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暮雨潇潇郎不归①”,当是古词,未必即白傅②所作。故白诗云:“吴娘夜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更不闻”③也。
注释
①《长相思》白居易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②白傅:白居易。
③《寄殷协律》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译文
“暮雨潇潇郎不归”,应当是古代的歌词,不一定就是白居易自己所写。因此白居易的诗中有“吴娘夜(暮)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江南)更不闻”的句子。
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及“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等语,可见汉末已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词,梁张率始以此三字做发端,陈后主、江总等人袭其调,篇名《长相思》,而“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则成为古曲《长相思》的定式。
王国维通过白居易的《寄殷协律》中有“吴娘夜(暮)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江南)更不闻”的句子,说明白居易自己承认曾经听过“夜(暮)雨潇潇曲”,因此断定有古曲“夜(暮)雨潇潇曲”;又因为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有“暮雨潇潇郎不归”的句子,断定这句是古曲,只不过是白居易重新把它填入词中。
王国维的这种判断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苏轼在《洞仙歌》的小序中说:“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也是把别人的两句重新填入自己的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