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
- 章林
- 4375字
- 2025-04-28 18:55:17
(一)皇亲的称谓
日本“皇亲”一词的使用是在大宝元年(701)颁布《大宝律令》后才基本固定下来。在一些史料中,有时也将“皇亲”称为“皇族”。如《续日本纪》天平八年(736)十一月,圣武天皇给葛城王赐姓橘氏时写到“皇族”一词:“辞皇族之高名,请外家之橘姓。”[139]但古代日本基本上都是使用“皇亲”一词,很少使用“皇族”一词。不过,随着律令制的衰退,“皇亲”一词的使用开始逐渐减少,“皇族”一词的使用逐渐增多,特别是进入明治时代(1868—1912)以后,基本上都是使用“皇族”一词,很少使用“皇亲”一词。
在探讨皇亲的称谓之前,首先必须对古代日本君主称谓的变化作一考察。虽然在《日本书纪》等史料中,从传说时期开始,便将古代日本君主称为“某某天皇”,但其实这是后世的称号,并不是当时就有“天皇”这个称号。那么,作为君主称号的“天皇”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使用的呢?在此之前又是如何称呼君主的呢?
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列岛上出现了许多带有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地域小国。这些地域小国的君主被称为“王”。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东汉光武帝刘秀赐予倭奴国[140]使者印绶的记载。1784年2月,在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发现一块刻有几个字的金黄色印章,后经辨认,是“汉委奴国王”五个字。据学者考证,这枚金印正是光武帝赐予倭奴国使者的印章。
公元3世纪前后,倭奴国出现大乱,经过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多年的战争,九州北部诞生了部落联盟“邪马台国”。[141]根据《三国志·魏志》“倭人条”记载,邪马台国的“王”不是世袭,也不是由武力取得,而由贵族共立,并且是通过宗教的权威来维系。此外,“王”在相当程度上还通过国际社会对自身的承认来增强尚未稳固的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4世纪末至5世纪初,兴起于畿内的大和王权逐渐统一日本列岛,王权在性质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日本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屡有所见“大王”二字。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作为一国之首的君主称号由原来的“王”变为“大王”。[142]有关这一时期“大王”的资料,在中国的《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册府元龟》等史书中均有记载。此时的“大王”不仅拥有宗教权威,也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即便如此,大和国家也还不是权柄独揽于大王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当时中央贵族和地方豪族在大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进入6世纪后,随着大和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内部各贵族势力之间,中央朝廷和地方势力之间,各种冲突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大和国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强化王权,还是削弱王权,已成为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藤原镰足)等人发动乙巳之变,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图建立以大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史称“大化改新”。672年,大友皇子和大海人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引发了一场内乱,即“壬申之乱”。结果大海人皇子在这场内乱中获得胜利。最终,在大海人皇子实行加强王权改革的背景下,首次提出“天皇”作为国家元首的称号,大海人皇子成为日本首位称为天皇的君主。
从“王”到“大王”再到“天皇”的称谓变化,反映了古代日本统治地域的逐步扩大,国力的渐强,更反映统治思想的日趋成熟。[143]这种称谓的变化也适应了古代天皇制国家形成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国家形态趋向完备过程中的必然结果。[144]
以上对古代日本君主称谓的变化作了简要的考察。毫无疑问,日本在使用“天皇”称号之前,并不存在所谓的“皇亲”,当时“王”或“大王”的亲族称为“王亲”或许更为妥当。那么,当时究竟怎样称呼当时的“王亲”呢?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王亲”一般称为“某尊”“某王”或“某命”。《日本书纪》对“尊”和“命”作了解释:“至贵曰尊,自余曰命,并训美举等也,下皆仿此。”[145]“尊”专门使用于神话中的大神、尊贵的皇子以及皇后。其中著名的大神,如高皇产灵尊、伊弉诺尊、素戋鸣尊、琼琼杵尊等;著名的皇子,如神渟名川耳尊、大足彦尊、大兄去来穗别尊等;著名的皇后,如气长足姫尊(“神功皇后”)等。称“王亲”为“王”或“命”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彦坐王、丹波道主王、难波小野王、饭丰女王、八坂入媛命、忍坂大中姫命等。
从《日本书纪》中还可以看到,“王亲”有时称为“某皇子”和“某皇女”,如景行天皇四年二月甲子条记载:“天皇听之,仍唤八阪入媛为妃,生七男六女。……又妃三尾氏盘城别之妹,水齿郎媛,生五百野皇女。……前后并八十子。”[146]不过,关于景行天皇生育80个子女的真实性以及当时是否已经使用“皇子”“皇女”等都尚有疑问。但天武天皇二年(673)二月癸未条中关于“皇子”“皇女”的记载则比较可信,即“天皇命有司,设坛场即帝位于飞鸟净御原宫。立正妃为皇后,后生草壁皇子尊。先纳皇后姊大田皇女为妃生大来皇女与大津皇子”[14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日本书纪》中可以看到“某皇子”与“某皇女”的记载,但《古事记》中却没有“某皇子”与“某皇女”的记载。笔者以为,景行天皇四年二月甲子条中的“皇子”与“皇女”等词同“天皇”一词一样,都是用后世的名称来代指前代的事物。日本真正开始使用,并且大量将“皇子”与“皇女”作为天皇子女的称谓应该在天武天皇即位以后。
大宝元年(701)颁布《大宝令》以后,对天皇的一世子女与一世以下的孙子女作了名称上的区分,将一世子女称为“亲王”(有时亲王也包括女子)或“内亲王”,一世以下孙子女称为“诸王”(有时诸王也包括女子)或“女王”。
“亲王”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天武天皇四年(675)二月己丑条:“诏曰,甲子年诸氏被给部曲者,自今以后除之。又亲王、诸王及诸臣并诸寺等所赐山泽岛浦、林野陂池,前后并除焉。”[148]据此可以推测,将亲王与诸王区分开来恐怕也是在天武天皇之后。
就日本古代史料而言,将亲王与皇子的名字合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在《续日本纪》文武天皇四年(700)六月甲午条:“敕净大参刑部亲王……撰定律令,赐禄各有差。”[149]此外,在藤原宫2—661木简和平城京25—30上木简中有“舍人亲王”[150]和“长屋亲王”[151]的记载。在正仓院文书中同样也有“一品舍人亲王食封参佰户、田捌佰肆拾玖町贰段肆仟壹佰伍拾贰束”[152]的记载。
如果对亲王称呼做进一步追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制度。如《隋书·百官志》中记载:“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153]此外,在《唐六典》中也有“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154]的记载。很明显《大宝令》中关于亲王的称谓大致是参照隋唐的制度。
《大宝令》中一般将皇子、皇女都统称为亲王,有时为了区分男女,将皇女称为内亲王。最早记载“内亲王”一词的文献是《日本书纪》持统天皇五年(691)正月癸酉条:“赐亲王、诸臣、内亲王、女王、内命妇等位。”[155]内亲王的称谓大致与亲王的称谓同时出现,即天武天皇统治时期。将内亲王与皇女的名字合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在《续日本纪》大宝元年(701)二月己未条:“遣泉内亲王侍于伊势斋宫。”[156]此外,在平城宫3—2864木简和藤原宫3—1304木简中有“吉备内亲王”[157]和“麻内亲王”[158]的记载。在正仓院文书中也能看到“水主内亲王”[159]的字样。
古代中国没有“内亲王”这一称号,皇帝的女儿一般称为“公主”。根据《唐六典》“封郎中员外郎条”记载:“外命妇之制:皇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视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王,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160]也就是说,皇帝父母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根据该条注释记载:“公羊传曰:‘天子将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主之,’故曰‘公主’。”“汉家公主所食曰邑;诸王女曰翁主,亦曰王主。后汉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尊崇者加号为长公主。”[161]即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天子的女儿出嫁时天子自己不主持婚礼,而是由同姓诸侯来主持(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因而将天子的女儿称为“公主”。正因为如此,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学者藤原明远在所著《学山录》中写道:“唐从汉魏制,天子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然则称皇女为内亲王,皇朝所创也。”[162]
不过,实际上在古代日本的许多史料中仍然使用了“公主”一词。如《上宫圣德法王帝说》中将钦明天皇的女儿称为“孔部间人公主”;《续日本后纪》与《倭名类聚抄》等史料将有智子皇女、勤子皇女等称为“公主”;平安时代的公卿日记《贞信公记抄》将均子皇女、普子皇女、康子皇女等称为“公主”;汉诗文《本朝文萃》中还将尊子皇女称为“长公主”。
在皇亲成员中,皇太子的地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有许多特殊的称谓,如“储君”“春宫”“昭阳”等都是其别称。根据《养老令》“仪制令”规定:“凡皇后皇太子以下,率土之内,于天皇太上天皇上表,同称臣妾名。皇后皇太子,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率土之内,于三后皇太子上启,称殿下,自称皆臣妾。”[163]也就是说,一方面,除了皇太子、皇后等在给天皇或太上天皇上表时,不必自称臣妾名外,其他大臣均须自称臣妾名;另一方面,大臣在给三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以及皇太子禀告时,必须敬称其为殿下。[164]这样,殿下实际上成为皇太子的又一称谓。
古代日本有时也使用“宫”来称呼皇亲。用“宫”来称呼皇亲在奈良时代已经出现,如正仓院文书中记载:“依市原宫宣而献纳宫内黄纸四百张(玉屋公万吕),从正月上旬,迄四月上旬,造纸申送讫。”[165]上文的市原宫指的便是市原王。在正仓院文书中还将“安宿王”称为“安宿宫”:“华严修慈分一卷(杂十三帙内)右经、奉请安宿宫宣中山寺。知鬼室虫万吕(使粟田种万吕)天平胜宝元年十一月三日他田水主。”[166]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在公卿日记中,经常将皇子、皇女称为“一宫”“二宫”“今宫”“若宫”等。有时也按官名称为“中务卿宫”“式部卿宫”“兵部卿宫”“(大宰)帅宫”“(弹正)尹宫”“座主宫”等;有时或按品位称为“一品宫”“二品宫”“三品宫”等;有时或按地名称为“三条宫”“高仓宫”“八条宫”“押小路宫”等。将皇子、皇女称为宫,主要是为了节省宫廷开支,因为皇子、皇女只要成为亲王或内亲王,朝廷就必须给俸禄,而称为“某宫”则可以减少俸禄的支出。
此外,根据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编纂的《皇室制度史料》可知,古代日本对天皇之子的称谓并不只限于“皇子”(“皇女”)、“亲王”(“内亲王”)、“宫”等,事实上天皇之子还有诸多的异称,其中较著名的有“竹园”“梁园”“兔园”“天孙”“天枝”“帝叶”“宗枝”“王孙”等。[167]
综上所述,在古代日本的文献中,并未出现“皇室”一词,只是偶有史料使用“皇族”一词,基本上都是使用“皇亲”一词,因此,本书以“皇亲”这一称谓作为标题。日本在天武天皇以前,尚未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称号,“皇亲”“皇子”和“皇女”等称谓也是在天武天皇以后才开始使用。但是,本书参照学界的习惯用法,仍将天武天皇以前的君主称为“天皇”,将这些“天皇”的子女称为“皇亲”“皇子”和“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