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农民?

报名的流程不算麻烦,剩下的也用不着郑同操心。

他乐得自在。

此时知青办门口已经来了不少人,乌泱泱的一大片。

1977年还是个特殊时期,知青下乡开展了这么些年,难免有不少历史遗留,前门街道在今年加大了清扫力度,对以往滞留在城市且符合下乡条件的人,施行上门动员。

这也是老郑如此着急的原因。

毕竟他还是个干部。

从人堆里挤出来,郑同轻手轻脚的凑到正蹲在门口的郭援朝背后,猛地一拍他肩膀,大声喊道:“不许动!”

“妈呀,吓死爹了!”

郭援朝原地弹起,神色惊惶的回头,龇牙咧嘴道:“都弄好了?”

“弄好了。”

“过来......”

他拉着郑同胳膊往外走几步,来到安静处,问:“我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已经跟家里憋到这份上了,干脆就赖着不走好了,谁能拿你怎么着?”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说人话。”郭援朝没好气骂道。

“万一真被人上门动员了,我倒是无所谓,那几位咋办?”郑同有些小感动,但还是调侃道:“怎么,刚才在我家还一脸伟光正,这会儿就蔫巴了?”

“你这是去陕北呀?你这......”

郭援朝撇嘴,看样子是真急了:“哎,那边肯定没你想的那么好,票和钱都得多备点。”

当下还是票证时代,没有票几乎寸步难行。

郑同明白郭参谋的意思。

这是担心自己下乡后,人生地不熟的吃亏受委屈,当然这些问题郑同也有考虑过,可麻烦的是——

老郑能给自己多少钱啊?

两人说话的功夫,已经走到停放自行车的地方,郑同边开锁边点头应声:“行,完了我多要点。”

“必须得多要,找工作也没你份,这下乡不得要个百儿八十的当补偿?要我说,郑叔这事儿办的就不地道。”

原身的委屈,郭援朝比谁都清楚。

只不过,现在的郑同并没有太强的情绪波动,反正他觉得没什么好抱怨,毕竟谁也没欠谁的不是?

见郭援朝一副打抱不平的模样,他也只能摇头笑笑。

“郭参谋你不懂,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行了,咱们先回吧。”

回去的路上,天依旧很冷。

有自行车洪流正从十字路口漫过,充当背景的墙上,印着“抓钢治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大标语,不远处还挂着“齐心协力,共建新中国”。

看着就挺得劲。

临近中午,道路上的人慢慢变多,两人一前一后骑着。

到前门楼子时,郑同忽地停下车。

“郭参谋,你先回吧。”

他不想这么早回去,省得和梁秀娟两个人在家里,自己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容易闹出来尴尬。

郭援朝疑惑的看着他。

郑同想了想又道:“我去转转,看有没有要买的东西。”

郭援朝没有多想,觉得好友是想再看看四九城,毕竟这也是人之常情,马上要离开这儿了,肯定有很多怀念的地方。

“行,那你先转,哥们儿颠了。”

这人做事属于干脆利落型。

话刚说完,屁股一撅就踩着二蹦子嗖嗖嗖远去。

郑同四处望了望,打量了一下周围环境。

四九城的这条中轴线上,坐落着故宫、天安门、还有不远处正在建的纪念堂,不管是后世还是现在,都属于城市核心范围。

他将自行车锁在城墙边上的停车点,把手揣进兜里,选择步行。

慢慢观摩这个时代的风景。

没有高层的建筑,一眼到头全是低矮的楼房,视线中较高的地方,除了工厂就是学校,依稀还能看见几幢小楼,那里面据说住的都是高级别的人。

郑同沿着城墙,漫无目的的走,脑子里却已经千回百转的绕了地球三圈。

对于未来的发展,别人懵懵懂懂他却很清楚,穿越到这个年代,无非就那几条路:

要么勤奋学习考大学,要从政变阶级,要么找家单位苟着,要么几年后南下当倒爷挣一笔花不完的钱财......再然后就是搞影视,搞文艺,搞文学......

能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自己当然要做自己喜欢的。

郑同心思落了地顿感轻松,眼睛一抬。

红白相间的公交车慢悠悠从面前驶过。

“斯科达?”

他一乐,注视着公交车。

看着它屁股冒着烟儿渐渐远去,郑同咧嘴一笑:

“这复古的玩意儿,可比以后的公交好看多了,谁说七十年代没审美来着?”

......

另一边。

郭援朝刚进杂院,就碰见了正在院里摘菜的梁女士夫妇,今天郑卫国单位不忙,中午趁着休息回家吃饭。

“援朝,郑同没跟你一道?”

见他一个人,梁秀娟还有些意外。

平时这两人关系好的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一有时间就要扎堆,今天早晨出门,说是去知青点报名了。

她很关心这件事。

“梁姨择菜呢?”

天冷的要命,郭援朝刚骑完自行车,冷得直打哆嗦,现在只想赶紧回家凑到炉子旁取暖,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他说想在外面走走,没跟我一起。”

“报上名了?”

“报上了,去的延安。”

郑卫国点点头,问道:“还可以,说什么时候走了没?”

“还没呢,等通知吧。”

“......嗯。”

目送郭援朝离开,夫妻俩端着择好的菜往厨房走。

小厨房搭在屋子外面,是用砖头和油毡布建成的一个棚,面积不大,勉强能摆下柜子和煤炉,靠墙的地方满满当当堆的全是煤。

郑卫国主动帮忙切菜,道:“延安的日子挺难,本来我还担心他会抗拒知青,你给老大多带点粮票和钱。”

“家里哪还有多的了?”

“挤一挤吧。”

梁秀娟嘀嘀咕咕:“不是说那边给口粮么?要是什么都指望家里带,那下乡还有什么意义,老郑,你这思想不对。”

“给的不多。”

“那只能给他挤五十斤粮票。”

“也行!到了延安还是要靠劳动吃饭,少些就少些吧。”

梁秀娟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地叹了口气。

郑卫国回头问:“怎么了?”

“哎,老郑!我刚刚在想,老大户口也要被迁走,以后就是农民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