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用学术书写时代进步的华章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 东方社会理论的最初形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 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三 马克思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跳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一
二
三
四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一
二
三
四
交往与文化
一 交往活动的结构与功能
二 人的社会性在交往中的历史发展
三 交往与文化结构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一 时代精神的变革与哲学使命的跃迁:两个“消解”与两种“归还”
二 “消解”人对“物的依赖性”:历史的视野与“归还”的实现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一 哲学变革与哲学终结
二 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
二 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问题
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一
二
三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一 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 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准备
三 积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哲学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
一
二
三
四
五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所谓“名”与“字”
二 范畴体系的层次与演变
三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
四 哲学范畴的循旧与立新
分析经验主义的两个戒条
通论道学
一 什么是道学
二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
三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四 道学的发展阶段
五 道学的名称
对有关辩证法几个问题的新理解
一 辩证法是帮助人做思想工作的方法
二 辩证法与“导淮入海”
三 辩证法与历史、哲学和人
四 辩证法与辩证词
五 辩证法与辩证命题
六 从马克思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哲学
七 黑格尔与经典作家论东方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一 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
二 主体形态的人性根据
三 主体的呼唤是人的自我解放呼声
四 今日弘扬主体的时代内涵
五 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一 交往实践观:全球实践的共同指向
二 交往实践观:当代哲学主题的科学解答
三 交往实践观:超越后现代哲学的积极尝试
四 交往实践观:当代中国哲学的新视界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一 问题及其意义
二 重释“亚当·斯密问题”
三 市场经济的道德之维
“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一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言说“回到马克思”?
二 什么是文本学的解读模式?
三 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四 “历史现象学”的基本含义
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一 技术层面的伦理难关
二 公民社会的人道灾难
三 克隆人与科技时代、公民社会的伦理图景
哲学史的现代建构及其解释模式
一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引出的问题
二 哲学史和现代建构
三 一元和多元
四 论证和体悟
五 普遍性和特殊性
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一 多元“哲学观”的引导与“中国哲学”的转化
二 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
三 “视域”、“范式”与“深度诠释”
四 整体与部分的良性诠释循环
五 三个向度:“描述”、“说明”和“信念关怀”
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
一 何谓“启蒙”,何谓“成熟”
二 何谓“批判哲学”
三 理性为“自由”立法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界说和形成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 语义学的演进及其根本任务
二 语义学的规范性及其计算化处理
三 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特征
四 语义学的后现代趋向及其意义
中国的哲学现状、问题和任务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 中国哲学研究
三 西方哲学研究
四 历史的重任
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一 引论
二 广义论证
三 逻辑文化相对性的事实依据
四 逻辑文化相对性的理论依据
五 结论与展望
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一 以牟宗三为中心:依四因说的新的中国哲学及其局限
二 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破四因说的新西方哲学及其局限
三 生成、造作与哲学的第一开端——四因说的起源与密意
四 哲学的另一开端:造作、生成与生生
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
“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
一 如何超越人权的知识政治学
二 西方人权概念的地方局限性
三 人权论证的有效策略
四 天赋人权的危险逻辑
五 普遍人权的元理论问题
六 作为新普遍主义的预付人权理论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一 关门模式
二 动员模式
三 内参模式
四 借力模式
五 上书模式
六 外压模式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引言
一 环绕“公共性”中轴的“德”与“法”
二 直面“邪恶”的知性真诚
三 革命语境下的政治正确
四 “防御型”制度设计
五 余论
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
一 对传统经典理论的挑战及其新的解释框架
二 农民理性扩张怎样造就“中国奇迹”
三 农民理性的嬗变:“中国奇迹”的限度与持续
四 小结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前言
三条问责道路:一个理论
欧洲国家的道路:19世纪
美国道路:从建国至1928年
中国道路:雏形初现
结论与讨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
一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
二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四 余论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一 现代国家与国家认同
二 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三 国家结构体系与国家认同的互相塑造
四 从国家认同检视国家建设
五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中国议程
六 结语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一 全球治理的概念与要义
二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三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及其启示
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
国家双边关系衡量方法及其问题
国家双边关系衡量方法
对国家双边关系衡量方法的测试
国家双边关系衡量方法的应用
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
一 社会过程与社会性关系:国际关系体系理论缺失的要素
二 过程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趋向
三 关系本位: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假定
四 结语
更新时间:2025-04-25 17: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