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近代以来汾河流域古村镇的演变、分布与类型

古代社会是汾河流域古村镇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近代开始,一系列社会动荡和历史性巨变使古村镇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挫折大于发展,两者交错进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古村镇的经济与文化有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缩影。古村镇近代以来的演变,在今天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分布状况、村落类型、文化特征及内部格局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社会转折与汾河流域古村镇的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沿海大门,一路将势力伸向内陆。山西虽地处偏远,远离沿海,却仍未能逃脱侵略者的践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西的广大农村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疯狂掠夺,他们以榆次为中心,北向太原、忻州、定襄各地,南向祁县、太谷、平阳、蒲州各地,推销商品,掠夺原料,操控农村市场,有的甚至直接掠夺大片农田土地,招民垦殖,放佃出租,百姓受到残酷剥削。辛亥革命爆发,作为山西革命的重要地区,晋中、晋南都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建立山西军政府、河东军政分府,在革命党人和工农群众的支持下,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阎锡山叛变革命,划境自守,山西又陷入了长达38年的独裁统治中,百姓窘困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变,村民则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间流传的歌谣真切地反映出他们的处境:“清朝改民国,换汤不换药,百姓地狱苦,官绅天堂乐。”

1924年秋,山西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太原支部,接着各地党支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临汾、太谷、祁县等地成立农民协会,爆发了武装运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西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阎锡山在抗日问题上与毛泽东达成共识,形成了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三晋大地上,抗日战火连天,全民参战,广大群众组织自卫队、担架队、慰问团等支援前线,历时八年,获得全面胜利。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汾河流域古村镇作为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硝烟弥漫,日军的“三光”政策和疯狂扫荡,使得村落人口减少,建筑残毁,经济衰败。

面对共产党在山西的迅猛发展,阎锡山掀起反共高潮。在阎管区,实行“兵农合一”,其实质是一种新型农奴政策,根本目的在于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为己所用。这一政策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使其失去了人身自由,许多农民只得背井离乡,寻求生路,造成了大多数农村无人居住、杂草丛生的局面。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浪潮中,经过临汾、晋中、太原三大战役,终于推翻了阎锡山的统治,山西获得解放。

社会主义新时期,山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渡时期,山西虽然处在多年战乱后农业凋敝、工业落后、政权不稳的严峻形势之下,但却是经济发展最好的阶段。就农村而言,全面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活很快得到改善,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达到高潮。然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极左思想将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入混乱局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盲干蛮干、浮夸虚报等多种问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山西带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与损失,许多地方斗争不断升级,武斗和打砸抢事件频繁发生,临汾、平遥等地连续三年动乱不止。“文化大革命”十年,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倒退,对于古村镇历史文化也是一次空前劫难,庙宇被占,神像被砸,壁画被毁,许多珍贵的文化销声匿迹,古村镇最为密集的汾河流域损失十分惨重。

1978年,改革开放,山西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确定了全省今后的发展路线。古村镇像数以千万计的乡村山寨一样,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古村镇逐渐由单一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结构调整为农工商、运输、服务等综合经营的商品经济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古村镇的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潜力与作用,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汾河流域古村镇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地方特色突出,文化生活丰富的新局面。

(二)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分布与类型

经过漫长的历史更迭,古村镇不断变化和发展,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等诸多方面都逐渐明晰,特别是近代以来,古村镇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考验,受到多次运动的冲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缓慢向前发展。所谓古村镇,指的就是那些形成于民国之前,饱经历史与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存留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并仍然为乡民们服务的村镇。

图1-1 汾河流域古村镇分布图

汾河流域共39个国家级、省级古村镇,包括11个历史文化名镇和28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的有5个,省级34个。这些古村镇临近汾水一线,主要分布在晋中和晋南,自北而南跨越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4个市区,是山西省古村镇数量最多、面积跨度最大的地域。图1-1[10]清晰地展示了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分布状况。其中,晋中市古村镇共有28处,占到整个流域的70%,数量众多,在县级行政区域中,平遥县有古村镇10处,紧凑密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镇群。与晋中相比,太原市晋源区有古村镇2处,临汾市有3处,运城市有6处,数量较少,但每个区域的古村镇都有鲜活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整个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分布和发展,除了受到汾河两岸优越自然环境、便捷交通的影响,还与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雄厚的财力和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那些恢宏的晋商院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沛林概括出三种古村落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成因将古村落划分为定居型、地区开发型、民族迁徙型、历时嵌入型等;第二种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山麓型、临水型等;第三种从功能特征入手划分为防御型、农耕型、山水型等。[11]古村镇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依据汾河流域古村镇的历史形成和显著特征,这里将从自然地理形态、功能作用及区域文化特征三个方面进行类型分析。

1.以自然地理形态分类

汾河流域以山地、平原为主,因此从自然地理形态的角度可以将古村镇划分为山地、丘陵型和平川、盆地型两大类,见表1-1。

表1-1 汾河流域古村镇地形类型

山地、丘陵型古村镇自然风光秀美,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使得社会发展较慢,经济相对落后。然而也正因如此,当地民众的原始生活遗风和古老建筑得以保存。这类古村镇“建筑形式厚重,多用泥土、土坯、石块等砌筑墙体,多与自然紧密融合,平面布局紧凑、封闭以利于保温防风沙”[12],并且古村镇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强调对环境的适应和建筑物的实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思想。

平川、盆地型古村镇集中在太原、临汾、运城三大盆地上,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其典型特征是“村落多以‘十’字街为基本骨架,建筑高度变化较小,民居排列整齐有序,街巷近似横平竖直,景观变化单调”[13]。这类古村镇多数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带,古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而破坏严重。

2.以功能作用分类

以功能和作用为标准,汾河流域古村镇可以划分为商业型、防御型、农耕型及山水型,见表1-2。

表1-2 汾河流域古村镇功能类型

商业繁荣是汾河流域古村镇最为显著的特点,明清时期,晋商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商业村镇的兴起。这些古村镇多建在交通要道上,是晋商货物往来的集散地。因此,这里熙来攘往,经济繁荣,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民居建筑精美考究,以祁县乔家堡为代表,约有13个古村镇属于商业型。

防御型古村镇又分为两种,一种地处要塞,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如晋源区店头村和介休张壁村,最初是屯兵之地和武器弹药库,明清时期军事地位下降,逐渐演变为村,因此这些村落高墙窄巷,密道、暗道贯穿全村,军事防御色彩浓厚。另一种为古堡式晋商大院,由于晋商财资雄厚,院落安全最重要,加之北方风沙较大,气候寒冷,需要结实的院墙避风防寒,所以许多民居建筑为高墙大院,防护功能明显,如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都是典型的古堡式建筑。

汾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许多古村镇都是由农耕村发展起来的,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商业、手工业发达,生产方式多元化,农业依然是民之根本。祁县谷恋村自古以农为业,由于交通便捷,明清时期商业兴旺,但这些商人并没有放弃土地,大多亦农亦商。晋商衰落后,谷恋村回归农业,大片农田紧密相连,村民门前牌匾上依旧写着“耕读传家”、“以农为业”的古训。

山水型古村镇“聚山川之灵秀,藏天地之精气”,讲究“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汾河流域有许多古村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无论是在村落选址、整体布局,还是在建筑结构、景观塑造上,都体现出古村镇的灵动和诗意。如灵石董家岭村和榆次后沟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自然山水与巧夺天工的古村落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村民择吉而居的风水观和朴素高超的建筑智慧。

历史文化名人是汾河流域许多古村镇的标志和象征。寿阳平舒村是祁寯藻的家乡,他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还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人称“寿阳相国”。祁县乔家堡是乔家大院所在地,附近流传着许多乔家经商致富、乐善好施的传说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寨村成为全国农村的典型,这里流传着国家领导人视察时的有趣故事,对于新中国几代人都影响深远,并且时常有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访问。

3.以区域文化特征分类

汾河流域主要指晋中和晋南,历史上,这两个区域一直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村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体现了整个流域的共同特点,但是在共性之上,两者又体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以区域文化特征为依据,可以将古村镇分为晋中和晋南两大类型,见表1-3。

表1-3 汾河流域区域文化特征类型

晋中有28个古村镇,分布在太原晋源区、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和灵石,这里是晋商巨贾的集中地,深受商业文化影响,保存下来许多庄重恢宏的晋商大院,形成了“四大城”和“六大院”。四大城是指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城和榆次老城;“六大院”为榆次车辋村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这些古城大院闻名于世,浓缩了昔日古村镇的繁华及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区域文化特征。

晋南是华夏民族的“直根”,是众多帝王故都及王侯将相活动的中心地带,这一地域的古村镇形成得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襄汾丁村可以溯源至旧石器时代,丁村人足迹遍布汾河沿岸,对原始农业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万荣荣河镇,是汾阴“后土祠”所在地,后土信仰深厚;盐湖区解州镇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及常平村关羽家庙,关公信仰影响甚大;永济蒲州镇,传说中的蒲州古城舜都蒲坂即在此处。并且,晋南历史文化传说资源非常丰富,如尧舜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杨贵妃传说、张生和莺莺传说,这些文化遗产都成为晋南古村镇特有的区域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