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幼主名叫高恒,是后主高纬的长子。他的母亲是穆皇后,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六月在邺城出生。当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隆化二年(公元577年)春正月乙亥日,高恒即皇帝位,当时年仅八岁,改年号为承光元年,实行大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后主高纬为太上皇帝,穆皇后为太上皇后。此时,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信等人劝说太上皇帝高纬前往黄河以南招募士兵,再做谋划,如果不行,就向南投奔陈国,高纬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丁丑日,太皇太后、太上皇后先从邺城前往济州。北周军队逐渐逼近,癸未日,幼主高恒又从邺城向东逃走。己丑日,北周军队到达紫陌桥。癸巳日,焚烧邺城西门。太上皇高纬率领一百多骑兵向东逃走。乙亥日,渡过黄河进入济州。当天,幼主高恒将皇位禅让给大丞相、任城王高湝,命令侍中斛律孝卿将禅位诏书及玉玺送往瀛州,斛律孝卿却带着这些东西投降了北周。又以任城王高湝的名义下诏书,尊太上皇高纬为无上皇,幼主高恒为守国天王。把太皇太后留在济州,派高阿那肱留守。太上皇高纬和太上皇后带着幼主高恒逃往青州,韩长鸾、邓颙等几十人跟随。太上皇高纬到达青州后,就开始谋划投奔陈国的事情。而高阿那肱却召来北周军队,约定要活捉北齐君主,还多次派人告诉高纬,说敌军还在很远的地方,已经派人烧毁桥梁、阻断道路。所以太上皇高纬等人行动迟缓。北周军队突然到达青州,太上皇高纬陷入困境,十分急迫,准备投奔陈国,在马鞍后面放置了装金子的袋子,与韩长鸾、冯淑妃等十几名骑兵逃到青州南面的邓村时,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抓获。被押送到邺城后,周武帝以宾客之礼相待,然后将太上皇高纬、太后、幼主高恒以及各位王爷一起送往长安,封高纬为温国公。到了建德七年,高纬被诬陷与宜州刺史穆提婆一起谋反,他和高延宗等几十人,无论老少都被赐死,神武帝高欢的子孙后代,存活下来的仅有一两个人罢了。到了大象末年,阳休之、陈德信等人向大丞相隋公杨坚请求收葬高纬等人,杨坚同意了,将他们埋葬在长安北原的洪渎川。
北齐后主高纬年幼的时候表现出聪慧善良的特质,等到长大之后,也颇为学习撰写文章。武平三年(公元572年),他设置了文林馆,招揽了许多文人学士。然而,高纬说话迟钝木讷,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度量,不喜欢接见朝廷官员。如果不是他宠爱、亲近的人,他从不与他们交谈。他生性怯懦,要是有人直视他,就会被他愤恨斥责。那些向他奏事的人,即便是三公、尚书令、录尚书事这样的高官,也不敢抬头看他,都是大致陈述一下主旨,就惊慌失措地退出来。
每当国家遭遇灾异、寇盗侵扰或者水旱灾害时,他也不采取任何减损自身享受的措施,只是在各处设置斋醮,认为这样做就是在修养德行。他非常迷信巫师、女巫,让他们做法祈祷,却毫无成效。当初,琅邪王高俨举兵起事,有人来报告时误说成是厍狄伏连谋反,高纬说:“这肯定是仁威(高俨字仁威)干的。”后来斛律光死后,众武官举荐高思好可以胜任大将军之职,高纬说:“高思好喜欢谋反。”结果都像他说的那样。于是他自认为自己谋算精准,没有遗漏,就更加骄横放纵起来。
高纬创作了《无愁》之曲,自己弹奏胡琵琶并演唱,在一旁应和的侍从有上百人。民间都称他为“无愁天子”。他曾经外出见到一群麻风病人,便将他们全部杀死,有时还剥下人的面皮来观看。
高纬任用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主宰天下,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等人参与国家机密事务。这些人各自引荐自己的亲信党羽,让他们越级担任重要职位。官职可以通过钱财买到,案件也因为贿赂而枉法断决。他们扰乱朝政、残害百姓的行为,难以全部记载下来。
各个宫中的奴婢、太监、商人、胡户、杂户、歌舞艺人、装神弄鬼的人等,滥得富贵的将近上万人,异姓被封王的有上百人,多得无法统计。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有一千多人,仪同三司更是不计其数。领军将军一时之间有二十人,他们在连判文书时,各自只写一个“依”字,不署全名,让人都不知道是谁签署的。
那些受到高纬宠信的人的祖辈、父辈都被追赠官职,每年晋升一次,直到官位达到最高等级才停止。宫廷中的婢女都被封为郡君,穿着华丽衣服、享用精美食物的宫女有五百多人,一条裙子价值万匹绢帛,一个镜台价值千金,她们竞相制作新奇巧妙的服饰,常常是早上做的衣服晚上就觉得过时了。
高纬继承了武成帝高湛奢华艳丽的作风,认为帝王就应该这样。于是他进一步增修宫苑,建造了偃武修文台,在他的嫔妃居住的各个宫中修建了镜殿、宝殿、玳瑁殿,这些宫殿的绘画雕刻,精妙绝伦,在当时堪称一绝。他又在晋阳建造了十二座院落,其壮丽程度超过了邺城的宫殿。他喜爱的东西没有常性,常常多次毁坏又重新建造。夜晚就用火把照明施工,天冷时就用热水和泥,工匠们疲惫不堪,没有休息的时候。
他在晋阳西山开凿巨大的佛像,一晚上就点燃万盆油灯,灯光把皇宫内都照亮了。他又为胡昭仪建造大慈寺,还没建成,又改为为穆皇后建造大宝林寺,工程极尽精巧,搬运石头填平泉水,耗费的人力、财力数以亿计,累死的人和牛数不胜数。
他的御马都用毛毡和毛毯铺垫,给马吃的食物有十多种。要让马交配时,就搭建青布帐篷,准备好丰盛的食物,他还亲自去观看。他养的狗都喂以粱米和肉。他的马和鹰犬都有仪同三司、郡君的封号,所以有“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君”等称呼,也就是高思好信中所说的“駮龙、逍遥”。他让人在马上铺设褥子抱着狗,斗鸡也被封了开府的称号,犬、马、鸡、鹰这些动物大多消耗着郡县官吏的俸禄。被豢养的鹰,有时会被割下犬肉来喂养,往往过几天就死了。
他又在华林园设立了贫穷村舍,自己穿着破旧的衣服扮成乞讨的小孩。还设置了模仿穷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亲自参与买卖。他仿照西部边境的各个城池建造模型,让人们穿着黑衣扮成羌兵,击鼓呐喊着来进攻,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宫中的近臣抵御,有时还真的张弓搭箭射人。
他从晋阳向东巡视时,常常独自骑马飞奔疾驰,衣服散开、头发披散着回来。他还喜欢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曾经一晚上索要蝎子,到天亮时得到了三升。他特别喜爱不是应季的东西,要求急切,必须早上征调晚上就要办好,那些掌权的人就趁机行事,借出一份却要求偿还十倍。
赋税征收日益繁重,徭役也日益频繁,百姓的人力已经被消耗殆尽,国库也空虚枯竭。于是他就赐给那些奸佞宠臣卖官的权力。有的人能得到两三个郡,有的人能得到六七个县,各自划分州郡的官职来卖,甚至下到乡官的职位也大多由他直接下旨任命,所以有“敕用州主簿”“敕用郡功曹”这样的事情。于是州县的官职大多被富商大贾占据,他们竞相贪婪放纵地搜刮百姓,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从邺都到各个州郡,到处都开始征收各种赋税,征税的名目繁多。所有这些滥用民力、奢侈浪费的行为,都是从武成帝时开始逐渐出现的,到了后主高纬时变得更加严重和广泛了。不过,高纬在男女私情方面没有淫秽之事,仅在这一点上他比武成帝要好一些。
当初,河清末年(公元565年左右),武成帝高湛梦见大刺猬攻破了邺城,所以在境内搜寻刺猬并将它们灭绝。有见识的人认为后主高纬的名声与“刺猬”的发音相近,这是北齐灭亡的征兆。另外,当时的妇女都把头发剪短,然后戴上假髻,假髻的形状倾斜危险如同飞鸟,当她们面向南方时,假髻的中心正好朝向西方。这种装扮最初是从宫廷中开始的,然后传播到各地,天意似乎在暗示着帝王将会被推翻,面临危险时只能向西逃窜。还有制作刀子的人,刀刃都很狭窄细长,取名为“尽势”。游玩的儿童喜欢用两只手拿着绳子,让绳子擦着地面然后向上跳,并且唱着“高末”,“高末”这句话,大概就是指高氏政权的气数将尽了。如此看来,北齐的混乱和灭亡,大概是有先兆的。
郑文贞公魏徵(唐朝时期,公元580年- 643年)曾对北齐的兴衰进行了全面的评论,他说:
神武帝高欢(北齐奠基者,东魏时期实际掌权者)凭借着雄才大略、豪杰气概,开始奠定北齐的霸业基础。文襄帝高澄(高欢之子,东魏权臣)以英明的谋略,讨伐叛逆、怀柔远方。在当时君主去世后仍有能主持大局之人,军队出征也都遵循纪律。
河阴之战(公元538年)中,击败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的军队如同反掌一般轻松;涡阳之战(公元547年)时,扫除侯景(东魏、南梁时期将领,曾叛乱)的势力犹如摧枯拉朽。所以,北齐的气势能够震慑西边的邻国,威望也施加到了南方的地区,朝廷得以依靠他们,东部华夏地区的民众也归心于北齐。
文宣帝高洋(高欢次子,北齐开国皇帝,公元550年- 559年在位)凭借着家族几代积累的基础,顺应众人推举的时机,因为其地位如同继承王位的嫡子般正统,最终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他怀有奇特、不同寻常的才能,运用着卓越、难以预测的智慧,招揽了众多杰出人才,以明察秋毫的态度治理国家,让文臣武将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他亲自率军出征塞外,任命将领出兵临江,在龙城平定了单于的势力,将年长的君主送回梁国(扶持萧渊明为梁帝),使得国家内外充实,边境没有战事警报,北方的胡骑停止了南侵的脚步,西边的秦国(西魏、北周)也不敢向东进犯。
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变得荒淫无度,道德败坏,不顾念国家大事,肆意妄为。虽然他生前的一些善举未能挽救自身的堕落,但他的恶行却足以殃及后代。他能够得以善终,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而他的后代不能长久地守住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孝昭帝高演(高欢第六子,公元560年- 561年在位)因为地位逼近皇位而身处危险境地,他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却能以顺应民心的方式治理国家,对外推广文化教育,对内怀有雄才大略,原本想要统一各个地区,使整个华夏都归为一体,可惜他在位时间不长,未能成就大业。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些时间,足以让西边的秦国(北周)和东边的吴国(南陈)都为之担忧,寝食难安。
武成帝高湛(高欢第九子,公元561年- 565年在位)即位后,正道逐渐衰落,昭帝和襄帝时期的良好风气,已经彻底丧失。
等到了后主高纬(高湛次子,公元565年- 577年在位)统治时,国家内外分崩离析,军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溃败,后主自己也在青州(今山东青州)被北周军队擒获。
天道虽然深远难测,或许难以轻易谈论,但吉凶祸福其实是由人来决定的,也可以大致分析总结。
看北齐在全盛时期,控制着广阔的地域,西边包含汾水、晋水流域,南边抵达长江、淮河一带,东边直到大海之畔,北边延伸到沙漠地区。战国时期的六国之地,北齐占据了其中的五国;天下九州的地域,北齐拥有其中的四州。
比较北齐与北周、南陈在兵力的多少、国库的虚实,以及能冲锋陷阵于千里之外的将领、善于谋划的谋士等方面的优劣,简直无法用等级来衡量,可以说北齐在这些方面是占据优势的。
而且,北齐的太行山脉、长城的坚固依然如故,江淮、汾晋地区的险要地势也没有改变,国库税收的赋税并没有减少,士人和百姓以及士兵的数量也不短缺。
然而,前朝的君主运用这些条件时绰绰有余,后主高纬守护这些却显得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前朝的君主治理国家时,不畏风雨艰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让百姓生活安定且从中获利。君主既然与百姓共同承担国家的存亡,所以百姓也愿意与君主同生共死。
后主高纬却不是这样,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役使百姓,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他修建豪华的宫殿房屋,沉迷于美酒和靡靡之音,集市遍布在宫苑之中,对美色和禽鸟的喜爱使他在内外都荒废了政务。他把白天当作黑夜,在没有水的地方也要行舟(比喻行为荒诞),他想要的必定要达成,所追求的一定要得到。
他既不遵守规矩,也不明事理,又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忠信之言,却容易相信谗言诽谤。他把百姓看作草芥一般,做坏事如同顺水行舟一样容易。
奸佞的宦官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宫中的婢女和乳母也能肆意地影响朝政,他们买卖官职、贿赂断案,扰乱政治、滥用刑罚,对忠良之士进行残害,甚至给犬马都授予禄位。谗言邪恶之人纷纷得势,法令朝令夕改。想要从国家获取利益的人不止一个,破坏国家根基的也大有人在。
于是,国家土崩瓦解,众人背叛,亲信离去。人们看着通往周(北周)的道路,都有向西归附北周的想法。而后主高纬却还在大肆修建宫殿道观,极尽荒淫之能事,以为可以欺骗百姓,还指着太阳来保证自己的统治。
他驱使着倒戈相向的军队,去对抗北周那些士气高昂、一路高歌的军队,北齐历经五代人建立起来的基业,一下子就被灭亡了。这难道不是因为雕刻金石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摧毁枯朽之物却容易得多吗?
而且还听说:上天没有特别的偏爱,只辅助有德行的人;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北齐从河清年间(公元562年- 565年)之后,一直到武平末年(公元576年),土木工程的修建从未停止,选纳嫔妃的事情也没有尽头,赋税征收殆尽,百姓的人力也被消耗完,物产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江海也不能供给他的欲望。
这就如同火已经很旺了,却还不断地添加柴火让它更旺,气数已经将尽了,却还继续做坏事来加速灭亡,想要让大厦不被烧毁,延长国家的寿命,不是很难吗?
由此说来,北齐的败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造成的,并非仅仅是上天的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