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鲁智深:冲动是魔鬼?——非理性行为分析

各位看官,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水浒经济学”专栏。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水浒传》第三回,话说这第三回的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花和尚鲁智深。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鲁智深的“冲动消费”和“非理性行为”,看看这位花和尚,是怎么用他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学课。

话说这鲁智深,原本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这鲁提辖,生得浓眉大眼,阔面阔口,长得那是相当威猛。而且这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但是呢,这鲁智深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冲动”。他一遇到不平事,就容易上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

这第三回,鲁智深就因为冲动,干出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拳打镇关西;第二件事,是火烧瓦罐寺。这两件事,都充分暴露了鲁智深的“非理性行为”倾向。

咱们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鲁智深的这些行为,虽然很“英雄”,很“好汉”,但实际上,却违背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假设——“理性人假设”。

一、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大厦的基石

所谓“理性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它认为,每个人在做出经济决策的时候,都是理性的,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理性人假设”,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还是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你想啊,咱们平时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都会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那一个?咱们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都会考虑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因素,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个?

咱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咱们是“理性人”。咱们会理性地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然后做出一个能够最大化咱们自身利益的选择。

当然,这个“理性人假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理性的。有些人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足,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有些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无法做出最优的选择。

但是呢,经济学家们认为,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人们还是倾向于理性的。所以,用“理性人假设”来分析经济问题,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回到鲁智深身上,他的行为,就明显违背了“理性人假设”。他一遇到不平事,就容易上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

比如,他拳打镇关西,虽然是为了给金翠莲父女出气,但实际上,他完全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报官,可以让当地的富户出钱资助金翠莲父女等等。但他却选择了最暴力的方式,一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

这就像咱们平时消费一样。有些人买东西,很冲动,看到啥好就买啥,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结果呢?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浪费了很多钱,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种“冲动消费”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它违背了“理性人假设”,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二、非理性行为:冲动是魔鬼

鲁智深的冲动行为,给咱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冲动是魔鬼”。

这句话,咱们平时经常听到,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咱们今天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冲动”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没有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这种行为,会导致人们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比如说,你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你很喜欢,你很想买。但是呢,你仔细想想,你衣柜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衣服了,而且你的经济能力也有限,如果你买了这件衣服,你可能就要省吃俭用好几个月。

这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理性人,你就会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放弃购买这件衣服。因为你意识到,购买这件衣服的成本,要远远大于购买这件衣服的收益。

但是呢,如果你是一个冲动的人,你可能就会被你的情绪所左右,你可能会想:“反正我喜欢,买了再说,大不了以后省吃俭用呗。”

结果呢?你买了这件衣服,虽然你得到了短暂的快乐,但你却要为你的冲动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你可能要省吃俭用好几个月,你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甚至你可能会因为过度消费而陷入债务危机。

这就是“冲动是魔鬼”的含义。它告诉我们,冲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它会蒙蔽咱们的理性,让咱们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从而损害咱们的利益。

回到鲁智深身上,他的冲动行为,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因为拳打镇关西,杀了人,不得不逃亡江湖,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甚至还面临着被官府追捕的危险。

这就像咱们平时做投资一样。有些人投资,很冲动,听别人说哪个项目赚钱,就一股脑地把钱投进去,根本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

结果呢?他们很可能会遇到投资失败,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这种“冲动投资”的行为,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它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三、损失厌恶:鲁智深的“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的冲动行为,还体现在他火烧瓦罐寺这件事上。他之所以要火烧瓦罐寺,是因为他发现,这寺里的和尚,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想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但是呢,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却非常极端。他没有选择报官,没有选择用法律的手段来制裁这些恶僧,而是选择了最暴力的方式——火烧寺庙。

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解释——“损失厌恶”。

所谓“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会表现出比面对收益时更大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人们更害怕失去,而不是更渴望得到。

比如说,你捡到一百块钱,你可能会很高兴,但你丢了一百块钱,你可能会更难过。这种现象,就是“损失厌恶”。

回到鲁智深身上,他之所以要火烧瓦罐寺,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看到百姓受到欺压,他无法忍受看到正义受到践踏。这种“无法忍受”,就是一种“损失厌恶”的表现。

他认为,如果他不采取行动,那些恶僧就会继续逍遥法外,那些百姓就会继续受到欺压,正义就会继续受到践踏。这种结果,是他无法接受的。

所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火烧寺庙,来阻止这种结果的发生。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但他认为,与看到正义受到践踏相比,这些麻烦,都是可以接受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鲁智深的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却并不理性。他受到了“损失厌恶”的影响,而没有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最终导致他做出了一个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这就像咱们平时做决策一样。有时候,咱们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比如,有些人炒股,明明已经亏了很多钱了,但他们却不愿意割肉止损,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更多的钱。

结果呢?他们越亏越多,最终血本无归。这种“损失厌恶”的行为,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它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鲁智深的冲动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它告诉我们,“冲动是魔鬼”,咱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避免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它还告诉我们,“损失厌恶”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咱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害怕失去,而做出一些更糟糕的决定。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下一回,咱们再接着聊《水浒传》里的其他经济学问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