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管理:一位管理实践者的成长笔记
- 李顺军
- 3109字
- 2025-06-26 18:10:34
1.3 管理有套路
1.3.1 高质量的基础管理
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必须有工匠精神,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避投机取巧的行为。如今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相关政策收紧,管理迭代加速,人们的焦虑感逐步加重。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需要加强基础管理,这样才能应对企业危机。正如管理学家法尔科尼所言:“只有通过日常管理稳定运营,公司的改进才能持久……卓越的日常管理是公司表现非凡的基础。”
在时代变革潮流面前,许多企业开始赶时髦,生怕自己显得老土。但管理不是时尚,不需要永远走在前面,只有走扎实才有未来。不断下笨功夫夯实基础管理,才是企业经营成功的法宝。对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管理的重点不在创新和颠覆,而在高质量的基础管理,如开好一次会、有效协调、确保纪律、有效沟通、有效激励、有效分配工作等。高质量的基础管理就是组织的地基,是发展的前提,不运作好就会让组织这座大厦摇摇欲坠,垮塌是迟早的事。不解决基础管理,天天大谈战略、发展、增长,等于麻痹自己。
高标准、严要求、强力度、力求完美是做好管理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工作态度,任何管理活动都无法真正落地生根,只会带来“广挖坑”的结果。高质量的基础管理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很难被模仿并且能够代际传承,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壁垒。因为,它需要下笨功夫、慢功夫,需要耐心、毅力和决心,把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做好,把别人已经做的事情做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管理中有两个习惯是非常危险的:一是创新而不延续;二是宏大而不细微。检验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是听他谈多么牛的理论,也不是听他解决了什么大问题,而是看他能不能讲出管理的细节。
1.3.2 管理如何破局
管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基本工具和方法。管理可能是所有领域中随意程度最高的。为什么很多企业干得一塌糊涂?就是因为它们的管理者太随意。随意之下,不会出人才,也不会出好企业。在今天这个拼“内功”的时代,我们应该摒弃侥幸心理,真正按逻辑来做管理,而不是像大多数传统管理那样随意为之。
管理就是破局,“局就是你身边各种资源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与关系”。管理者通过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带领团队破掉困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总结破局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寻找那些先前没有进入你视野的资源,我把它叫作“无关资源”,然后通过正负资源和无关资源的整合,就可以完成对正负资源的转化,给自己找到出路。
(2)重新定义“资源”,找到新的出路。
(3)重新定义“自我”,敢于把自己打碎。
管理没有标准答案,针对具体情境要不断进行动态分析,破掉一个个困局,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同时,管理还有自身的规律与特性,如洞悉人性、以人为本。这就给很多管理者带来难题,到底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度,做到不偏不倚?下文提供做好管理的三个要点。
(1)多总结反思。针对日常工作实践,不断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把握好管理的火候。
(2)凡事考虑他人立场。管理者拥有权力和地位,本来就属于强势方,如果以自我为中心,那基本就掩盖了团队的光芒。只有多考虑他人,才能更好地听取众人意见,才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尊重和信任。
(3)自己往后退。学会成就他人,让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主感。太过于突显自我,就会让团队成员感到压抑,也无法获得成就感。因此,管理者要学会做幕后英雄,要“推功揽过”,而不是“揽功推过”。
这三个要点是撬开管理大门的金钥匙,认真思考、实践,会少走很多弯路。
1.3.3 管理活动三步法
管理过程分三步:识别机会(找到客户的价值主张)、组织能力诊断(流程机制、人才能力、文化)、双元变革(持续改进和创新)。针对如此系统而又复杂的管理活动,在展开执行之前,管理者都要思考清楚以下三点。
(1)目的和意义: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意义。
(2)方法和原则: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实践,以及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3)成果:管理只有通过持续的奋斗和迭代才能产出成果。
1.3.4 警惕掉到事儿里
“警惕掉到事儿里”这句话,我经常给团队讲,但很多人依然没有真正理解。掉到具体的事儿里,是管理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掉到具体的事儿里,会出现以下问题。
(1)思维局限。很容易从眼前的事务出发思考问题,思维会被局限,看不长远,导致失去应有的高度和格局。就像你掉入泥潭,越努力挣扎就会陷得越深。掉到事儿里,一般来说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2)思考局限。管理者要具备思考能力——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掉到事儿里,就会让你的思考能力变弱,只浮于表象,无法真正分析问题的本质及抽象事物背后的规律。思考能力一旦变弱,很容易让组织变混乱。
(3)管理局限。掉到事儿里后,就会忙于解决具体的事,甚至动手干具体业务,忽略了对全局的组织和协调,管理无法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管理者扎入事儿里,管理系统就会瘫痪,最终组织越来越乱。
1.3.5 要多谈微观管理
无论是商学院还是咨询公司,基本都在宏观管理上下功夫,没有人愿意做微观管理研究。他们都从战略、人力资源、组织、运营、领导力等大的框架和结构上进行研究,至于管理的细枝末节,则很少涉及。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学者和专家真正有实战经验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微观管理需要长年的实践形成手艺。
宏大叙事都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微观管理构筑起来的,它无法单独存在,离开微观谈宏观,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站不住脚的。管理学是实践之学,要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一定不能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你一定要带入个人的经验,否则其他东西都是飘着的。理解世界必须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今天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不接地气,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讲的东西比较无机、缥渺。”
同样,今天的很多管理学者和管理大咖也不接地气,谈论的话题看起来高大上,但没有生机,是死板的概念或理论。而管理由大量的日常细节构成,它是鲜活的、灵动的、生机勃勃的。作家许知远在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后,自我反思道:“我整个青年时代都是谈论一些大而空的词,如时代、国家、社会命运,这些大而空的词是对自己情感和思考无能的一种逃避,而且越不具体的词越是难以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想法。而一个真正对世界敏感的人,都是通过那些具体而微的——人的表情、小动作——活动来理解别人和自己的。最近突然有一种很强的危机意识,我觉得我没有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沉浸在各种空洞的概念里面。”
一个组织真正的高效管理,在于高质量的基础管理,也就是微观管理。微观管理没有标准答案,都得基于现实情境去处理,这很考验管理者的有效经验和对管理的洞见。
1.3.6 细节见管理功夫
谈到管理,一些人要么大谈战略,要么大谈组织,就是不谈实践中的细节。为何?要么是因为他们不会管理,无法感知到这些细节的价值,要么是因为他们根本不重视细节。管理成果不是由宏大叙事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扎实的细节构成的。同样,优秀的管理者不是那些解决大事的人,而是那些解决了一个个日常小事而不让大事发生的人。但凡不谈细节、只谈宏大叙事,我们都要注意,这些人要么是在忽悠,要么是无知。
细节上需要较真,无论你是实战派,还是理论派,真正想做好管理,就需要较真精神。真正优秀的企业,也总是在细节上下功夫,那些别人忽略的地方往往就是他们精进的地方。细节是死磕出来的,需要持续夯实、持续优化、持续变革,才能确保到位。优秀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的关键区别往往在于细节。细节能显示出管理者的内功、技能、认知等。细节无法突击完成、无法造假、无法做表面功夫、无法借势,它必须靠你持续扎实地开展工作,任何松懈、不认真的行为都会给细节问题埋下隐患。可以说细节是一个管理者高度自律的展现,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扎实的业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