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奉火车

西北一带的铁路修建极为缓慢,这也因于其地势环境较南方一带偏远于沿海,也较为偏远于权力斗争中心,掌握修建铁路技术的洋人和大奉朝臣并没有把目光放在此地,初期铁路还是多修建于京都及浦东一带的缘故。

后来因为兵源运输的原因,西北地带也修建了四处的铁路,不过只有有限的几条通往南北几大枢纽之地的路线。

然而铁轨宜铺,火车对于铁路局来说却是个老大难,这也是当下地方修建铁路的常态,甚至在各地方会经常出现修好了铁轨而无火车,让数匹马拉着一个车头狂奔的情况,

早上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温度也因清晨而冷冽了不少,火车站站台却早已是人满为患的景象,南来北往的商人,出门闯荡见世面的公子哥儿,归家探亲的游子,可以说是这个不大的地域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还有趁着人气旺在此做点小生意的摊贩,四处吆喝着由黍科糜子和大枣精制后油炸出的炸糕,炸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佐以白糖和粉汤深受喜爱。

老婆婆推车售卖的甑糕由糯米和枣儿搭配蒸了一夜而成,枣子化成了绵软可口的枣泥,糯米黏糯可口,二者相合色泽鲜润,入口清甜,吃起来香甜可口。

还有来自甘宁地区的河滩羊肉,羊肉嫩而不膻,肉嫩汤鲜,肥而不腻,油香适口。

小摊贩们和趁着等车功夫吃个早点的人群混在一起,虽然还谈不上人山人海,但也有了几分闹市气象。

人群中的边上有一个身着古青色长袍的男人鹤立鸡群般的站立在人群中,清秀的外表面无表情,仿佛周身事物与其毫无干系,和人群一样站在站台处等候火车的到来,正是离开程老和菁菁后的李尘。

可能是因为面无表情的脸色有种莫名的威压一般,周围的人都略微远离了这个青年,连最擅交际投机的富商和忙于生意的摊贩都没有上前去打扰他。

“火车来了!”

一个站在站台顶上的年轻人喊了一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远处的铁轨尽头处。

随着汽笛声的响起,一列只挂着四节车厢,车头冒着浓密的烟雾的火车从远方缓缓减速驶入站台的火车之上。

洋装男子正是离开程家老宅的李尘,在和程老相处了一年半之后,程老带着孙女菁菁踏上了去川渝的旅途,李尘也收拾了行装,拿上程老交予他的信物,准备前往鹅城一行。

在跟随人流排到火车前,门口的列车员检查了李尘手中的车票后,原本懒散的身形立刻恭敬起来,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亲自带着李尘走向四节车厢中的第一节入口登车。

一旁有注意到的摊贩倒吸一口凉气,他们长期在这个站台做生意,也算是摸清了火车来往时的一些门道。

这四节车厢中的第一列车厢是四节车厢中最小的一节,但同样也是来头最大的一节。

大奉的铁路局为了方便需要往来的洋人和富商出行,会在一些专线上专门设置一节豪华车厢。

这种车厢的价格极其昂贵,是普通车厢的数十倍不止,足够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花费。不但普通人对其毫无购买力,普通一些的有钱商人也是不愿意将钱花费在此之上。

以至于能够坐于此列的非豪商即权贵,来头不会小到哪儿去。

所以这节车厢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置状态,但丝毫不影响它挂在前排的运转。

火车对于李尘这个现代人来说并不稀奇,只是这种大奉第一批老式火车所带来的质感和重金属风格仍然给了他一种莫名的美感。

等上了车厢,饶是见过前世火车技术的他仍然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心中叹一声豪奢。

登上车门,车厢地面铺着一层极为厚实干净的羊毛地毯,迎面而来的是一道山水木雕,不大的精致木雕盆景摆在车门一步远处,绗棉发着嫩芽,流着潺潺活水,极为灵动。

整个车厢被改装为一个客厅样式般的空间,几个古色古香的凳子围绕着中间一个圆桌,桌顶悬挂着一个精致的气死风灯,车厢四周装点着几幅西洋油画和大奉山水画作,同时摆放着几枚小小的单人沙发。

另一处的角落甚至还陈列着一处摆满书籍的书架与一架留声机,两个穿着得体的服务生垂着双手笔直的站立在车尾两侧等候服务。

车厢内并不是空无乘客,一个身着黑袍的神父正在车边一侧的沙发上陪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玩玩具,两个孩子明显是艾尔兰人的模样,一头棕色发亮的卷发,眉眼之间颇为灵动,一身看起来就是用名贵布料裁剪出来的童装使得两位孩子看起来仿佛从画中走出来的洋娃娃般可爱。

一个旗袍样式的温婉女子坐在一旁,满眼含笑的望着正在玩闹的三人。

作为修行中人,几天几夜不眠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踏上列车的李尘,即使不用刻意用神,也是全程保持着容光焕发的精神,一身长袍打扮打扮也是相貌堂堂。

洋人神父和女子见有人登上这节车厢,还是一个身着相貌气质都属上乘的青年男子,也是善意的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李尘也摘下礼帽,朝二人点头示意,回了一礼。

挑了个沙发坐下后招了招手,叫来车厢里的服务生道:“麻烦找一下近日新出的所有报纸送过来。”

“是。”

听到吩咐后的服务生恭敬的行礼后,转身去书架上搜罗了一摞报纸整理好后放在李尘的面前,然后垂手问道:“请问您还要来点什么吗?”

“来杯茶就行。”

李尘脱下外衣放在一侧,拿起一张报纸看了起来。

当下的报纸虽然新兴,但还没有什么多余的功能,大多都是记载报道当下时局的一系列事情。

其中引起李尘注意的,是一篇匿名人士发表的文章,讲述了当下大奉所面临的局势,存在的弊病,及当下洋人与革命党的冲击。

其中令李尘感兴趣的是,这篇文章中旗帜鲜明的表出,当下局势已经糜烂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当下所奉行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内有动乱忧患,外有各国列强虎视眈眈的大奉朝廷。

唯有革命党的思想学说贯彻大奉大地,星星之火以燎广原,以雷霆之势拔脓祛疮,方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一切问题弊病。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可谓是言辞犀利,毫不留情的打了大奉的脸。

可惜登载这篇文章的报纸是由洋人商行所办,正值其气焰嚣张之际,大奉在短时间内也奈何不得,自然还能在报纸上堂而皇之的进行登载。

这篇文章所表露出的思想,让李尘觉得不置可否,但也是这篇文章,让他对于之前一直有些摸不着头绪的主线任务,好像隐隐约约抓住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