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穷民富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卫国的实力和地位便呈逐渐下坠趋势,到春秋中后期,已从原本第一流的大国沦落成为二等国家。相比之下,在西周时期发展还略逊于卫国的晋国,却扶摇直上,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此后卫国又曾两次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族所灭,两次被迫迁都。后来虽在其他诸侯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其间也出现过中兴局面,但总体仍在走下坡路,直到进入战国时代,沦落为典型的小国、弱国为止。

“天祸卫国!”就在卫国人的这一声声哀叹中,吴起在卫国一个叫左氏中的地方呱呱坠地。

卫国虽然国力弱到了谷底,其国民在财富积累上却没给国家丢脸。说起来,这还得归功于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商业传统。就像卫国的国号中有“卫”一样,建立商朝的商族人都离不开一个“商”字,因为他们都很擅长做生意。甚至在商被周灭掉后,周人判断谁是商人,其标准之一仍是看他会不会做买卖。

一方面,卫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了经商的技能;另一方面,卫国历史悠久,地利形胜,是中原水路交通枢纽,对商业发展也极为有利。清魏源在其研究《诗经》的著作《诗古微》中,便指出当时的卫国处于山河汇聚之所,乃商人和旅客们集中往来的要地。

没错,商业发达是卫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献资料对此多有记载,比如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就是卫国人。此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通达人情世故,善于贸易生财,是历史上著名的儒商。

子贡的拿手好戏即“低买高卖”,也就是在低价时买进货物,高价时卖出货物。此外,他还会根据时机的变化,通过转运货物来进行贸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经常往来于卫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家中由此积累了千金之财。

从春秋到战国,在狄族的频繁入侵和大国的激烈攻伐下,卫国的国土面积日益缩减,变得土狭地窄,物质资源也越来越匮乏。然而,这些并没有影响到这个国家商业活动的进行,其特有的“国穷民富”现象也因此得以延续。

货币是商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考古人员在原卫国疆域内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土了六百七十四枚空首布,在另外两座古墓中,又分别发现了超过一千枚的包金币。空首布是春秋晚期之后使用率最高的盛行货币之一,包金币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采用包金工艺制作的金币,珍贵且稀有。这些古墓中出土的货币、金币数量如此之多,无疑是当时卫国商业兴盛的有力证明。

吴起的出生地左氏中,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境内,时称陶地或葵丘濮上,系卫国著名的商埠之地。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师宗计然,资料显示即为“葵丘濮上人”。计然是一位特别精通经营算计的大师,他在南游吴越时,收范蠡为徒,并向其传授了七策。后来,范蠡只用了这七策中的五策,便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灭吴后,范蠡激流勇退,易姓改名,退隐到了他老师的故乡——陶地,又自称朱公,这就是陶朱公的由来。陶朱公范蠡对他的归隐之所非常满意,认为陶地处于天下之中,与四方诸侯国相通,是进行货物交易买卖的绝佳场所。

在陶地,范蠡运用“计然七策”治理产业,囤积货物,把握时机,随时转卖,很快就得以经营致富。史载,他在十九年的时间里,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从此以后,范蠡便成了古代富商的代表,被誉为天下“商圣”。

先秦之际,以左氏中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精通经营的商贾英才。除计然、范蠡师徒外,名气最大的当属吕不韦。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到了当时还在赵国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子楚(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以商人特有的灵敏,判断子楚“奇货可居”,遂以此作为特殊商品,上演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期货交易”,而这已经是吴起之后很多年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