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霸秦强汉盛唐烈明?咱喜欢!

“如果您要用这个理由来处理四叔的话,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了。”

“哼,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朱元璋满是不以为然。

“咱这当大哥的,到时候好好让四弟感受下,兄友弟恭!”

朱标也是一脸不善。

他可以理解迫于无奈造反,但是他不容忍朱棣竟然把他皇帝的谥号给废了。

还把自己其他的儿子给圈禁起来。

这是打算让他朱标一脉就此断绝。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个当大哥的,扪心自问对自己的弟弟已经很好了,已经尽到了一个当大哥的全部责任和义务。

尤其是这家伙小时候闯祸,都是他这个当大哥的给他兜着。

要不然朱棣的屁股早就让朱元璋给打开花了。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棣竟然一点兄弟情义都不顾了。

“那您还是先趁着四叔没有回来,先把自己的身体养好,到时候也有力气揍四叔。”

朱雄英一脸苦笑。

“大孙,你之前说老四是永乐帝,他这皇帝当的不差是吗?”

朱元璋话锋一转。

“是,这没错。”

“其实永乐帝,和当年的李世民还是挺像的,两人十分相似,也都算得上明君了。”

“就是对子女教育方面,差一点。”

朱雄英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朱雄英这番话信息量太大了。

竟然拿朱棣还有唐太宗作比较,也就是说朱棣在位的时候,功绩应该不会比李世民差太多。

至少也是差不多级别的,可是子嗣的教育,李世民是很失败的。

对太子李承乾的教育,可以说很是失败。

朱雄英这样说,难不成朱棣的儿子也造反了?

还是说,朱棣也搞出了一个李治一样的给老爹戴绿帽子的儿子?

不管是哪一点,都是朱元璋没办法接受的。

“或许是因为得国不正的原因,登基以后四叔励精图治,勤政程度不亚于皇爷爷和爹,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甚至要更好。”

“四叔也算是做到了。”

“四叔在永乐初年就下令编写永乐大典,还占领了安南,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扩大了大明的版图。”

“永乐时期的大明版图,是大明朝版图最大的一个时期。”

朱雄英开始介绍起朱棣的一些功绩。

“老四还有这样的功勋?”

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脸震惊。

之前就听到了朱雄英将朱棣跟李世民作对比。

两人多少有些怀疑的。

听到这里,又觉得朱棣这皇帝当的确实不是很差了。

“四叔的功绩不止这些。”

“四叔最被人熟悉的政绩是三个,一个是迁都北京,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壮举。”

朱雄英笑道。

“什么,老四把国都迁到了北平了?”

朱元璋闻言又是一惊。

“北平改做北京?”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毕竟那当初是元大都。

而且距离漠北更近,面对北方战事,也可以短时间得到消息。

出兵才快。

他曾经让徐达考察过北平是否适合迁都。

可惜徐达回来没多久就病逝了。

朱元璋认为不吉利,就没有再考虑这一点。

而是把目光放到了西安府,后来就有朱标西巡。

“真是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标也夸赞了这一句。

脸上也带了一丝动容的神色。

“这算是后人对迁都北京的一个肯定吧。”

“明朝一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后世的人,通常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霸秦,强汉,盛唐,烈明。”

“大明王朝,是后人眼中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

朱雄英缓缓解释道。

“烈明!”

“好!太好了!”

“按照你这么说,老四这一脉,包括他的后人,都干得不错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

“只能说历史是相对的,如果我来规划大明的未来,大明只会更好。”

朱雄英满脸自信。

“哈哈哈,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孙子,咱相信你,一定做得到。”

“你回来了,以后就轮不到老四那一脉了。”

朱元璋大笑起来。

“那剩下两个是什么呢?”

朱标突然询问起来。

“第二个是郑和下西洋。”

“用了四年,郑和开始了第一次出海,郑和出海,不仅让大明增加了对远海的探索,让大明拥有了控制海陆的实力,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海军。”

“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大明的国威,也算是实现了远海诸国万国来贺的盛景。”

朱雄英开始介绍起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还有意义。

朱元璋和朱雄英听了以后,心潮澎湃,显然没想到朱棣竟然有这样的功绩。

尤其是那个郑和。

竟然就是一个太监。

“至于第三个,就是四叔五征漠北。”

“从用了八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四叔五次亲征漠北,为大明北疆的和平奠定了基础,不过四叔死在了第五次北征归来的路上。”

朱雄英又把朱棣五次征讨漠北的功绩说了出来。

“五征漠北?这个老四一生都在征战?”

“永乐二十二年,老四也得六十多岁了吧?”

“一把年纪还上战场,逆子真是不要命了啊!”

朱元璋听到朱棣竟然死在了回朝的路上,心头大为震动。

即便之前对朱棣有多么不满,现在听到了他这么多功绩,还五次征讨漠北。

之前的不满也减轻了许多。

如果单拿这些跟朱允炆比较的话,简直就是一个天生,一个地下了。

朱允炆给朱棣提鞋都不配。

“四叔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封狼居胥的帝王。

“不管是大汉,还是大唐,或者是大明,能够打到漠北王庭的名将很多,比如霍去病,还有蓝玉,但是帝王只有四叔一个了。”

朱雄英点头说道。

“咱不否认他所做的功绩,他这个皇帝听起来做的还不错。”

“但是跟李世民一样,就算是功绩再大,也免不了被人诟病,得国不正。”

朱元璋这话没有多少个人情绪。

是站在客观角度的公正评价。

“您这么说是没错的。”

“不过四叔确实比允炆更适合当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