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裙子和其他幻觉

2015年2月,一丝源自社交媒体的火花引起了一场不可阻挡的、火遍互联网的热议,引发了1 000万次快速转发,并且活跃了许多家庭的晚餐聊天。这丝火花其实是一张照片,拍的是一条要用于参加苏格兰婚礼的裙子。许多读到这段文字的人都能想起这件事,并认为那条裙子明显是白金相间的,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它是蓝黑相间的。你如果当年信息闭塞,现在可以上网查看一下。我当时坚定地站白金色阵营,但我们输了(如果这事儿有胜负一说),因为在正常光线下观看时,那条裙子确实是蓝黑相间的。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体验之间的根本差异呢?

图1—4展示了所谓的蓬佐错觉的一个版本。这两个侧脸剪影的尺寸完全相同(去量一下它们的尺寸吧),但在现实世界中,最好的解释(考虑到视角)是远处的头更像是一个巨人的脑袋。这表明,正如亥姆霍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更准确地说,我们将自己大脑的推断(猜测)视为感官证据传入的最可能的诱因。

图1—4 蓬佐错觉的一个版本

注:图片中的两个剪影尺寸完全相同。

资料来源:eyeTricks 3D Stereograms / Shutterstock。

基本相同的推理也适用于裙子案例。但在裙子案例中,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同人的大脑似乎对所描绘的场景有相当不同的假设,尤其是两个阵营(蓝黑色和白金色)对室内的照明条件有不同的假设。这些假设包括室内亮度的一般水平、光源的位置,以及裙子是否在阴影中。对这些条件有不同假设的大脑会对裙子的颜色做出不同的推断,让一些人明确无疑地视裙子为蓝黑色,另一些人则同样明确无疑地视其为白金色。[25]

为了证实这一理论,纽约大学的帕斯卡尔·瓦利施和他的团队对1.3万名受访者进行了在线调查。受访者不仅被问及在他们看来照片中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还被问及他们认为照片拍摄时的光照条件如何,即他们认为照片是在人造光源还是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或是不确定)。果然,结果显示了两者的高度相关性,即那些认为是自然光的人更倾向于将裙子看成白金相间,而那些认为是人造光源的人更倾向于将裙子看成蓝黑相间,那些不确定的人则两种回答都有。

为什么身处同一世界的不同个体会做出如此不同的假设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转折。受访者还被问及自认为是晨型人还是夜型人。晨型人是那些倾向于早睡早起并在早晨感觉最好的人,而夜型人则恰好相反,更喜欢晚睡晚起并在夜晚感觉最好。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自我认定的“昼夜节律类型”与对那件裙子的色彩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晨型人倾向于认为裙子是白金相间的,夜型人则倾向于蓝黑相间。报告这项研究结果的作者推测,受访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为他们更多地提供了其中一种而非另一种类型的体验(自然光相对人造光源),因而他们看待照片的方式有所不同,会根据他们自己与世界的感知互动的经历做出对光照的假设。[26]

在某种意义上,这并不令人惊讶。大脑对光源性质和来源的预测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而个人经历在这方面必定起着重要作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我们对一张简单照片的看法竟如此不同,这些不同植根于——事实上,相当微妙地响应于——我们独特的日常习惯。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讨论中碰到具有重要影响的话题: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如何影响我们大脑的预测模型。我们个人的行为和经历塑造了大脑中的预测机制,这一机制反过来塑造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意识,直至影响对我们来说属于基本感官体验的层面,比如我明确无疑地看出那条裙子是白金相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