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周
- 青少年中国历史与地名故事(套装共10册)
- 掩卷
- 12452字
- 2025-05-20 14:00:27
01 历史故事
1.始祖后稷
取代了商朝的周朝,是从后稷这儿传下来的。后稷是远古时代的农神,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
相传后稷的母亲,帝喾(ku)的妃子姜嫄(yuán)在还是少女的时候,就非常想要一个儿子,为此她还诚心向上天祷告,希望上天能赐给她一个英勇的儿子。
有一天,姜嫄和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游玩,他们看着秀美的山峰,甘甜的泉水,碧绿的森林,美丽的花草,忍不住流连忘返。
突然,姜嫄看见池塘边上有一串很大很大的脚印,她好奇地把自己的脚放上去比了比。“好大的脚啊。”姜嫄张大了嘴巴,突然发觉自己好像被什么震动了一下,全身变得燥热无比,肚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蠕动。
回到家后,姜嫄仍然感觉肚子不对劲,直到别人告诉她,她才知道自己怀孕了。姜嫄非常高兴,盼着孩子早日出世。
一年以后,孩子降生了,可却是一个大肉球。“唉呀,吓死人了。”姜嫄尖叫起来。
姜嫄认为生下这个肉球一样的孩子是不吉利的,伤心地命人将肉球扔到外面,免得给家里带来灾难。
不久,那个负责扔掉肉球的人抱了个婴儿回来,他告诉姜嫄:“我将他扔到小巷中时,经过的车马都会绕道而走,不会去践踏他,我只好将他抱到野外,可就在我扔到野外时,却突然来了一群人,对着他拜了又拜就走了,我觉得奇怪,又将他抱了回来扔在水里,哪知道水突然结起了厚厚的冰,还突然飞来一只长着金黄色羽毛、身体无比硕大的鸟,鸟停在他身边,用一双翅膀细心地呵护着他。一会儿我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肉球裂开了,里面正有一个结实的小男孩在啼哭呢。”
姜嫄一听,觉得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于是抱回了孩子,并决心将他抚养成人。由于她曾有过扔掉孩子的举动,就将孩子取名为“弃”。
弃自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他喜欢出去找东西吃,而且找到的都不是一般的食物,都是些香气扑鼻、甜美可口的奇果,吃几个就饱了。周围的人都很惊讶,他们相信弃是上天的神仙下凡,于是都很用心地照顾他。
慢慢地,弃长大了,成了种庄稼的好手。他跋山涉水,找到了几百种稀奇的庄稼品种,又开垦了大片的荒地。
弃发现在松软的土里长出来的禾苗更壮实。于是他就用木棍绑上岩石、牛骨这类坚硬的东西,用来翻土,再将一些好的庄稼种子种在这些翻松的土里,接着从附近的小河运来水,浇灌在这些种子上,平时也经常给它们松土、浇灌和除草。
弃还喜欢观察,他从早到晚守在田地边,除了看护庄稼,还悟出了哪些土适合种什么,哪些土不适合种什么,在什么时候播种最好,什么时候收割最合适等等问题。
到了秋天,弃的田地里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金灿灿的谷子,也有火红的高粱,还有碧绿的大豆。大伙儿看到这些,惊奇得说不出话来,都跑来跟着他学种庄稼。弃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导着人们,一年内,他一共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这些人又把种植技术教给了更多的人,手手相传,天底下所有的人都学会种庄稼了。人们感激弃的恩德,就尊敬地称呼他为后稷。
后来,周族就由后稷这一支发展了起来,西周建立以后,还把主管农事的官员也叫做后稷呢。
历史百科·社稷
在我国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分别代表土地和庄稼。我国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农业文明的国家,土地和庄稼一直被当作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和粮食,人们不能生存,也就更不可能有国家,所以“社稷”一词后来又成了国家的象征。
地名趣事
山西省稷山县相传就是后稷的故乡,也是后稷教大伙儿耕种的地方,现在还有“天下粮仓出于稷山”的说法,同时后稷还有全国最大的祭祀后稷的庙宇——稷王庙、稷王山和稷王塔等。
2.武王分诸侯
武王伐纣胜利后,得到了诸侯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拥戴,建起了周朝。
周武王知道箕子是商纣王的忠臣,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但是商纣王亡国之后,箕子就隐居了起来。周武王很想向箕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就派人到处寻访他。
找了很久,周武王才在箕山(今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找到了箕子。周武王顾不上劳累,马上向箕子请教为国的道理。
“先生,您可知道商纣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呢?”周武王先这样问箕子。
可是箕子听周武王说完,就皱起了眉头,一句话也不愿意说。周武王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箕子是商纣王的臣子,他一定不愿意在新的君王面前讲商纣王的坏话。周武王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马上站起身来向箕子道歉。箕子的脸色这才和缓了很多。
接着,周武王又问箕子:“先生,请问我应该怎样治理国家,才能顺应天命呢?”
箕子于是将夏禹传下来的《洪范九畴》讲给周武王听,并且告诉周武王:“治国安邦一定要讲究规则。暴虐的君主和贤明的君主间的区别就在于,暴虐的君主总是把自己的意志看得很重要,不顾别人的死活。而贤明的君主则讲究依法办事,让自己的言行都能被人们所接受。”
接着,箕子又给周武王讲了很多道理。周武王越听越钦佩,他就想重用箕子:“先生,请您出山辅佐我治理天下吧。”
可是,箕子却拒绝了,他告诉周武王:“我以前就说过,如果商朝灭亡了,我是不会做新王朝的大臣的,请你回去吧。”
周武王没有办法,只好回到了宫里。回去以后,周武王马上召来姜尚、周公旦等重臣,与他们一起商议箕子说过的理论。
商议之后,他们一致觉得,应该加强对周朝下属的土地的管理,那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给那些王族、有功的大臣或者是以前的贵族,让他们去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而这些被分封的读者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要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周天子要征战时,诸侯们也必须派出自己的军队,随从周天子一同作战。
周武王、姜尚、周公旦等日夜不休,最后终于制定出了一个方案。他们把天下一共分成了71个诸侯国,很多重要的大臣都得到了分封。比如姜尚被封在了齐地,周公旦被封在了鲁地,召公奭被封在了燕地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前的君王的后代也得到了分封,比如将黄帝的后人分在了祝,帝尧的后人分在了蓟等。
经过分封诸侯以后,西周的天下变得更加稳定了,周王朝的疆域也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历史百科·宗法制
西周时,周天子既是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也就是最大的族长,周天子的儿子除了嫡长子以外,其他的相对来讲就都是“小宗”,会被封为诸侯,担任国家官职等。西周的这种制度,就叫“宗法制”。
地名趣事
山东省鄄(juàn)城县也曾经有座箕山,相传远古时期有个贤人许由就隐居在这里。箕山靠近黄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口,后来箕山就被淹没在地下了。
3.伯夷和叔齐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得到了天下人民的拥戴,周武王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称赞。但是,有两兄弟却不愿意承认周武王的天子的地位,他们选择了默默地和周武王进行对抗,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原来是商朝时孤竹国(商朝的北方大国,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东部、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等)国君的儿子。伯夷性情忠厚,叔齐为人聪明,也很懂礼貌。
孤竹国君去世以后,伯夷和叔齐互相谦让,都想让对方担任孤竹国的国君,这件事情兄弟俩争了很久也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
最后,他们只好让另一个兄弟做了孤竹国君,而他们却离开了王宫,来到了当时还是商朝属国的周国。兄弟俩觉得这儿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于是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但是没过多久,兄弟俩就听到了周武王领军攻打商纣王的消息。兄弟俩大吃一惊,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认为,商纣王不管有多么昏庸,但他始终是天下诸侯的首领,天下的诸侯就应该听从商纣王的,而绝不应该去攻打商纣王。
于是,兄弟俩丢下手上的农活,不顾生死地冲到周军面前,截下了周武王的车,对周武王说:“您是一位明君,可为什么您要去攻打商纣王呢?”
周武王回答说:“商纣王祸国殃民,弄得民不聊生。他还昏庸无道,十分残暴,百姓忍无可忍,我这是顺应民意的举动。”
伯夷、叔齐又说道:“昏君是昏君,但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有相劝,而不能反叛,那样是大逆不道,讨伐纣王就是欺君罔上。”
周武王一听无法和他们理论,就让官兵将他们推到了路边,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伯夷和叔齐十分生气,他们自言自语地说:“周军就是一支不义之师,不仁之师。”
没过多久,周武王伐纣就取得了成功,天下也变成了周朝的天下。兄弟二人听说后,就再也不想和周人来往了,也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于是,他们悄悄来到了几乎没有人烟的首阳山(今河北省迁安市岚山),只吃山里的野菜和树叶。
没过多久,兄弟俩就饿得骨瘦如柴了。有的好心人看到他们,就想送给他们一些吃的,可他们却不要,他们对别人说:“我们就是饿死,也绝不会吃周朝的粮食的。”结果,兄弟俩都饿死在了首阳山中。
伯夷和叔齐死不食周粟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周武王那里,周武王认为这是自己的罪过。他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百姓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于是周武王体验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他也成为了一代受人尊敬的好国君。
历史百科·伯、仲、叔、季
中国人自古喜欢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如果一家人正好有兄弟四人,则自大哥至四弟,就可以按顺序各用一个字了,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因此只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人排行第几了。
地名趣事
河北省迁安市在商朝时属于孤竹国,首阳山在迁安市南,因为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闻名,山上有一个山洞,相传就是伯夷和叔齐居住的地方。
4.周公吐脯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可是只坐了两年江山就死去了。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
由于周成王即位时,年龄才只有十三岁,不懂得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西周的很多事务就都要由周公旦来进行处理。
这时候,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只承担着看管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职位,没有周公的权力大,他们心里非常嫉妒,就在朝中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一定会做出对成王不利的事情来的。”
周成王听到这些谣言,以为是真的,便对周公生疏了起来。他不管做什么事,都躲避着周公,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周公所害。
周公知道这件事情后,心里非常生气。但他也知道,现在是周朝的关键时期,自己任何事都不能马虎,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去和管叔、蔡叔争斗,就有可能将国家推向深渊。于是,周公一点也不避讳那些流言蜚语,仍然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
这时,姜尚和召公找到周公,向他提出他们准备离开镐京,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公听后,大吃一惊,他对姜尚和召公说:“现在国家还有很多困难,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你们怎么能离开呢?”
姜尚和召公都听到了管叔发布的流言,他们这次是来试探周公的。听了周公的话,姜尚和召公就说:“当初武王在世的时候,对我们都很好。现在成王年幼,您却有废王自立的心,既然这样,我们留在朝堂之上还有什么用呢?”
周公以为姜尚和召公相信了外面的谣言,就流着眼泪向他们表明了自己忠心护主的决心。姜尚和召公一听,才打消了疑虑,重新信任起了周公。
为了能够好好辅佐成王,周公放弃了去往封地的机会,只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前往鲁国受封。伯禽临走的时候,周公告诉他:“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的眼中,我的地位不能算是低的了。可我一天下来,却忙得不可开交,洗一次头的中间,就要停下来三次,接见人才;吃一顿饭的中间,也要放下饭碗几次,接受贤人的拜访。就是这样,我还很害怕失掉了天下的贤人呢。你到了鲁国以后,千万不要因为有了国土而不去冖贤下士啊。”这便是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来历。
没过多久,管叔、蔡叔见谣言没有发生作用,干脆就联合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企图颠覆成王的政权。
面对叛乱,周公让姜尚去东方坐镇,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讨伐武庚。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公东征”。战争打了三年之久,最后周公取得胜利。武庚在沙场丧命,管叔、蔡叔也做了俘虏。
可是,周公立了大功,成王还是不相信他。周公非常难过,他看到成王一天天地长大,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镐京,到楚国去了。
周公走了以后,周成王在周公的府邸找到了一只特殊的长匣子。长匣子中写着周公的一篇祷词。上面写着,当初武王得病时,周公曾经向周族的列祖列宗进行祈祷,希望自己能够代替武王去死。
周成王这才知道,自己原来是被管叔、蔡叔的谣言蒙骗了,其实周公一直对自己都是忠心耿耿的。于是,他派人将周公又接了回来。
这次周公回京以后,周成王便非常信任他。周公用了七年时间,不仅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起了一座新的都城,还帮助周成王制订了一套完善的典章制度,让周成王管理起国家来更方便了。
历史百科·周公之梦
周公的贤明仁德影响了很多我国的著名人物,他的形象后来就经常出现在大教育家孔子的梦中,为此,我国人民就经常将周公和梦联系起来,以致于我们现在还将梦称为“周公之梦”“梦见周公”。
地名趣事
河南省洛阳市最早是西周的东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又成为东周的都城。战国时改名为洛阳。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元魏、隋、武周、后梁、后唐都在这里建都,共计九个朝代,所以洛阳又被称为“九朝古都”。
5.成康之治
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发现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有些事情处理得让臣下和人民都非常满意,便放心地将处理政事的权力还给了周成王。
之后,周成王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歌颂太平盛世的歌声一直在周朝国内传唱。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生病了,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钊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周成王心想:“我当初的能力也不强,但因为有了周公的辅佐,才能将国家治理得好。看来,我也应该给姬钊找两个能力强的大臣辅佐他才行。”
于是,周成王不顾病痛,在大臣中寻找能够帮助姬钊的贤人。周成王找了很久,认识到召公和毕公是最合适的人选。
有一天,周成王感觉自己快要死去了,他连忙让人叫来召公和毕公,告诉他们:“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地辅佐姬钊,要让他遵守文王、武王的精神,好好地治理国家,绝不能出差错。”
召公和毕公流着眼泪说:“大王请放心,我们一定遵照大王的训示,绝不辜负您的重托。”
周成王死后,召公和毕公为姬钊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姬钊正式成了周朝国君,就是周康王。
为了让周康王好好地守住周朝的基业,召公和毕公还率领天下的诸侯,陪着周康王一起来到了周朝的祖庙。
在祖庙里,召公和毕公把当初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发生的故事都讲给了周康王听,周康王越听越感动,心想:“原来先王打下江山是这么不容易的事,我一定要好好的治理国家,让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召公和毕公还告诫周康王一定要节俭,不要像商纣王一样荒废政事。周康王都答应了下来。
接着,周康王就当着天下诸侯们的面,对诸侯们说:“各位诸侯,我的先王们都是非常慈祥而又仁爱的君王,他们的臣子也也很忠诚英勇,现在我也希望你们尽心竭力地辅佐我,绝不可把羞辱留给我。”
诸侯们见周康王有这样的大志,都很高兴,纷纷表示拥护周康王。
后来,周康王在位期间,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为周朝开疆拓土。在国内,他也不断推行仁政,给周朝的人民带来了富裕稳定的生活。周朝的一些刑具,甚至四十多年都没有使用过。再后来,历史学家便把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这段繁荣时期合并起来,称为“成康之治”。
历史百科·冠礼
周代规定,男子到了20岁时,就要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将头发盘起来,戴上冠(穿礼服时所戴的一种帽子),这就是“冠礼”。冠礼之后,就意味着这个男子已经成年了,可以独立主持事情了。所以,周成王20岁时,周公就将政权还给了他,让他自己打理了。
地名趣事
西周的都城丰京和镐京这两处地名合起来又被称为“丰镐”,丰京在沣(fēng)水的西岸,镐京在沣水的东岸,两地相距只有25里,它们作为西周的都城,前后达到了三百多年。
6.周昭王南征
周康王死后,周昭王继承了王位。周昭王是个好大喜功的君王,总是喜欢征讨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
这时候,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了起来,开始不满于接受周昭王的统治。周昭王一看楚国和自己有了矛盾,非常生气,想也不想就带着大军去征讨楚国。
大约在公元前980年的时候,周昭王亲自率领大军,南征楚国。楚国这时虽然也有一些军队,但比起周军来还差得很远,面对周昭王的军队,他们很快就手机了败仗。这一次,周昭王一直打到了江汉地区,夺得了许多奇珍异宝、青铜器具,周昭王十分高兴,得意地下令班师回朝。
有了第一次南征楚国的甜头,周昭王便时刻不忘再次进行南征。三年以后,周昭王又率领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楚国发起了进攻。
周昭王这次根本没把楚国放在眼里,他一路上只顾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行军。他不仅强行征调民夫运输粮草,给他供应精美的食品和美酒,还把当地渔民的船只都集中起来,以运载他的大军渡过汉水。渡过汉水以后,他又不把这些船只还给渔民,反而下令将这些船都凿沉了。
周昭王的行为引起了百姓们的愤怒,大家都暗暗希望他这次南征不能成功。
这时,楚国的军队经过了三年的休整,已经有了一些实力了。周昭王进攻楚国的都城,打了很久都没有打下来。
正在周昭王感到焦急的时候,楚王也担心被周昭王攻破了城,就派人来向周昭王请罪,希望周昭王不要再对楚国用兵了。周昭王一听,便斥责了楚王一番,就放弃了攻城,然后在楚国境内抢了大批的珍宝,声称自己打了胜仗,要班师回朝了。
在回朝的路上,周昭王非常高兴,一路游山玩水。不久,周昭王就来到了汉水边上,他又下令征集当地人民的渔船。当地的人民恨透了周昭王,他们就悄悄地把渔船都拆散了,用胶水粘上,再用一些彩色图案将这些胶痕掩盖,接着将这些用胶水粘过的船献给周昭王。
周昭王毫不知情,就用这些船载着他和大军一起渡过汉水。当周昭王的船来到汉水江心的时候,那些船用胶水粘过的地方就都被江水泡化了,船板纷纷破裂,船只也开始下沉。
周昭王不识水性,看到船只要下沉,大惊失色,向着他的手下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周昭王的车夫是个游泳好手,力气又大,他奋力地向周昭王游过去。可是,这时候江面上到处都是破碎的船只碎片,还有很多人、马、财物浮在水面上,挡住了车夫的去路。等到车夫将这些阻拦物都排开时,周昭王已经被淹得不省人事了。
车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周昭王拉了起来,但是周昭王的身体已经胀得像个大鼓,再也无法救活了。大臣们看到周昭王已经死了,就将他草草地埋葬了,对外宣称周昭王是得了急病而亡的。周昭王,终于为他的好大喜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百科·井田
西周时,当时的良田都集中在城市的周围,经过精心的治理,这些良田成了大小相等、彼此相连的方块田,因为很像“井”字,所以人们就称之为“井田”。在井田上劳作的农夫,都被称为“庶人”或“庶民”。
地名趣事
我国人常以“荆楚”来称呼湖北省,这种称呼在我国商朝时就出现了。《诗经·商颂》中就有“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的句子。意思就是说“荆楚这个地方啊,你的位置是在中国的南方。”
7.周穆王西游
周昭王死后,周穆王继承了王位。周穆王也不是一个勤劳为民的好君王,他一心只想到各处去玩耍和巡游。
有一天,从西方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个会变戏法的人,人称“化人”,他在周穆王面前表演了各种精彩的魔术杂技,看得周穆王眼珠子乱转。周穆王认为化人本领很高,把他奉为神明,对他言听计从。
后来化人又向周穆王介绍了西域一带奇妙的风土人情,勾起了周穆王无限的向往。化人趁此机会热情地邀请周穆王去西域游玩。周穆王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为了这次西游,周穆王牵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八匹骏马。说起这八匹骏马,那可真是来历不凡。它们是当时最有名的御者造父从夸父山上捕得的野马,经过造父千辛万苦的驯化才成的。这些野马,原本是周穆王的祖父散放在夸父山上的战马的子孙,保留着它们祖辈的英勇气概。这八匹马个个都有非凡的本领,有的背上生有翅膀,有的比飞鸟还快,有的还能在夜里奔跑千里。
造父不仅善于养马,也善于驾车。周穆王临行的时候,让造父专门替他驾驶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带了一大批随从,选定了一个好日子就出发了。
相传,这次周穆王西游,见到了很多奇人异事。他在阳纡山看见了水神,在黑水封赏了殷勤接待他的长臂国人……最后,周穆王还来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
周穆王到来时,西王母向他致以欢迎之礼。周穆王让随从拿出白色的圭(gui,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时拿的玉器),黑色的璧(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时拿的礼器),还有一些彩色的丝带献给西王母。西王母对周穆王说:“天子千里迢迢而来,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愿意陪你一起游览这一方胜境。”
西王母带着周穆王先到了阆风苑,又去了蟠桃园。阆风苑是西王母的药圃,里面种着灵芝、还魂草、不死树等仙草,满园郁郁葱葱。蟠桃园内种着大片大片的桃树,桃花开得绚烂无比。
之后,西王母又带着周穆王参观了撑天的铜柱,浏览了昆仑殿、紫虚宫等建筑。周穆王没有见过这么华美的建筑,一路上惊得合不拢嘴,连连感叹:“这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参观完了之后,西王母设宴款待周穆王,周穆王诚惶诚恐不敢就座,西王母就说:“天子是华夏百姓之主,天下的至尊。今天到了西域,是我们的荣幸,何必客气呢,我们不分宾主,来,来坐下。”周穆王只好坐了下来。
这时候,西王母的侍女端上来华池雪水茶,香气扑鼻。台前演奏的是九天仙乐。周穆王每见一处,都啧啧称奇。西王母对左右的人说:“周天子来到了我们这儿,你们就给周天子跳一支舞吧。”于是,数十名侍女领旨起舞,她们的舞姿继而如游龙电闪,继而又如行云流水,周穆王看得如痴如醉,差一点就要跟着起舞起来。
周穆王尽情地玩耍了几天,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西王母将周穆王送到山下,亲自扶着周穆王上马,周穆王也觉得舍不得离开这儿。西王母就安慰周穆王说:“我们还有重新相会的机会,天子不要过分难过。”
周穆王用衣袖擦着泪水,点了点头。他不忍再看西王母,就命令造父赶紧起驾。造父抖了抖手中的缰绳,八匹骏马就腾空飞了起来。等到周穆王回头再看时,西王母和她的宫殿都已经隐在白云深处了。
历史百科·西王母
西王母在民间常被称为“王母娘娘”,她原是中国西部的部族首领。在传说中,西王母可是一幅蓬头、虎齿、豹尾的模样。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又逐渐将西王母的模样进行了美化,最后还将她说成了是天上的“王母娘娘”。
地名趣事
昆仑山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山海经》中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它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
8.召公谏厉王
西周的第十位国王周厉王即位以后,仍然不知道爱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搜刮财富,百姓们怨声载道。就是这样,还是满足不了他的欲望。
周厉王十分宠信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荣夷公为了讨好周厉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天下的山林、江河、湖泊都收归国家所有,不许老百姓私自进山砍代树木,猎杀动物,也不许老百姓们下河打渔。
糊涂的周厉王听从了荣夷公的建议,马上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照办。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被称为“野人”,住在都城或近郊的平民被称作“国人”。“国人”们对周厉王的措施非常不满,到处议论纷纷,都说周厉王不是一个好的君王。
大臣召公虎是召公奭的后代,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臣子。他听到了国人的议论,心想一定要制止周厉王,于是他进到王宫,劝谏周厉王:“大王,老百姓都忍受不了您了,如果您不趁早改变您的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可是周厉王却满不在乎,他对召公虎说:“你不用着急,我有办法对付这些国人。”
于是,周厉王就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国人们批评朝政。为了监视国人,周厉王还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带着一批人在都城里巡视,只要发现了谁在议论天子,就毫不留情地杀掉。
这样一来,国人再也不敢随意发表意见了。人们如果在街上遇到熟悉的人,也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神来交流。周厉王觉得自己的办法很有效,就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虎说:“现在我能使老百姓不再议论我了。你看,现在没人说话,天下是不是很太平了啊?”
召公虎听了,哭笑不得,就对周厉王说:“硬把百姓们的嘴堵住,就会使他们的怨声变成怨气了。这就好比是堵塞河水,虽然把水堵住了,但是一旦出现了决口,那造成的伤害就会更大。因此,治水的方法是疏通河道,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的道理,应该让人们自由地发表言论才对啊。大王怎么可以用严刑峻法来不让百姓们开口说话呢。”
召公虎还告诉周厉王:“老百姓有嘴,就好像大地上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上的物质和财富都出产在这里。人们用嘴巴发表言论,国君执政的成败得失就会看出来。从百姓的话语中,听到好的就要去尽力实行,听到不好的就要去改正,这才是真正的君王应该做的啊。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那还有谁来辅佐大王呢?”
召公虎越说越激动,甚至流下了眼泪,可是周厉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他撇了撇嘴,又和别人一起玩乐去了。
召公虎一见,知道劝不动周厉王,尽管心里非常担心周朝的天下,也只好默默地退了出来。
历史百科·国野
西周时,王或诸侯所居住的都城及其近郊称为“国”,郊以外的地方称为“野”,国和野各方面的制度都有不同,国人有议论朝政的权利,可以参加田猎、参加军队,而野人只能在军队中担当杂务。
地名趣事
召公奭在周朝时被封在“燕”,燕地就在北京市一带,所以北京又称“燕京”。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还曾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了燕国古城文化遗址。
9.国人暴动
周厉王不让国人议论朝政的措施实行了三年,大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秘密地约定,要准备一场大暴动,让周厉王下台。
公元前841年,暴动爆发了。暴动中,参加的人不仅有平民,还有一部分奴隶和贵族。暴动开始的时候,大家就高呼口号,声称要争取言论的自由,要获得伐木、打猎、捕渔的自由。
有些事前不知道暴动的人,见暴动的口号都说到了自己心里去,于是都自愿地加入了暴动的队伍,最后达到了几万人。他们拿起武器、农具,拼命地向王宫进攻。王宫卫士看见暴动的队伍这么壮大,都不敢和暴动者对抗,都偷偷地躲了起来。
周厉王听到暴动的消息,这才感到了害怕,他慌慌张张地带了一批亲信,逃出京城。因为害怕被暴动的人们追上,周厉王不敢停下来,只好拼命地跑。就这样跑了三天三夜,来到了彘(zhì,今山西省霍州市东北),周厉王觉得离都城已经很远了,这才停了下来。
周厉王不敢返回京城,就在彘住了下来,继续当他的大王,由于那地方离汾水很近,人们又称他为汾王。
而京城里暴动的人,他们打进了王宫,找了一遍都没有发现周厉王。有的人发现周厉王的太子靖跑到召公虎的家中藏了起来,大家就又来到了召公虎的府第,将召府团团围了了起来。
暴动的人们高呼着让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生怕周朝亡国,想了一想,就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让他出门去见暴动者。
召公虎的儿子刚一出府门,就被愤怒的百姓打倒在地。大家你一拳,我一脚,没过多长时间,就将他打死了。召公虎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打死,却毫无办法。
第二天,周朝的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听说京城发生了暴动,就率领部队连忙赶到京城,准备平叛。可是等卫武公来到京城后,暴动的队伍已经散去了,于是他干脆率领部队,驻扎在了王宫里。
这时候,周厉王还在彘,太子也还不能暴露身份。大臣们经过商议,都认为应该由召公虎和周定公(周公旦的后代)共同来管理国家大事。这种执政形式,后来历史上又被称为“共和行政”。
转眼14年过去了,周厉王也死在了彘,太子靖也在召公虎的家中长大成人了。召公虎觉得时机成熟,这才向天下宣布,太子靖并没有死去,当初被暴动者打死的只是自己的儿子。
大家看见太子原来还活着,都很高兴,一致同意立他为天子。于是大臣们都涌到了召公虎的家中,将太子靖接了出来,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新即位的太子靖,就是周宣王。
历史百科·《吕刑》
西周时的吕侯所作的《吕刑》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刑法专著。吕侯在西周掌管刑狱方面的事情,他在夏商刑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和条文,因此写成了《吕刑》一书。
地名趣事
山西省霍州市,相传在大禹分九州时是冀州的地方,因为境内有霍太山而得名。西周时,周武王将他的弟弟叔处分封在这里,因为境内有彘水,因此又称为“彘”。
10.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当了45年国君之后,他的儿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很昏庸,只知道饮酒玩乐,根本不愿意处理政务。另外,周幽王还十分喜欢美色,他上任后,就不断派人去各地搜罗美女。
周幽王有个叫褒珦(bāo xiàng)的大臣看不过去,就劝谏周幽王。可是,周幽王见褒珦竟然敢指责自己,竟然勃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就将褒珦关进了监狱。
褒珦的儿子褒洪德一心想救出父亲。他知道周幽王喜欢美女,就将自己府上最漂亮的一个女孩褒姒(sì)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一见褒姒这么漂亮,非常喜欢,赶紧下令放了褒珦。
从那以后,周幽王就天天和褒姒一起在宫中玩乐。可是,褒姒是个冷美人,她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了办法去逗她笑,可是却总也逗不动她。
周幽王有个叫虢(guó)石父的大臣,是个奸邪小人。他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想让娘娘发笑,其实很容易,只要将烽火台点燃就可以了。”
原来,周朝为了防备犬戎(古族名,也叫西戎)的进攻,在骊(lí)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准会笑起来。”
周幽王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好。便立即带领褒姒来到了骊山。到了晚上,周幽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点燃了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
远近的诸侯们看见烽火被点燃了,都以为京城遭到了犬戎的进攻,纷纷点起兵马,向镐京奔来。可等他们走近了一看,哪里有敌人的影子啊,有的只是看热闹的周幽王和褒姒。褒姒看见诸侯们白忙活了一阵,终于笑了起来。这一笑,直笑得周幽王心花怒放。这时候,众诸侯已经知道受了幽王的骗,气愤不已,各自回转领地去了。
周幽王宠着褒姒,甚至把王后和太子都废了,提拔褒姒做了王后,又将褒姒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被废掉的王后的父亲申后大为不满,便联合了犬戎进攻镐京。
周幽王一看犬戎的军队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燃烽火台的烽火,希望诸侯们带兵来拯救自己。可是,这一次,诸侯们看到烽火被点燃了,都以为还是周幽王的恶作剧,谁也不带兵赶来了。
没有了救兵,镐京轻易就被犬戎攻破了,周幽王、伯服都死在了乱军之中,褒姒也被俘虏了。周王室的金银珠宝也被犬戎抢得一干二净。
犬戎的军队撤走以后,申侯便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宜臼(jiu)为王,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在郑国、秦国等诸侯的护送下,便将都城向东迁到了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百科·狼烟
狼在中国古代,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古代就被中原的汉人称为“狼兵”,他们的君主也被称为“狼主”。因此,古代汉人就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了“狼烟”。
地名趣事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以“骊山”为题写过一首五言律师,全诗如下: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描写了诗人发现在唐朝时,骊山已没有原来那么繁华的感受。
02 大事纪年表
1.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周武王大分诸侯
2.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期周公摄政,周公东征
3.约公元前11世纪周昭王时期周昭王南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穆王时期周穆王西巡
5.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6.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幽王,西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