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广义的诗意内涵
- 信仰的诗意及存在的复归
- 丁来先
- 4553字
- 2025-04-21 10:45:40
诗意一词最初只和诗或写诗读诗(尽管诗的类别也是广泛的)的感受相关。最早的史诗是用叙事诗的形式完成的,并和口口相传的口头诗歌有着密切关系。最初诗意只是指人们从阅读(或创造)一流好诗中得到的那种感受,但在东西方人类文明的古典时期,诗这种文学文体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位置(《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经之一;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诗学》;等等),中国儒家最大代表孔子就有“兴于诗”之说。因此,后来经过人类历史的慢慢演化,只与诗相关的诗意这个词的应用领域就被扩大,渐渐被用来描述、称谓和读一流诗歌一样的“家族相似”性的感受与体验,一种具有特别精神韵味的存在体验与感受(及其形象、气氛、情境等),这种感受与体验具有和谐圆满完善的性质(海德格尔倡导“诗意地栖居”就是一明证)。后来的人们依然用“诗意”描述、称谓与诗歌创造、欣赏相关的文学感受,也用诗意一词来描述、称谓具有“家族相似”性的那些精神性的情感情绪团,一种和谐的圆满完善的感受与体验(及其形象、气氛、情境等),一种基于和谐圆满完善的有价值的深度体验。诗意一词的用法在不少情况下,就变成了类比性(或比喻性的)的,用来形容或描述人的其他的特别富有精神性韵味的存在状态。
诗意一词用法后来被扩大,应用范围也更广了,其核心内涵就和人的内在灵魂状态—信仰具有了更多的相关性,即与从人格中心发出的面向神性的意向性相关,代表完整、内在和谐的灵魂的向往状态。在我们这里所谓诗意更偏重指向诗意应用范围扩大后的含义,就是指人与神性交流交感的那种富有价值深度的体验,也意味着特别的真诚的精神信仰,而特别真诚的信仰本身也意味着特别的诗意。可以看出,广义的诗意更多是比喻性的说法,或类比性说法,也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说法,用其描述、称谓美妙和谐圆满完善的精神性体验与感觉(及其形象、气氛、情境等)。可以说,诗意这个词所表达(描述)的那种美妙和谐圆满完善感觉,代表人类存在神性渴望与灵魂方向。这和诗意的最初的意思也能相融,即人们读一流古典诗时(富有神性的史诗)的感觉与体验,或仿佛从一流古典诗之中散发出来的给人带来心灵满足的精神性韵味。由此延伸开来,人被特别的精神韵味笼罩时,那种难以言明的美妙和谐圆满完善的精神性感觉、体验、氛围、情境、气氛及形象可被称为“诗意的”。
诗作为形容词修饰语与作为被形容的中心词“意”相一致。从纯词源学的角度看,“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或发自内心深处的音乐。这也是诗意之“意”的最核心含义之一:发自或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特别的声音,也可引申为超自然超理性超感官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或旋律。这个灵魂深处声音的承载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指自然等。二是同本义相近的,意指有意味的、观念的,同英文meaning;idea相对。“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从直观上讲,诗意之“意”就是隐藏在诗的深处的声音或韵味,或隐藏在诗的精神深处的那种微妙的精神的或灵魂的旋律、那种包含着内涵的意味,那种基于这种精神意味的胸怀、态度与神情等等。诗意之意就是指心的深处的微妙和谐的声音,诗意就是诗的深处与中心发出的和谐的灵魂的回声,如果缺乏圆满完善深广的和谐的核心、缺乏单纯宁静而无限的心灵主旨,缺乏光亮圣洁澄明的基础,自然也就无所谓诗意,对这种常常隐藏在诗的深处的韵味,我们常常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欲辩已忘言”,或“难以言喻”。而广义的诗意本质上与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相通,与神性—精神原型相通。所谓内心的声音与旋律就是基于这种相通的灵魂的声音与旋律,这不同于自然感官发出各种声音,也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也不同于心灵表层(理性意识)发出的。富有诗意的事物、形象、氛围与情境来自人的存在整体的超越性的心灵投射。
诗意这个广义的类比性的用词,最初意味着读一流诗歌时所激发起的感觉、体验及精神韵味。真正一流诗人所创造的一流诗歌也是对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神性)召唤的微妙深沉的回应。这种回应常常具有难以言喻的特点。诗意之所以获得广义的指称用法,同诗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分不开的。人类文明各种关于诗的阅读、创造历史久远悠长,诗的类型也繁多庞杂,但都用一种特定的文体形式来表达。这种文体也一直被奉为源远流长的文学中的正宗。对于这种与特定文体相关的诗的精神实质,历史上的诗论家们也有各种定义法。中国古代文论对这种狭义的文体的概括性评论是很丰富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最好也是最玄奥的表达是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诗者,天地之心。”
应用范围扩大后的诗意概念是比喻性用法,着眼于人之存在中的特定的精神性感觉与体验,或特定的精神性形象、情境、气氛与氛围,这种形象、情境、氛围、气氛、感觉与体验与作为狭义文体的诗歌唤起的精神性形象、情境、氛围、气氛、感觉与体验相同或相通。这是指人的存在中所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特别的精神性韵味,即人对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神性)召唤的微妙和谐的回应。人的存在中的圆满的完善的灵魂和谐与和声,及其所造就的美妙澄明的感觉都是诗的,或富有诗意的。一切触发了人类存在的这种圆满完善美妙感觉的事物、形象、情境、氛围等,也都可以用诗一般的称谓之,比如诗一般的风景,诗一般的国度,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时代……也可用诗意来描述我们心灵所体验过的充实的、有意义的、澄明的、美好的、神圣的、宁静的、和谐的感觉、感受(或体验)、形象、情境、氛围、气氛等。通常这种内在存在的感觉(或体验)、形象、情境与氛围的造就与对存在的神性本原的信仰相关,或者说那份特别的感觉与体验是由对存在的神性本原的内在信仰带来的。
因此,诗意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性韵味,其本质与对神性的想象、理解、领悟与洞悉相关联,本质上是人进入神性—人(或神性—人性)信仰型存在结构后才真正实现的,正是这种信仰带来与神性的交流、交感,带来深层的精神韵味,带来内在的圆满、完善、和谐体验。这种信仰型精神存在结构打开了人类存在的多层次的精神体验的空间,打开了人类存在多层次精神维度中神秘深层的一面。诗意的基础与核心不是自然的感官经验或体验,即不是单纯的自然之我的经验,诗意的基础与核心也不是社会化的功利性经验或体验,即不是单纯功利社会化之我的经验。诗意的核心与基础也不是来自表层意识经验——包括一般的基于知性的理性经验在内,或基于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经验,等等。
诗意指向人类存在之核心实践(体验)的精华,指向人的有价值的深度体验,指向人的最内在的并渴望超验的灵魂,这种灵魂及其氛围、形象、情境常常就是由神性—人(或神性—人性)对应、感应、顺应与合一的信仰型存在结构带来的,换句话说,所谓诗意常常就是由神性—人(或神性—人性)对应、感应、顺应与合一的精神性存在结构创造出来的,失去了这一基本的精神性存在结构,失去了基于此的有价值的深度体验,哪里还会有真正内在的灵魂的声音呢,又哪里会有真正的所谓的诗意呢。你内心隐蔽着的灵魂的声音及隐在的精神韵味很像一流诗歌深处发出的(还有本质相同的家族相似性体验)。这种隐蔽着的内心声音也是最真实的。对灵魂之我而言,它比一般的自然物质、比一般的欲望更真实,也比我们的社会性的交往,比我们的技术性操作更真实。这种声音存在于我们整体存在的深处,也是我们的整体存在所希望的,也是我们整体存在所渴慕的。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单纯指向感官的形象或事物不可能是富有诗意的。过于感性的形象不可能是诗意的。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单纯指向理性的形象或事物不可能是富有诗意的,哪怕是所谓的哲理诗也不能算富有诗意的。作为人的存在的内在方面,简单指向我们宗教情怀的形象与事物不可能是富有诗意的,这些形象与事物往往和神性(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无关。那些直接表现宗教题材的艺术也不是富有诗意的。
诗意体验是人的有价值的深度体验,是人内在的和谐灵魂的旋律,也是人对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神性、原在性或太初性)召唤的隐蔽、微妙回应的显现,也是人类信仰—存在的精神精华(包括最内在最超验化的存在状态及体验)的浓缩,是神性—人(或神性—人性)对应、感应、顺应与合一的信仰存在结构产生的精神精华之一,散发出单纯、旷远、清寂、宁静、澄明、温暖、圣洁、气韵等精神性气息。诗意就是人与神性交感相通时产生的特别精神性韵味,这也是能满足我们灵魂深处渴求的情感韵味,这种富有精神韵味的音乐是由更为伟大的琴师(神性—精神原型)直接启示、引领、参与下被演奏出来(帕斯卡尔、莱布尼兹等有类似观点),如果说这是件更宏大的诗歌作品,那它也是由更为伟大琴师(神性—精神原型)启示、引领、参与下演奏出的交响诗作品。
从存在的整体圆满完善和谐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就是一首由伟大的琴师直接启示、引领、参与并演奏出来的交响诗——按照音乐的方式使各种元素(神人天地)发生共振,发出了难以辨认的具有大美特性(庄子等)的和声(天地人协和一致时共同发出的和声——海德格尔的观点)。这部宏伟的诗歌大作品里面有许多我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要素——物质性的方面,有许多我们理性可以把握的——思想及生命性的方面,也有我们内心可以感触的——内在精神性方面,更有只有我们的灵魂才能触及的更为深邃的方面——超验性的方面(即指向神性或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整体世界的深处有吸引着我们的像谜一样的未知,这谜一样的未知对我们的渴求充实、意义、澄明、圆满、完善、美好的心灵开放,对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开放,对我们的试图变得圆满、生机勃勃的情感世界开放。自然如此,社会如此,人的个体人生如此,艺术作品更是如此。这些富有诗意的情境或事物指向人的敞开的整体存在、指向人的通向存在本原的心灵或灵魂,这些能够唤起我们诗意体验的存在也满足了人们的无意识深处的神性—精神原型的渴望。信仰—存在—诗意路线中的精神是深邃的、隐蔽的,也是最真实的。
诗意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性韵味及体验,其主要是对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神性)的信仰谱写造就的,是特别的信仰—存在散发出的特别精神性韵味及感受、体验(关联着特别的形象、情境等)。诗意常常是由信仰—存在谱写造就而成。从信仰—存在—诗意路线来看,存在本身之纯存在性(神性)在人的虚己的信仰中呈现,这种呈现本身同时也意味着诗意。反过来说,诗意韵味就来自一种特别的信仰性存在。从信仰—存在—诗意精神视角看,包围着人的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包含着精神主题(或神性—精神原型)交响诗。有几本宏大的折射了神性—精神原型的交响诗集需要我们全身心地阅读或聆听,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想象、感悟与洞悉。首先是大自然这部敞开的交响诗集,人就处在这部交响诗集中,是其中的一个微弱的音符。但这个音符却能反映折射整部自然交响诗所指向的核心精神及精神基础。其次是社会这部敞开的交响诗集,人也处在这部交响诗集中。人是其中的一个微弱的音符,但这个音符也能反映折射整部社会交响诗所指向的核心精神与基础。再次是个体这部敞开的交响诗集,人的心或灵魂就处在这部交响诗集中,是这部交响诗的核心、基础。最后是艺术作品这部敞开的交响诗集。人的心或灵魂自然处在这部交响诗集中,而且是这部交响诗集的核心精神与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