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安在
- 大明:开局被抄家,我成了新太祖
- 这个武松不打虎
- 2020字
- 2025-03-20 19:26:02
淳安县,南街。
王安在,师承永嘉学派,唯一一个嘉靖朝进士出身,却不入仕的另类。
嘉靖三十三年,他入京赶考,回来之后就一蹶不振。
七年来全靠妻子养活,周围的人都说他窝囊,
他也从原来的文曲星降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书虫。
今日他本来向往常一样挑灯夜读,可谁料门前突然传来淳安县粮仓走水的消息。
粮仓走水,这是淳安县的大事,他是读书人,虽不入仕为官,心里也装有百姓。
没有丝毫犹豫,王安在立刻去帮忙救火。
火势真的很大,连水都泼不进去。
空气中弥漫的那股怪味他闻到过,是火油!
在救火的途中,王安在听见海老爷说是倭寇放的火。
可倭寇不是都在台州吗?还听说戚继光将军在前线打了个胜仗。
海瑞的名声他是了解的,他本不该质疑。
实在是淳安出现倭寇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当晚,他回到家就一直在思索,粮仓被烧其中到底蕴含着哪些诡谲。
直到第二天一早,他的妻子王氏让他一起去买米,他才幡然醒悟。
这是一个局。
这么多年来,他也是第一次对一件事产生浓厚兴趣。
他想要去见见这背后的设局之人。
海瑞的行事风格他很清楚,虽然正直却带着一丝古板。
而此人做事的方式是典型的事功派。
一股惺惺相惜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决定去会会这个素未谋面的知己。
徽商在沈秀的提点下,引用了金融杠杆,方便更多的人参与进这场狂欢之中。
富户们苦于没有现银,徽商等商会则是要借淳安百姓做大盘子,让整个淳安能够吞下三省运来的粮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今早,淳安县粮价还在一个时辰一个变样的时候,王安在就果断质押家产。
兑现白银十五两后,王安在买了十五石粮食,又用这些粮食去质押,竟能从徽商、浙商等票号手中套得白银一百多两。
“相公,相公,我求你了,别去。”
王氏跪坐在地上哭求,他的手死死抓住王安在。
在别人还在卖田筹钱时,王安在就已经领悟金融杠杆其中蕴含的奥秘。
此刻,王安在正拿着这一百多两银子准备去再次买粮质押。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阿娇,别拦着我。”王安在将发妻紧抓裤脚的手掰开。
王氏吃痛,但又很快抱住他的大腿。
“咱家的粮食够吃了,够吃了,相公收手吧。”
王安在看着褶皱的儒袍,依旧在耐心地解释:“淳安县的粮价最起码还能涨四五日,此刻不赶紧出手,等各地粮商运粮来淳安以后,恐怕……”
王氏眼角的泪水止不住的流淌,王安在看着心疼,不断的擦拭着。
王家是地道的农户,这么多年供王安在读书,家里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
哪怕王安在不事生产,王氏也没有半句怨言。
王安在喜欢读书,她就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是沈家工坊的一个织女,手艺好,每日的月钱也不少。
加上王安在考中进士的赏赐,仅仅数年便在淳安县置业。
“钱是赚不完的,相公,听我的,咱把钱还了,留几石粮食,等青苗熟了,我慢慢做工,咱过好日子。”王氏止住抽泣声。
她本能的排斥王安在出门。
这些年她奋力将王安在留在身边,她害怕突然有一天失去王安在。
王安在的皮肤比深闺里的小姐还要细腻。
她喜欢王安在给她作的诗,喜欢王安在给她作的画。
王安在只需要好好读书,她努力织丝绸,日子就会变好的。
她将王安在的改变都归咎在自己身上。
这么些年,她从不让王安在插手家中俗务。
在她心里王安在是天上的文曲星降世。
王安在这么多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是她在打点。
今早她就不应该让王安在和她一起出门。
她有预感,王安在不再属于她一个人了。
王安在哭笑不得,他听出了妻子话里的意思。
这些年妻子的点点滴滴付出他都看在眼里。
他也深爱着妻子。
“阿娇。”王安在笑道,“当年我说什么也不入仕,父亲恼我,我们数年未曾见到一面,家族弃我,我被迫搬出村子。”
王安在从怀里拿出那本泛黄的书册:“我是事功派,如今的朝堂之上并没有我的立足之地,这么多年,和我一起过的浑浑噩噩的辛苦你了。”
王氏站起身来,将头死死埋在他的胸膛:“我知道你要走了,可我不想放你走……”
王安在眼神微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势从他身上散发开来。
是那颗沉寂已久的雄心。
但看着眼前这个深爱着自己的女人,他心软了,但他真的想看看这世道还有没有救。
“对不起……”王安在话还没说完,嘴唇就被王氏包裹。
良久,唇分。
江阿娇眨着婆娑的泪眼,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他了。
他不再是只属于自己的王安在,江阿娇冲着王安在哀求道:“给我留个念想吧。”
……
春生粮行。
“各位,今天的粮食粮食已经卖完了,各回各家吧!”随着伙计的话音落下,没有买到粮的富户们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说是卖粮食实际上卖的是粮票,粮食需要到码头兑换。
这样一来就大大方便了粮食的交易。
虽然粮价被抄得火热,但实际上粮食并没有卖出多少。
淳安县各大粮商今日卖出粮食也不过两百多石。
几经周转,一斗粮票现在炒到了一百零三文,黑市上甚至已经涨到了一百一十文每斗,有价无市。
乃至于刚开始的抢购潮也是在沈秀等人的刻意安排下促成的。
沈秀就是要让淳安的粮食被炒到天价。
这样一来,这场关于粮食的战争的范围就尽可能的缩小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富商就算家财散尽,也不会造成大的民变。
就和沈家被查抄是一个道理。
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地位最低,同时也最温顺。
王正已经随着南京的运船粮来到了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