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那么时间去做那手工的东西,太容易暴躁了。
不过这贩西瓜也不是个长久的事,就是个一时的买卖,赚个一两笔钱就算。
后面嘛,民以食为天,还是要研究研究做些吃的。
这个到什么时候都有市场。
至于倒腾货物,眼下他时间不够,等寒假再说。
等韩旭这边收拾的差不多,周大爷已经回来了,隔着墙叫他过来。
韩旭应了一声就走了过来,就见周大爷挺高兴的,看来事儿有谱。
“前面赵家的小子,我还琢磨他这几天不在家呢,他就是个跑卡车的。不过他那卡车是跟别人合伙买的,他是给铁路上干的。也是巧了,正好这两天没什么事。我问了,他觉得这事能干,他等下也过来,到时候你们商量商量。”
周大爷先看了一下大门口,然后才对韩旭说:“我跟你说的是一天七十。你到时候就不要往高了叫,我估摸着他要个八十就差不多了。”
韩旭心里的价位是一百,不过那当然是越低越好。
他果断的点头,谢谢周大爷。
约莫等了有个十来分钟吧,就见有个30多岁的男人走进来。
那是个子挺高的人,看着黑黢黢的。应该算长的周正,是这个年代比较流行的那种标准的国字脸。
穿着一身洗的已经发白了的军绿色外套,那是真的洗的透透的,肩膀头子都成半透明了。
他一进来就跟先周大爷的妹妹打招呼叫了一声姑。
然后转过头来看含蓄对韩旭笑:“这就是小旭?看着就跟咱们那泥娃不一样,看这后生精神的,就是瘦了点。”
说着就非常自来熟的,在韩旭肩膀上拍了一下。
“赵叔好。”韩旭对男人微笑叫了一声。
“好好好,看这孩子礼貌的。”男人大概不太习惯这样礼貌的称呼,所以很有些不太好意思。
他坐下来就直接问:“你想贩西瓜,你想怎么个贩法?”
韩旭一听他这话就知道是话里有话:“赵叔你有什么想法?我也没做过,我自己想的就是去乡下买,然后拿回来卖。您有什么别的说法?”
他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叫人好感倍增。
年长的男性自然喜欢看见懂事一些的年轻男孩。
赵红旗接过了周大爷递过来的一根旱烟。
周大爷一般是直接把汗烟塞在烟锅里抽的。
不过这时候既然家里来人了,他还是卷了两根。
也没试图给韩旭,估摸着他也不抽。
赵红旗把烟点上才开口:“咱这个车是四米二的。你装西瓜的话,估摸着是能装个五吨上下。最多装六吨。但是不能这么装。西瓜毕竟怕磕碰,这里头边沿的还要垫上干草呢,所以咱就算他五吨。”
韩旭听他说着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赵红旗就继续:“那这一车咱就算它是一万斤。那这就得1000块钱了。”
说到这,赵红旗又停住,他在看韩旭的反应。
韩旭含笑点点头:“是,那赵叔你有什么想法?”
赵红旗愣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还挺沉得住气。
“听周叔说你这两天摆摊赚了点?”赵红旗试探。
韩旭点头:“挣了点儿,不过按照您这么说,这一车的西瓜确实是不少钱呢。赵叔,您是不是也想参与参与?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肯定乐意呀,我这毕竟人生地不熟的,有熟人好办事,有您这样年长的带着,我安心多了。”
赵红旗心想这小孩儿人小话倒说的老成,这话听着人舒坦。
“这事儿也看你,你要觉得你自己能办,你就雇我。周叔说了一天七十是少了点,你给我八十。我没二话,就给你当一天的司机。去周婶她家的话,早上去,下午就回。”
“不过就说这一车的西瓜,你吃不吃得下?能不能卖出去?这东西不禁放。拿回来最多放个五天,再放里面也就娄了。”
娄了就是熟透了,西瓜瓤成汤了。
韩旭想了想点头:“您这话说的对,但是要贩瓜那肯定就是要一车,也没有只弄半车的。您要是想参与,咱们就一起干。这样我压力也轻一点,估摸着这买卖是能干。”
“行,你一个小后生都不墨迹,我也不跟你拉大锯了。我算了算,车吃的是柴油,就早上去下午回估摸着烧个三十块钱的油差不多了。其他的顶多吃顿饭,咱俩人花不了几块钱。就是去了村里,你装车只靠咱俩是慢了点。这个得雇人,不过这也花不了几个钱。”
“拉回来以后去哪卖?咱俩人够不够?不够的话,我看虎子就挺好。”赵红旗也上道,知道周家打揽这个买卖,肯定也想拉一把自家人。好歹赚个几块也是钱。
韩旭点头:“行,带上虎子。那咱就这么干,咱先拉一车,看看情况怎么样?如果能干就接连来几车。”
赵叔笑起来,回头看周大爷:“你没说错,这娃就是个干大事的娃。这可比我爽快多了。”
周大爷手里的烟又吸了一口:“我还能看错人?”
他明显有些自得。
“那咱们后天就行动?明天我把车检查检查。”
韩旭笑呵呵的点头说好:“与其要雇人,要不把小军哥也叫上?他闲着也是闲着,咱们自己人总归比别人要更好。”
赵红旗想了一下问:“牛二家的小军?成!叫上!”
他时常跑车,不在家,这孩子他一时还真没想起来。
周大爷在这件事里面就是个穿针引线的角色。
一来他确实挺想帮助韩旭的,二来他妹子家确实也有不少西瓜需要卖出。
再者就是虎子,虎子现在不上学了,也没个营生。叫他跟着跑一跑,混一混,说不定有什么出路呢?
这个年代的孩子们不念书了,之后男的基本上很难找到好工作。
在农村,你基本上就是务农。
虽然说很快就到了大举南下打工的时代了。但是别看浩浩荡荡的打工妹和打工小弟有那么多,平均到每个地方真正走出去的还是少数。
何况,山省人恋家,别说是如今,就再过几十年,出门打工的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