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山是一座“人造山”,朱棣当初营建北京城的时候,堆土成山以“压胜前朝”,山顶中央主峰就是建在元朝延春阁遗址之上仁寿宫。
是的,嘉靖又来了仁寿宫了。
张太后看着他,心中疑惑不解。
这未免也来得有点勤快了,就是她的亲儿子朱厚照活着的时候,也没说一天一请安的啊。
你是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啊。
“陛下,今日有何事?”
“大娘娘,朕欲迎生母来京。”
张太后闻言色变,怒视嘉靖,道:“陛下登基不过三日,便如此迫不及待想赶哀家出宫?你可还记得前日说的话?”
嘉靖笑道:“大娘娘不必动怒,朕虽登基仅三日,但也明白金口玉言之理,况且自小读圣贤之书,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也是明白的。”
“朕迎生母来京,是为了全为人子之孝道,绝不是为了与大娘娘争长短高低。今日来这儿与大娘娘商议此事,便是不想大娘娘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以至于和朕之间产生误会。”
张太后想到昨日的杨廷和,面色稍霁,道:“你且说来。”
“大娘娘,朕此前已解释过,为何不愿嗣孝宗皇帝。但朕蒙先帝青睐,得以位登大宝,如此隆恩厚意,岂会不思报答?故此,朕才提议,为先皇尊武宗封号。”
“唔——”此事不必多言,昨日杨廷和的态度,张太后现在都还没消气,她不糊涂,知道此事如果不是嘉靖的坚持,杨廷和等人怕是不会同意给自己儿子好的谥号。
“至于我生母的事情。”嘉靖叹了口气,道:“大娘娘,说句心里的话,朕这一个多月过的,比之前十余年都要累。”
“朕原本在安陆的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先父常言,身为皇亲国戚,富贵已极,最好就是文不成,武不就,无病无灾,平安喜乐,千万不要自寻烦恼。”
张太后下意识颔首,当初议定选择嘉靖的时候,锦衣卫东厂早都探查清楚了,知道嘉靖不是在撒谎。
“所以大娘娘应当明白,继位的事情不是朕能料到的。仓促之下,朕也来不及想,而且朕这个年岁,很多事情也想不明白,想不妥帖。”
张太后看着面前这位十五岁的少年郎,不禁想起朱厚照十五岁的时候,她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儿子正德皇帝,竟也是十五岁登基。
“朕来京的一路上,毛澄就明里暗里的说,我必须嗣孝宗皇帝,才有资格登基做皇帝。”说着,嘉靖眼含热泪:“朕能明白他说的道理,但是每每思及先父,朕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先父待我,父子恩情,天高地远,朕若为大位而舍弃父子人伦,实难为人,可先皇既委大位于我,必然有他的考虑,也是一种期许和信任,朕若推脱,置先皇于何地?置社稷百姓于何地?”
说罢,嘉靖叹道:“着实两难,两难!”
张太后听到这些话,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孝宗皇帝。孝宗皇帝只有朱厚照这一个儿子,古往今来的皇帝之中,也算是独一份了。他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朱厚照,所有的期许,也都给了朱厚照。
他的身体不行了,感觉大限将至时,最为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儿子,临终之前的一年多,无时无刻不在思虑选什么样的人来辅佐自己的儿子。
这与兴王教导儿子无病无灾平安喜乐,本质都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哪有做父亲的,不希望儿子能过的轻松点,简单点,幸福的过完一生呢?
“来京这一个月,朕就在想这件事。最终,朕决定不负先父也不负先皇,朕要尊生父,也要继大位。”
“你倒是做了个好决策。”张太后无不讥讽道:“鱼和熊掌你兼得,想过得不到的后果吗?”
“想过。”嘉靖正色道:“最坏不过是让出帝位,回到安陆去,过原来的生活,一身轻松也未尝不可。再坏一点,新皇心胸狭隘欲杀我以绝后患,那也没办法,史书昭昭,这种事情还少么?身负皇家血脉,死也是命。”
张太后默然了,她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小皇帝,他想得很通透,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呢,你想如何说服我同意?”
“大娘娘,朕无意说服,而是想把情况跟大娘娘说明白,想让大娘娘帮忙出出主意,一同面对。”
张太后奇道:“你想让哀家同你一同面对?怎么,在你心里,哀家得是你这边的?”
嘉靖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道:“大娘娘,不然呢?”嘉靖不解道:“大娘娘总归不能是外臣那边的吧?”
“外臣,他们是臣子,便如杨廷和,焉能以孝心待大娘娘?”
“朕虽不愿嗣孝宗皇帝,但朕可以人子之礼侍奉大娘娘。便如民间照顾伯母的子侄一般,虽不及亲生,但也是至亲之人。”
“但外臣,他们都有各自目的,说得再冠冕堂皇,大仁大义,也都是利益之纠葛。用得着的时候,您是太后,用不着时,下场如何?大娘娘何不翻翻史书?”
张太后愣住了。
她醒了。
亲疏有别,嘉靖再疏,他也比那些外臣更亲。
从史书的角度看更是如此,历朝历代,再独霸朝纲的宰辅,也没有斗得过皇帝的,最终一定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注定的事情。
昏君都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眼前这个聪明的少年?他只会做得更快!
不说那汉唐的历史,就是先皇朱厚照,他爹留下的那几个顾命大臣,杨一清,李东阳之辈,远超今日的杨廷和,不也一个两个的退场了吗?
而且,如果杨廷和有底气压制住新皇,他也不必找自己来谋划了。
杨廷和是未战先怯!是他怕了!
嘉靖一直以龙瞳观气观察着张太后,通过她的气机波动,判断她的心意如何,一切都在他的谋算之中,见火候差不多了,不给她细想的机会,忽然起身拜倒,泣声道:“大娘娘,请允许迎我母亲入宫吧?朕愿让出乾清宫,移居西苑,此生不踏入紫禁城,只愿大娘娘心中宽慰,容我母亲,全朕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