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的测度、关联分析与再分配研究:基于收入、财富与消费的多维视角
- 余丹
- 1868字
- 2025-06-25 10:09:43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目的有三:第一是从收入、财富和消费多维视角测度中国经济不均衡程度;第二是探究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的关联关系,为后续解决问题寻找路径;第三是从机会与努力视角分析中国经济不均衡的成因。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作为全书的统领性概述,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本书选题背景及意义;评述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阐述本书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经济不均衡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为理论分析奠定概念基础。其次,使用收入不均衡理论、财富不均衡理论、消费不均衡理论、机会不均衡理论和再分配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经济不均衡问题的理论基础。最后,以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假说为基础构建收入、财富与消费的理论模型,通过方差分解法推导收入不均衡、财富不均衡和消费不均衡的作用机制,并详细阐述收入不均衡、财富不均衡和消费不均衡的作用路径。
第三章是经济不均衡的分布、测度与分解。首先,描述收入、财富和消费在一维、二维和三维上的联合分布情况。其次,采用基尼系数和Atkinson指数分别测度收入、财富和消费在单一维度上的不均衡程度。再次,采用单维合成多维、Tsui指数和多维基尼系数,测度收入、财富与消费三个维度的中国经济不均衡程度及其演变趋势。最后,基于Tsui指数对经济不均衡进行分解。
第四章是经济不均衡的关联性分析。首先,基于Tsui 1指数分解法给出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的关系框架。其次,用基于回归方程的Oaxaca-Blinder分解法初步探讨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的关系。最后,基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探讨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是从机会与努力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不均衡的成因。由于第三章的分解结果表明财富不均衡是影响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第五章探讨的是机会与努力对财富不均衡的影响。首先,采用参数法分别测度全样本、分城乡、分性别、分继承以及分年龄段居民的财富机会不均衡程度。其次,根据Shapley值分解法计算各环境因素对机会不均衡的贡献率。最后,分析努力对机会不均衡的消解作用。
第六章是经济不均衡的改善研究。本章采用反事实分析的思想,分别从现金转移支付、税收、城乡、教育四个方面探索了再分配政策改善经济不均衡的效果。
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主要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本书的研究结论,同时根据第五章的不均衡成因分析、第六章的再分配政策改善效果分析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最后给出本书研究的不足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本书以第二章理论分析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第二章建立收入、财富和消费之间的理论框架,是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三章从收入、财富与消费三个维度量化经济不均衡程度,其测度结果贯穿第四章;第四章首先根据第三章的分解结果指明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为后续采用的Oaxaca-Binder分解法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提供重要参考;第五章从机会与努力视角分析经济不均衡成因,为第六章的再分配政策的改善路径与第七章政策建议明确了方向;第六章是在第四章的关联性框架和第五章的成因分析基础上,采用反事实分析法对再分配政策的调节效果进行探讨;最后得出第七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思路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书将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思路为:
第一步,提出问题。首先结合研究背景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内容,指出从收入、财富和消费多维视角研究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步,理论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假说从收入、财富和消费三个维度建立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第三步,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单一维度合成多维不均衡、Tsui指数和多维基尼系数测度中国经济不均衡程度和演变趋势,并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Oaxaca-Blinder分解法、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收入不均衡、财富不均衡和消费不均衡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对这种关联关系进行量化;其次,采用参数法分别测度机会与努力对中国经济不均衡的影响;最后,基于反事实分析方法分析再分配政策的改善效果。
第四步,政策建议。在全面总结中国经济不均衡程度、趋势、成因和改善路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经济不均衡的政策建议。
在提出本书的研究主题、阐述研究背景、总结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后,本书就多维经济不均衡的测度与分解,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间的关联关系,经济不均衡中的机会不均衡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再根据反事实改善路径的研究结果以及本书相关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