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好戏开场了
- 大明:开局被抄家,我成了新太祖
- 这个武松不打虎
- 2024字
- 2025-03-20 16:03:56
淳安县。
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拂晓了。
各大粮行也开始了一日的营生。
他们今日的挂牌也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春生粮行挂牌九十文每斗!
林氏粮行挂牌九十文每斗!
……
仅仅一夜时间,淳安的粮价便从昨日的五十文每斗上涨到九十文每斗。
暴涨四十文!
这别说普通百姓,哪怕是富农也吃不消。
许多平日里能吃三顿饱饭的富农,此刻也变成了一天两顿。
一顿干的,一顿稀的。
哪怕是商贾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铺张。
平日里那些喧嚣的酒肆茶楼,在此刻也变得冷冷清清。
这些人都去哪里了?
各大粮行前人满为患。
粮价已经涨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巳时,各大粮行再次挂牌。
九十二文每斗!
各大商贾也在借机屯粮,他们抵押田产、房产疯狂地找徽商、浙商等借款,前往环浙三地买粮。
在他们的眼里,粮价会一直攀升。
而这也是沈秀最想看到的,若是没有让这些投机者赚到钱,那大鱼又怎么会咬饵呢?
沈秀现在要做的就是将盘做大。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在各大粮行门前买粮的大多数是富户,大多数百姓家里还有余粮。
平常百姓从来不是沈秀的猎物。
“田县丞。”沈秀转动着僵硬的脖子。
田有禄恭敬弯腰:“沈公子,您吩咐。”
沈秀虽然只是一介举子,但奈何他背后站的是杨金水。
尽管沈秀如此托大,田有禄也只得小心伺候着。
“今日粮价如何?”沈秀接过田有禄递来的茶水。
“巳时已经到九十二文每斗。”
沈秀依旧面色平静,田有禄暗道一句心真大。
他的眼中也流露出轻视。
九十二文每斗若是沈一石,此刻淳安县的粮食早就被他收入囊中了。
纵然他这几天都跟在沈秀的身边,可是对于沈秀的计划他也是知之甚少。
哪怕是烧粮仓这件事沈秀也是让织造局的太监来操作,顶多让海瑞知情。
事以密成。
至于从头到尾参与这些计划的太监也被杨金水禁足。
所以在粮仓走水以后,田有禄就已经将家财质押,各大粮行刚开张,他就入手了六石粮食。
囤积居奇,田有禄也是有投资眼光的。
眼见粮价粮价一个时辰就是一个价,只见在涨,田有禄愈发的自信。
田有禄面色红润,沈秀便猜到他也参与到这场吃人的游戏当中。
“九十二文每斗吗?”沈秀看向田有禄,“不知县丞大人入手了多少?”
田有禄摸着头笑道:“不多不多,刚好六石。”
沈秀头一次认真扫视田有禄:“田县丞在淳安县供职这么多年就只有六两银子的家当?”
被沈秀这么一说,田有禄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当官这么多年,确实没敢伸手。
看着周围的同僚每日青楼夜宿,他也曾心生艳羡,但奈何家中悍妻管得严,直到今日,他老父都还在乡下没接上来呢。
虽然有点难以启齿,但田有禄还是如实同沈秀交代,甚至还好心提醒沈秀现在是最好的入手时机。
沈秀站起来笑道:“六石粮食,倒是够田县丞一家吃上一个月了。”
他起身拍了拍田有禄的肩膀,随后走出院门。
十几个太监已经在此等候。
他们的手里抬着各地驿站的快讯,每隔一个时辰便更新一次。
沈秀一边洗漱,一边听着快讯。
“停!江西上饶粮价几何了?”
“六十六文每斗。”小太监回道。
沈秀面露笑意:“继续念吧。”
江西等地在一日之前粮价是每斗六十文,随着沈秀的资金进入,一日便推到了六十六文。
上饶算是离浙江较远的,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粮价已经在按照沈秀的预期上涨。
当然,这也离不开沈秀几日前的布局。
他靠着空手套白狼近乎从三地套来了四万石粮食。
商人重利更重诺。
沈秀只要按时支付尾款,这四万石粮食就是他的。
而当淳安县粮仓走水的消息传过去以后,各地的粮商就会反应过来,沈秀这是想要吃独食。
他们会尽他们所能的延缓沈秀粮食运送的速度,提前将自己的粮草送到淳安,在沈秀之前赚个够。
各地粮食价格上涨,这就是沈秀要的效果。
他压根没想将粮食运回淳安县。
大明今年各地都歉收,粮食被近乎一倍的利润吸到淳安,当地就会形成粮荒。
他要的就是在各地大肆炒粮,然后高价卖出,再赚一笔。
南京。
酒馆前,两脚夫对饮,故意提高嗓门:“王老三,你他娘还在往河南运米?昨儿帮县衙李书办搬货,听师爷醉后漏嘴……”
他故意压低声音,却能让邻桌听见:“淳安县粮仓走水,富商沈一石的傻儿子要用金砖换粮,二两银子收一石陈米。”
随后,只见他一拍桌子:“老子这就回村收粮!赶不上这趟发财船,不如跳了这护城河。”
码头上,苦力卸货时无意对船主嚷嚷:“刘老板这船米要是不卸,留到淳安能多赚三成!昨儿徽州口音的粮商,揣着盖红印的免课契找相好姐儿显摆,说是府台老爷特批的……”
见船主投来审视的目光,苦力突然闭嘴。
“咳,我啥也没说,您自己琢磨去!”
市井传播就是七分真三分假。
此刻的南京各大粮商早就在为两天前将粮食卖给沈秀而感到后悔。
他们在谣言四起的第一时间就去各地驿站查证。
毫无疑问,浙江缺粮,而且粮食的缺口非常大。
南京粮商也因此组织了这次集会。
“你是说沈家大公子也在你们那里买粮了是吗?”南京最大的粮商王正开口道。
见堂下众人皆点头,王正略微沉思:“什么时候交粮?”
有说十八日的,有说二十日的。
至此,王正悬着的心才稍微落下。
“现在筹粮去淳安,钱不能让他一个人赚了,我亲自去淳安坐镇。”
在王正发话后,这些大掌柜也开始行动起来。
十数艘能装两千石粮食的大船从码头驶向浙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