼了。
见到余哲东的到来,徐情有些惊讶地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脱去戴着的手套,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赶忙接过徐哲东的行李。一边拍大腿一边有些愧疚地说道:“哎呀!小东你看我这两天忙的都忘记今天你要来了。也忘记去村口接你了。”
余哲东回应道:“三姨没事,我来过那么多次了,知道地方,走过来就好了,再说了也不是很累。”
徐情追问道:“走这么远了,渴不渴啊,走先回家。”说完徐情带着余哲东就往家里赶。
余哲东回道:“不渴,路上带的有水壶”
出了院子尘土稍微少了些,徐情把蒙在头上的围巾取下。甩了甩身上的尘土说道:“小东想吃什么,三姨给你做。”
余哲东想了想说道:“三姨,要不今天我们吃捞面条吧。好久没吃三姨做的捞面条了。”余哲东说完肚子就咕噜噜叫了起来。
听到余哲东肚子咕噜噜叫,徐情笑着摸了摸哲东的头。
说道:“好啊今天刚好你来了。我去买只鸡当做臊子,就当是为你接风了。”
哲东三姨徐情家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富裕家庭了。在那个年代有好多家庭都还吃不上白面,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吃得上肉。哲东三姨家在那时已经是吃穿不愁了。原本以为她们家会这样一直富裕下去….唉,有些事情谁又说的清呢。
余哲东听三姨要买只鸡连忙微笑着说道:“谢谢三姨”
三姨笑着又摸了摸哲东的头,说道:“谢啥,来三姨家了三姨肯定要好好招待呀,以后把这里当成自己家就好了。”
看得出来徐情对哲东这个小外甥充满了溺爱和喜欢。
徐情的家离窑场还有一段距离,在村子里面。两个人来到村庄里面,映入眼帘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虽已是正午却还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两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不时有人打招呼,说道:“小情,家里来妾了”
徐情回应道:“嗯我小侄儿来了。”
路上见到有拉着架子车上坡的,余哲东的三姨徐情拿着行李不方便。会示意余哲东去推一下。在后面推车的女人瞬间感觉一轻。
徐情顺便说道:“四婶,出砖了啊,今天出的砖挺好啊。”
抬头一看是徐情和哲东来了。四婶扯着尖细的声音谦虚地笑着回答道:“好啥,马马虎虎吧!小东啥时候来的啊。”
哲东笑着回了句刚来之后,就没再说什么,四婶名叫赵小勤身穿一身灰色衣服,虽布满了补丁,但整体看上去还挺干净利落的。
前面拉车的李洲远也问了句:“小东,这次来打算待多久啊。”
余哲东回应道:“这次来是帮三姨家干活呢。”
听余哲东说是来干活,李洲远有些惊讶的追问道:“不读书了吗小东?”
余哲东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不不想读了。”
李洲远听出来余哲东有些不好意思。摇头叹息了一下。也没有再继续问下去。自己在心中嘀咕了一句不读书将来会吃亏的啊。
李洲远的儿子李文硕在城里读大学呢。家里老两口省吃俭用地供着李文硕。老两口想着等儿子出息了就享福了。每每想到这里就充满了干劲。
随着爬坡路逐渐平缓,在爬完最后一个坡之后。余哲东缓慢地松开了推着架子车的双手。徐情的四婶客气的说道:“谢了小东,这孩子真懂事。”
余哲东的三姨徐情接过四婶的话说道:“客气了四婶,都乡里乡亲的这有啥。”说罢朝着他们挥了挥手说道:“走了啊四叔四婶。”
李洲远和赵小琴两口子,同时回了句好的。然后笑着朝这边点了点头,都没再多说什么推着车走了。
八十年代那会机械化比较少。整个村子能买的起机动四轮车的人也没有几个。很多都是拉着架子车,有拉土的、有拉胚的、还有运输成砖的。男的在前面拉女的在后面推。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会养一个牲口来拉,或许是怕牲口累着。遇到上坡时男的在前面牵引着牲口,女的还是在后面推着车。
村子里有许多小砖窑厂,一次只能出个几千砖,像余哲东三姨家,一次出几万砖的,整个村子除了那个许多人投资的大型砖窑厂,个人开的中型砖窑厂总共也没有几个。
由于机动四轮车少,村里没有机动四轮的人家,会把各自烧出来的砖统一放到一个地方积攒起来。放的时候他们会隔开来,不然到时候分不清谁家是谁家的就麻烦了。等到积攒的多了,就会联系村里有机动四轮车的帮忙送一下。也不会让人白送,会给人家一些钱算辛苦费。也有人直接比市场价低一点卖给有四轮车的。这样的话就不用自己去联系订单了。
省事的同时也就有了另一种职业。二道贩子,有人专门买一台机动四轮车,来收购小型砖窑厂烧出的成砖。可以看到在村子里集体放砖的地方,停了一排机动四轮车大概有个十几辆吧。全都是等着买砖的,他们有的买来之后,为了卖个好价钱会跑好远去销售。行情好的时候跑一趟比烧砖还要赚钱呢。行情差的时候就不会跑太远了。
也有会出现抢货的现象,因为他们都同时联系好了订单。而货却没有多少,到这时候双方就会大打出手。先是把对方祖宗问候一遍,然后你一拳我一脚的大打出手。最后搞得人家货主也不知道要卖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