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叶战争:茶运与国运
- 周重林 太俊林
- 3577字
- 2025-05-21 12:06:04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
1839年(道光十八年)1月8日,小寒刚过,拂晓时分的北京街头,寒风凛冽,晨雾遮挡了早起者的视野,更多的北京居民还躲在被窝里。这一天将要做什么,许多人没有打算。
林则徐所住的行辕前,此时已是人欢马嘶,打破了四周的静谧。华丽的轿子、马车以及大队随行人员,人们分头张罗着,只待林则徐一声令下,就可以登车揽辔,浩浩荡荡南下奔广州而去。
前来送行的人觉得钦差大人的排场似乎小了点。那么一大群人中,有12人是轮流抬轿的脚夫,9人是厨子,既没有官兵随行,前面也没有鸣锣开道的杂役。这也是林则徐的好友龚自珍担心的,他建议林则徐不要孤身前往,应该带军南下,才能起到震慑奸恶的效果。
天全亮后,阳光照射,这是一个不错的晴天,适合远行。但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行程一再延误,直到午饭后,一行人才焚香、发传牌,开始南下之旅。
这一年,林则徐54岁。道光一道圣旨,他成为钦差大臣。
“特派湖广总督林则徐驰赴粤省。查办海口事件。并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令该省水师兼归节制。”[1]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过去了,再过些日子,春节就要到来,大部分百姓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年,年关总是会检阅钱袋,在这之前更要奋力一搏。
出京门时,林则徐拉着座师、侍郎沈鼎甫的手,两人相顾泪下。他对沈鼎甫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2]
林则徐知道此行危险重重,责任越大,压力亦大,而且几乎没有后退的空间。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贤者之能。明知前有万丈深渊,也有勇气踩下去,这正是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老友魏源认为,道光选择让林则徐去禁烟,是因为林则徐说了一些让道光很认同的话:不禁烟,10余年后,将无可筹之饷,无可用之兵。
从湖北总督任上被召唤进京前,林则徐也不知道进京的目的为何。自从道光登基以来,他从浙江的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一路青云直上,做到巡抚、总督,再到可以代言皇帝。道光对他赞赏有加,在任命他为河东河道总督时,道光说:“朕因林则徐由翰林出身,曾任御史,出应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畀以总河重任。”[3]
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把林则徐推荐给道光的时候评价说:“惟江苏臬司林则徐,器识远大,处事精详,任杭嘉湖道及淮海道。浙西地方,均为熟悉,水利亦夙所究心,实堪胜任。”[4]
即便是林则徐被革职后,为他申冤者亦不在少数。浙江巡抚刘韵珂说,林则徐之心思能力,他自叹弗如。
在美国人张馨保眼中,林则徐是一个能帮天朝解决麻烦的人。“在整个道光年间,每当在治水、海运、盐政、军务等方面出现麻烦,需要派员前往处理时,考虑到的人选往往是林则徐。”[5]
林则徐出京前,1个月内被道光8次召见,令军机大臣穆彰阿眼红,也被许多史家浓烈渲染,称其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可以坐着轿子觐见,可以跪在毛毯上,还能坐在椅子上与皇帝说话,所受恩宠可谓“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
但这位54岁的老练政治家与那位生性多疑的爱新觉罗·旻宁的8次会面,到底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如今空荡荡的乾清宫,再现不了那些对话。但这一年皇帝关心的话题,似乎只有银子、鸦片。
道光出生的时候,做皇帝的人还是爷爷乾隆,他也不过是二皇孙,怎么看,未来大清的国运都不会由他来主导。道光做了皇帝,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大清康乾盛世自他开始不可扭转地走向衰败。中央集权最为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一个人就可以主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鸦片走私,刊于《伦敦新闻画报》,1843年
一个会穿补丁裤的皇帝,一群吸食鸦片的国民,一个器识远大的大臣,构成了1839年所有故事的核心。
龚自珍在这年完成的《己亥杂诗》里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6]他希望借助天公的雷霆之气,冲破这层笼罩着中国的烟雾,让人存有些许安慰和希望。近代中国的序幕,从林则徐这个福建教师的儿子走出城后,就正式拉开了。
是的,这是个只属于他们的年份。
这一年,曾国藩刚中进士1年,前途渺茫,只能在等待中空度时日;与曾国藩一样中进士的人中,有一个叫李文安的,他是李鸿章的父亲,而李鸿章这一年没有故事,他这年的年谱上,只写满了林则徐的事迹;张之洞还在襁褓中等着喂奶;林的师友、两江总督陶澍死了,饱读诗书的左宗棠承担了教育其子的任务,左宗棠很是失意,考了3次都没能进士及第;比左宗棠更失意的还有洪秀全,他也考了3次,却连乡试都过不了,这一年的他,还深陷在绝望中,沉默寡言,举止异常,也有人说,他曾经的怪病是吸食鸦片所致,但宗教让他获得新生却是千真万确。
离京后,林则徐途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耗时60多天,于3月10日抵达广州,正式履行钦差大臣的职责。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在珠江帆船上看到了林则徐的到来,他描述说:“他具有庄严的风度,表情略为严肃而坚决,身材肥大,须黑而浓,并有长髯,年龄约六十岁。”[7]
在来广州的路上,林则徐就已经下令缉拿了不少鸦片走私者,对在鸦片问题上骑墙的官员、民众和鸦片商人都起到了震慑效果。许多禁烟措施他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思虑成熟,故到任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发关防通告,拿包庇走私的督标副将,下速戒通示……同时下令组织编译《澳门新闻纸》,了解当今世界形势。
内事之后,便是外事。
3月18日,林则徐传讯十三洋行商人,要他们给洋人传话。此次颁布的《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和《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主要内容是:一、要求洋商造册收缴鸦片;二、要求夷商写保证书,不再夹带鸦片来华,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三、劝告英国与中国进行合法贸易;四、表达禁烟决心,称鸦片一日不绝,林则徐一日不回。同时利用民情公愤警告英国,为禁鸦片,不惜武力。
在林则徐的重压下,3月18日,外商与十三洋行商议后,上缴了1037箱鸦片。这显然不能令林则徐满意。他决定去拿下被禁烟派视为眼中钉的鸦片商人颠地来杀鸡儆猴,但未能遂愿。颠地后来上缴了1700箱鸦片,而另一个大鸦片商查顿,缴获数高达7000箱,他在林则徐到达广州前便逃遁了。
3月24日,为了缉拿颠地以及继续表达禁烟决心,林则徐下令武力封关封舱、停止贸易、撤回华工,这样导致商馆里的外国人完全与世隔绝,国际舆论哗然。这也是林则徐颇引起争议的地方:把“好商人”与“坏商人”一并处置了。
其后的效果也显著,美国人率先投诚。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依旧不肯就范,指责林则徐此举有点燃中英战火的危险。
其后林则徐颁布《示谕外商速交鸦片烟土四条稿》,作为对义律的最后通牒。3月28日,义律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著令英商交出所有鸦片共20283箱。但义律仍然拒绝签署保证书,并向英商保证他们的损失一概由女皇负责。
英国人的抵抗让收缴鸦片并不顺利。4月1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到虎门布置收烟工作,带了许多标兵去壮声势,但效果不佳,仅仅收到了5箱鸦片。
4月2日,林则徐向朝廷建议以茶换鸦片,就是每收1箱鸦片,给予茶叶5斤。这个消息传出后,在第二天就收到了奇效,收到烟土1150箱。到4月19日,收缴鸦片11700箱。到5月2日,数目增加至20283箱。尽管义律依旧没有全部缴出鸦片,但收缴的数目也已过半。
清廷甚为高兴,同意林则徐的赏茶方案。
5月9日,清廷下令林则徐就地销毁鸦片。截至5月12日,抓获人犯1600名,缴获烟土、烟膏461520多两,烟枪42741支,烟锅212口。朝廷重赏了参与禁烟的官员。林则徐心情不错,写了一首诗:“蛮洋烟雨暗伶仃,忽捧雕盘颗颗星。十八娘来齐一笑,承恩真及荔枝情。”[8]
5月18日,收缴鸦片共21306箱,比义律承诺数目还多1000多箱。禁烟任务阶段性完成。5月24日,颠地和义律等人离开广州,其后义律拒绝领取清廷赏给的1640箱补偿茶叶,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6月3日,虎门销烟开始,历时23天。
林则徐胜利了,但道光和他的天朝却失败了。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此时距林则徐迈出京城,刚好半年时间。销烟过后又半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自此跌入了大半个世纪的衰退之中。一场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的运动,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序幕;那个一度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由此崩溃。
龚自珍说:“将萎之华,惨于槁木。”[9]
无数的中国人,才刚刚觉醒,睁开眼睛茫然打量这个全新的世界。
注释
[1]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316,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戊戌条。
[2]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286.
[3]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00,道光十一年十一月,癸丑条。
[4]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72,道光四年八月,壬戌条。
[5] 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6] 龚自珍.龚自珍诗选[M].郭延礼,选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186.
[7] 威廉·亨特.广州番鬼录[M].章文钦,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8] 林则徐.林则徐日记[M]//杨家骆.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
[9] 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第九[M]//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