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三方之局势

潘汝祯对辽东的局势也大致了然,看来这李伯弢的意思,是想将李如柏调去镇守开原。

可如此一来,李如柏岂不就成了明降明贬,虽仍掌兵,却是降级任用?

潘汝祯心思转动良久,脑中瞬息间演算了无数可能。

以他的为官经验,细细一琢磨,才忽地醒悟过来——李大司寇之深谋远虑,手段圆融,当真是棋高一着,乃吾辈所不及!

他潘汝祯,真是由衷佩服,五体投地,不服不行!

他在心中迅速梳理了一遍局势,回溯到最初,此间形势其实大致可分为三方——

浙党一系,以姚宗文为首,包括原先的自己在内,皆有三项主张:撤换李如柏,改由李如桢镇守辽东,同时偏向启用,与东林不睦的熊廷弼担任经略。

中立一派官员,以杨鹤为首,但因杨鹤本人乃楚籍官员,实则偏向楚人,也是三项主张:撤换李如柏,反对李如桢接任,启用熊廷弼为经略。

而东林党,则以李奇珍为首,则主张:撤换李如柏,亦反对李如桢上位,然而对于经略人选却讳莫如深,只字未提。

唯一可知的是,他们定然不会支持熊廷弼——毕竟,熊廷弼此前担任南直隶提督学政之时,牵涉多个案子,和东林党人针锋相对,早已结下梁子,断无可能得到现在的东林推举。

而当自己,毅然起身,扛下所有压力,立于风口浪尖,以中流砥柱之姿,义正辞严地剖析黑暗中的迷雾之后,大堂之上的局势,竟悄然生变,三方势力的态度亦随之发生惊人的转变。

浙党方面,虽然潘汝祯坚决反对李如桢,同时力主保留李如柏,但经略启用熊廷弼之议,本就是浙党的倾向,与潘汝祯的立场并无分歧。

更何况,保留李如柏,仍符合“辽人治辽”之策略,与元辅和浙党的策略,并不相悖。

因此,浙党诸人虽未全然认同,但绝大部分提议,实则已与潘汝祯不谋而合。

姚宗文此刻亦未作出明显反对之举,似乎已默认了潘汝祯的谏言。

如此一来,三项关键议题,其实已然基本实现。

杨鹤一派,则在李伯弢提议熊廷弼出任经略之后,亦自觉三项议题达成其二,即:

反对李如桢,同时支持启用熊廷弼。

眼下,看杨鹤在堂上唾沫横飞、极力举荐熊廷弼的模样,想必对此议已无异议,甚至隐隐有趋同之势。

毕竟,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在这等政治博弈之中,各方皆会提出自身的条件,而在这一层级的官员中,无人会天真地认为,所有条件必须尽数达成。

事实上,三项关键议题中,若能促成其中两项,便已是难得的成果。

而此刻,得益最多的,显然是浙党。

毕竟,无论是李如柏还是李如桢,对浙党而言,影响并无天壤之别,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保留李如柏更为合适。

而在这场博弈之中,唯一大败而归的,便是东林党。

三项条件之中,唯有李如桢不被调任,是场中各方的共识。

而其他两项,皆对其不利——李如柏原职任用,熊廷弼为可能的经略人选。

而潘汝祯之所以,对大司寇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原因在于,“柏去开原”这一提议,刹时间让场中的各方都变得完满了一些。

浙党现在唯一的隐忧,就是无法向天下交代——为何对李如柏既不贬黜,也无责罚。

辽左大败,四总兵两人阵亡,一人待罪,独独李如柏啥事没有!这必然会引来非议!

如果,朝廷公开让李如柏待罪降级使用,虽然这处罚达不到天下的预期,但总比没有要好!

更何况,李如柏是听命行事,到时可以让科道官们,集火杨镐,着力处罚杨镐,这样至少也能勉力杜天下悠悠之口。

而这一提议,同样符合杨鹤等中立官员的心声,李如柏被处罚了,你总不能再说什么。

更何况,熊廷弼成为经略,怎么任用将领,那就是经略的权责,李如柏到底是何职,关系已是不大!

这样,杨鹤等人,那更会站在自己的提议一边。

而东林呢?

此时李奇珍,立于一旁,听着这杨鹤慷慨陈述自己的提议之时,心中大叹:连杨鹤这小儿也被说服了......

今日,自己不就成了一个笑话?这李如柏不仅无罪,还有大功于社稷!

这是在开什么玩笑!是可忍孰不可忍!

潘汝祯环视了一周,又看向李奇珍,这李奇珍面目通红,全身微微颤抖。

潘汝祯一看这李奇珍的样子,便知道他已经到了墙角。

咱潘汝祯,也算是读过几本兵书之人。

这围三阙一的精髓又有何不知,对付敌人,千万不能让他们狗急跳墙——而现在,这李奇珍正处于这,暴走前夕。

不过,在这场子中,多亏还有我潘汝祯能吃透这李大司寇的妙计。

潘汝祯估计,现在李奇珍所想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惩处李如柏了。

而是,能不能保住他那点颜面了。

这万一,真被李伯弢这胡言乱言说动。

李如柏真成了大明柱石,李奇珍这官运也到头了。

所以,身为官场中人的潘汝祯,那是相当的了解李奇珍现在所想——必定,是不惜一切代价,破坏他潘汝祯的提议!

今日,我潘汝祯,好不容易在场中调和鼎鼐,一旦事成,咱家的声望就会在士林中一时无两!

这一局,绝对不能让李奇珍给坏了好事!

不过,这手段么,无非两种,一种是针锋相对,一种则是围三阙一。

若是之前,没有李大司寇的提点,自己本还想着要针锋相对,和这李奇珍斗上一斗。

可现在,“柏去开原”,如此精妙之见,让潘汝祯打开了一道,让三方不说都满意,但是能都接受的大门!

因为,一旦李如柏降级去开原,这就说明朝廷承认他是有责任的,如此一来李如柏就不再可能是功臣。

只要咱潘汝祯提出这一动议,对李奇珍来说就如沙漠中遇见甘露,围城中的士兵看到了一条活路,到那时他李奇珍除了赶紧附和,哪还会有心思再反对咱家。

不过,何时抛出此见解,潘汝祯还没拿定主意,不能刻意为之,需要顺其自然,他想看看场中之后的情况,中堂诸司马的意见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