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今中外论成功

成功,这个令人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字眼”,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是被吸引的超强“磁场”。它与爱情一样,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爱情是神秘的,魅力诱人的,那成功就是辉煌壮美的,它是人生的羽翼,左右着生命的沉浮与腾飞……。

按照传统的理论,成功意味着达成许多美好的事物;意味着事业欣欣向荣;意味着别人的赞美和尊重;成功意味着自由;成功意味着富有;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溯本求源,我国古代将“功”列为“三不朽”之一。《左传》说的三不朽是:一、立德不朽。二、立功不朽。三、立言不朽。德,是人的人格价值,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等等综合的体现。如周公、孔子、耶稣、孟子、释迦牟尼、墨翟等历代圣贤,他们可以万世不朽,受人敬仰。功,便是事业,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华盛顿缔造美国,毛泽东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言,便是著书立说以传后世者也。

曹丕曾说:“盖人身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永垂,其次莫如著篇籍。”其中的“扬名”,可以理解为“功名”,因古文多是言简意赅之意也。

1.古今中外话成功

H·G·威尔斯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如何确定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成功。他说:“财富、名誉、地位和权势不是测量成功的尺子,惟一能够真正衡量成功的是这两个事物之间的比率:一面是我们能够做的和我们能够成为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做到的和我们已经成为的。”

他的这个定义且不说是否完整和科学,仅就衡量标准上,每个人都难准确界定自己是否达到能够做的和已经做到的,或能够成为和已经成为之间的距离。如果一个人在选择上发生“错位”,可能他一辈子都达不到他想成为的和能够做到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就是一个人假如目标太高,到死也没有达到,如政治目标是50岁当上省长或部长,可到了退休才熬了个市长,请问他算不算成功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谁能鉴定他的潜能到底发挥到什么程度,他自己能做到吗?

威尔斯的判定标准显然是内在的,自我评价的。倘若评价者本人是贪婪的,即使他选择无误,在自己热爱的岗位工作,可他达到一个高阶却认为自己还应该爬上更高的巅峰,结果他可能会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美·N·克莱门特·斯通系美国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是全美乃至整个美国商业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商家。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了成功,为社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呢?

他认为,成功不仅仅是成名与立功,而更是生命的成熟,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可见这其中有很重要的两点: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完全自觉地与社会及他人协调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成功。

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它的定义,不仅是成名与立功。那么一个普通工人、农民、干部都可以在相应的年龄达到的成熟;他们也都在为社会做着贡献,(原定义并没有界定贡献的大小,且大小亦是相对的。)可他们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人既然是成熟的,那他就应心智健全,心理健康。可联合国卫生组织表明:只有9.5%的人心理健康,6%的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那84.5%的人都是亚健康者。在9.5%中要扣出少年儿童,那比例就更少了。显然上述定义亦是不完善的。

美·斯宾塞·约翰逊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先锋、演说家、作家,他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自出版以来,在全世界销售量以千万册计,其它“一分钟系列”等书亦很畅销,他在《快乐人生——成功的资本》里给成功下的定义是:“怎样才算是成功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一下子回答全这一问题。

有些人羡慕他人的成功,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豪宅、汽车和金钱。

这就是“利”上的成功,也是最为一般人所肯定的“成功”,而绝大部分人每天追求的也就是这种“成功”。有了“利”上的成功,在人群中的地位立刻升起来。哪怕你是个不识字、满口粗话、低级下流的人!

另一种成功是“名”上的成功。像政府官员、著名演员、社团负责人等,这种“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旦有了名,“地位”也会随之高升。哪怕他的名是不择手段得来的,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我们并不反对追求“利”和“名”上的成功。但一个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追名逐利,因为追求“利”的成功必须要有相当不错的理财能力;追求“名”的成功则必须要有相当的公关能力,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这么说,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就失败了?不成功实际上有很多种,关键是你如何看待成功。

有一位面包师傅,他手艺很好,每逢去看他,他总是得意地向人介绍他做的面包,好像每个面包都是他成才的小孩,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开家面包店或者到大饭店去,他说:“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自由发挥,而又听很多食客称赞我的面包好吃,我就感觉很爽!”

这位师傅算不算成功?他知足的令人尊敬,但与“名”和“利”的成功离得很远。在世俗的眼光里,他是个小人物,谈不上成功。但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成功了,因为他的自我得到了满足!

没错,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自我满足”,也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满足,这就是成功!换句话说,在名利场中获得满足是“成功”,在平淡生活中获得满足是“成功”,服务他人的满足是“成功”,在专业领域上获得满足也是“成功”。这种“成功”是由自己判定,而不是由别人打分数的。

因此,“怎样才算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个人的心中。

笔者认为,完全抛开社会评价,仅仅靠自我满足的感觉是一种漏洞百出的定义。当一个嗜赌成癖,吸毒成瘾,或者贩毒的人,他们也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也认为自己过着自己喜欢过的生活,也包括其它犯罪活动(只要不是被人强迫的),当事人自我感觉良好,或许他们还认为别人活得太窝囊、太累、太傻呢。请问,他们能称得上成功吗?这也犹如某些业余歌手,爱好书法、绘画、乐器等文艺工作者,仅仅凭自己的喜欢,自我感觉良好,就能算成功吗?充其量那只能称为一种自我成功的感觉,要注意:成功的感觉并不等于成功。

美国罗普司公司一项民意测验显示,有42%的美国人认为,成功就是扮演好对上帝配偶或父母的角色,36%的人认为成功是对自己忠实,32%的人认为成功是对上帝的忠实,21%的人认为成功是尊重朋友,18%的人认为成功是贡献社会,只有5%的人才认为成功就是成名。

由此可见,即使在世界头号发达国家中,人们对成功的认识也是非常混杂、非常单纯,甚至是幼稚的。

《心灵秘笈》的作者魏悌香认为:“我们常将世俗的所谓升官、发财、高中、及第、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等视为成功,并且量化为成功标准”。其实用心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诲人不倦的教育英才,衷心虔诚地跟随上帝,始终如一地孝顺尊长,认真负责地委身工作,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而具体实践小善为大善,升华小爱为大爱时,这便是成功的人生。

魏先生的成功理论显然是博爱的理论,以付出贡献,忠诚勤勉为衡量标准,这无疑是高尚的人生境界。但他的盲点在于:有些人完全可以做到以上某一条或者全部,但他自己是否有满足感?他自己的身心是否健康?如果他们做到了上述的指标,可内心却十分自卑,认为自己庸庸碌碌,对社会贡献太小,可在他付出的同时有殚精竭虑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使自己未老先衰,未老先死的例子亦不少见,这难道算是真正的成功吗?当白发人送黑发人时,我们只能承认死者有舍己奉献的高尚,但其结果不能称为成功。一个极富爱心的人,只能在道德行为方面得到称赞,但不能仅就一个方面,就将其称为“成功”。因为成功是全方位的,主客观方面的综合平衡。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在通常意义上的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

按我的理解: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这才是成功的真谛。

美·马克斯威尔·马尔兹在《你的潜能》中说:“我在本书中自始至终常常用到‘成功’、‘成功的’两个词,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一开始就对它们解释一下”。

我所说的“成功”,与声望的标志无关,而是指创造性的成就。确切地说,任何人也不该企望“成功”,但他却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试图获得声望或者挂上某种勋章。以为这就是“成功”,其结果必然导致神经过敏,带来挫折和不快。努力作为“成功的”人,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满足,充实和幸福。

诺亚·韦伯斯特对成功的定义是:“满意地达到寻求的目标”。

安东尼·罗宾斯说:情绪掌控之道:唯一真正的成功,任何成功若欠缺了情绪方面的成功,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社会形态亦是如此。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显然是中产阶级占主流。像巴西那种1万个富人的财富等于5千万穷人财富总和的社会状态,绝对是种病态,当社会有50%左右的人被边缘化,且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时,富人的生活也会充满威胁和不安全因素。

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怎样呢?据2001年4月份的资料载:中国社会的精英层(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前两类精英共有7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0%,中间阶层分两个阶梯,处于这一阶层上部的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中小型企业经理、中小型私有企业主、外企的白领、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共2930万人左右,占从业人口的4%左右。处于中间阶层底部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律师、大中学教师、一般文艺工作者、新闻从业人员、一般机关干部、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个体工商业者中的上层,这些人共约有8200万人,占从业人口的11.8%。而位于下层的工人,城乡两栖者,农民共有4.8亿人左右,约占从业人口的69%左右,处于社会边缘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村困难户有1亿左右。也就是说,当时中国有83%的人口处于社会中下层与下层。一个人想要跻身于中层,正经要经过艰苦奋斗,更遑论要挤入“人中龙凤”的社会上层。

这种社会结构很不理想。据今年报道,我国0.5%的富人,其总财产已占全国总财产的60%,这是一种多么畸形的经济结构,这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不成功的,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才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

和谐,就是平衡,平衡的本质就是中庸。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它也是富国强民,稳定团结的现代化道路。

一个人如果不是平衡地发展,即使他拥有巨额财富和伟大名声,那他自己也不一定快乐和幸福。如举世闻名的诺贝尔,30岁时就成为巨富,可财富和名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到43岁,他仍是个单身汉,后来与应征秘书柏檀有过一段恋爱,可一周后,这如露的爱情即告结束。

从今以后,诺贝尔黯然神伤,终生没有结婚。无妻无儿的他常年过着风尘仆仆的流浪汉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形单影只地在火车、邮船旅馆度过,成为世界上最寂寞的富翁。

弥留之际的诺贝尔躺在床上,四周没有一个亲人。所以说,他只能是一位外在单方面的大成者,而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大成者。因为他的自我感觉是不快乐、不幸福的。可见再多的金钱、再大的名声,对快乐幸福往往也是无能为力。

周国平说:“在通常意义,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功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

成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会暴露无遗。按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搀杂功利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

吴娟瑜说:“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假如赚了很多钱,但身体不好,失去了健康,或者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回到家以后,冷冰冰地没有人与你打招呼,甚至妻离子散,这样算成功吗?”

我一直强调,不管在哪一个年龄阶段,要的都是一个平衡式的成功,而且不同年龄平衡有不同的意义,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在物质财富有个平衡点,相信大家都找得到。

伟大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托·弗兰克尔说得好:“成功就像幸福一样无法寻求,它是一种随之而来的东西,正如某人对一项事业的贡献在无意之中产生的效应比这个人本身还要伟大”。

刘燕敏说:“成功并不像你想象那么难,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有人认为,成功并非等同于成名成家(否则就意味着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注定是失败者);更不意味着获得许多高级标签的“包装”,成功的标准应是人生的幸福圆满。

德国女权主义者耶里伏娃女士曾说:“女人的成功,不在于是否建立了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在于是否获得了幸福的人生。”已故作家张爱玲说:“女人的成功就是幸福的一生。获得一生幸福的女人就是成功的女人。”因此,女人的成功多依赖自我对人生的主观体验,依赖于自我人生的感受是否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挠地活动”。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认为:“成功”与声望无关,而是指创造性的成就。确切地说,任何人也不该企望“成功”,但他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试图获得声望或者挂上某种勋章,以为这就是成功。其结果必然导致神经过敏,带来挫折和不快。努力作为“成功的”人,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满足,充实和幸福。

梁启超在论《成败》时说:“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然破此见,大非易事。必知天下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参透此理而笃信之,则庶几矣。何言乎无所谓成: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透一层更有一层。今日所谓文明者,自他日观之,或笑为野蛮矣,不值一钱矣。然则所谓成者果何在乎?使吾之业能成一国,而全世界应办之事复无限,其不成者正多矣。使吾之力能成一时,而将来世界应办之事复无限,其不可成者正多矣。况即以一时一国论之,欲求其所谓美满圆好,毫无缺憾者,终不可得;其有缺憾者,即其不成者也。盖世界之进化无穷,故事业亦因之无穷,而人生之年命境运,聪明才力则有穷。以有穷者入无穷者,而欲云有成,万无是处”。

若以梁氏之论,足以悟出:“成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成功。在安东尼·罗宾斯的大型成功学研讨会上,一位手戴劳力士表、身穿世界名牌的人,认为自己很失败,他认为成功应该一年赚400万美金,而他只赚了250万,体重应比当时少2公斤,女儿的成绩每科都应是A,应该永远不会被妻子所骂。但我们却平均每个月都会吵一架。

而另一位同学穿着极为普通,看似流浪汉,老师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成功?”他满脸笑容回答:“废话,我当然觉得自己成功”。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道:“因为我每天早上起床时,只要发现我还能站起来,而不是躺在地下,我就觉得我成功了”。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各位,您的价值观是什么?哪些项目排在前面?是金钱、权力,还是健康快乐?

尚致胜认为:“我们认为成功有两种意思,一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一是成功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达到你这一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

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成功等于目标,其他的都是这句话的误解。

美·迪帕克·乔普拉《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中说:“成功的人生可以被定义为幸福的不断拓展,以及有价值目标的不断实现。”

成功又是一种能力,能帮助你毫不费力地实现愿望……。成功有许多方面,物质财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功更多地意味着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此外,成功还包括健康、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圆满的人际关系、创造的自由、情感和心理的稳定,富足的感觉以及内心的平和。

2.成功之后的困惑

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你全力以赴地为你的目标奋斗的时候,甚至当你已经获得许多人羡慕的,以外在标志表明自己“成功”的时候,然而你却深深地陷入疑虑、困惑和不快之中。为什么人有了钱之后反而郁郁不乐?有了钱之后反而更加孤独寂寞?有了钱反而更加焦虑不安?很多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又积累了几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

这些征兆表明,你的灵魂已经向你发出了召唤,呼唤你更多地关注你心灵深处的感觉,并迅速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观念,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智慧之门就会向你敞开,使你马上得到渐悟、顿悟,直至解脱。

1990年,我国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各类心理(精神)问题和自杀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18%。

我国有6500万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是抑郁、双重障碍(即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症、妄想强迫、酒精滥用以及痴呆症。

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约28万之多,有自杀倾向的人约300万之多。吸毒人数达300万之多,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五位的死亡原因。

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不平衡,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且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也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只有欲望有界限,人们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了。

迪尔凯姆认为,无论是经济危机期,还是经济繁荣期,自杀事件都有所增加。这就是箫伯纳所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二是他已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要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个想法产生在科技发达的西方。文化名人伏尔泰、莱布尼兹、孟德斯鸠、黑格尔等。直到今天,不少诺贝尔奖得主都对孔子学说唱赞歌。

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认为:“儒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而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亦有理性的人”。他的书房里挂着孔子的画像,并赋诗道:“子所言者惟真理,实乃贤者非先知,天下不惑心则明,国人世人皆笃信。”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欧洲聚会上达成向中国孔夫子寻找智慧的共识,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作了权威性的诠释。

东方崇尚智慧,西方崇尚力量。然而智慧为上,力量次之,楚汉相争就是明证。

奥地利学者霍斯勒尔,他认为西方科学思想属于“计算思维”,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属于“哲理思维”,并认为这两种思想已到了相互结合的时代,如果把计算思维认为是唯一的思维方式,而忽略哲理思维,后果极其严重,甚至比新的一次世界大战还危险。

计算思维,就是机械实证论思想(是以计算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哲理思维,是以逻辑哲理为基础的思考方式。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其《转折点》一书中指出,当前,各种危机不会导致世界末日,整个西方文化必须来一个根本转变,这就是摈弃过分强调“阳”及笛卡儿——牛顿机械实证论,而代之以中国“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

可贵的是,孔子的学说就是以讨论“人和”为重点的学说,古往今来,为此一家,别无分家。儒学根据社会准则,伸张正义,化矛盾为和谐,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作为调控万物的框架,以“中庸”之道为调控的标准,以“阴阳”作为调节手段,为集中力量发挥地理与巧夺天工,更好地控制天、地、人和系统创造条件。

现代自然界已失去平衡,如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生态失衡、酸雨、赤潮、臭氧层破坏、淡水、沙尘暴、海啸等。

人类要文明地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找更好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协调与平衡。

规划与管理就是协调与平衡的重要手段,软科学就是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也是信息时代的带头科学。

协调与平衡,将是21世纪人类的优选思维模式,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

3.界定“成功”的“五行系统”评价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成功”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各家之言,甚至可以说,都是每个人对成功的一种感悟性的概念。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故而很难统一。然而作为正形成一门学科的《成功学》,又理所当然地应该有个统一标准的,客观的,科学的定义,否则人们就可能无法界定自己是否成功,甚至明明已经成功了,可自己还生活在焦虑、困惑之中。

快乐,可以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感觉,它有时并不需要发生什么,偶有所获,偶有所悟,都可以产生。而成功,绝不可能单凭自我的一种感觉,如果你硬要那么认为,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一种“成功的感觉”,但它决不等同于成功。例如,你帮助孩子制作一个玩具,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你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你在一个月减去了5公斤体重等等。

就像个战士,成为功臣时,即要有自己的主动表现,又要通过严格的指标评价,分出一二三等功来。

有鉴于此,成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照评价才行。

(1)成功是相对的,如小功、大功、奇功、盖世之功等等。

(2)成功是一种平衡的形态,它应该在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事业成就、自由程度,人际关系等五大方面的一种综合平衡。

(3)成功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评价,即a:外在标志。b:内在满足。c:社会评价。d:社会贡献。e:历史影响等综合内容。

如有的人前半生功勋卓越,后半生变节。有的人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卓尔不群。还有的人一生卓有建树,至死英名永垂等。

总之,成功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平衡,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状态。如仅以有钱、有权、有名就认定为一个人是成功的,那是极其偏激和病态的思想。当前的社会之所以大多数人都“急功近利”,这和我们对成功的评价有直接关系。论权利,成克杰、胡长青、田凤山、袁宝景、南民等都拥有几亿、几十亿、上百亿资产,可他们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