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盟区域卫生合作:规范与制度的协同演进
- 张蕾
- 1932字
- 2025-04-27 18:13:49
序二 非西方视角下的区域治理实践[1]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盘桓深刻改变着国际格局,其中一个显著变化是全球治理进一步扁平化,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也进一步朝着多元主义方向发展。随着全球治理向区域范围大幅收缩,区域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合作场域,而公共卫生成了区域治理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事实上,全球卫生治理发展深受区域活动影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卫生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决定全球卫生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卫生治理,缺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动性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非西方地区作为长期以来被全球卫生治理忽略的对象,值得被我们关注和研究。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区域,同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也具有典型性,能够对我们思考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卫生治理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因此,张蕾博士《东盟区域卫生合作:规范与制度的协同演进》这部学术作品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本书进行了一次富有意义的跨学科尝试,以国际关系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公共卫生学科的问题。另一方面,本书聚焦“区域”这一合作场域,探究了东盟如何通过对全球卫生治理规范的本土化来弥合国际规范的“高标准”和发展中国家的“低能力”,从而实现地区治理目标的“落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东盟找回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被“遗失”的区域层次,将《国际卫生条例》中“全球—国家”卫生治理能力建设体系扩展成为“全球—区域—国家”三个层级。这种以改造和适应国际规范为引领,边合作边凝聚共识,渐进发展制度的开放式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治理能力提升与遵约之路,也充分展现出东盟运用本土规范塑造本土治理的独特经验。
在这项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作者走访了东盟多个国家,实地考察了其卫生治理状况,并查看了世卫组织和东盟多年来的相关文件、决议和会议记录,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同时,作者对国内外知名全球卫生治理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丰富了研究资料。基于扎实的实证材料,作者用国际关系理论将东盟区域卫生治理独特的“成长史”贯通起来,深入探讨了东盟区域卫生合作中规范、理念、身份和制度的互动及其演进机理,挖掘出东盟地区卫生合作的发展逻辑。作者在该研究中指出,第一,渐进式制度化进程与规范本土化进程的协同演进使东盟得以在差异较大的情境下推进地区卫生合作。第二,规范本土化通过塑造共同利益认知与集体身份,为具有柔性制度偏好和渐进制度建构习惯的东盟提供了一条本土规范塑造区域治理机制的路径。第三,东盟卫生协作治理机制的持续发展成为本土规范演化的参照,使其得以保持对地区卫生合作的引领。第四,东盟能动性是推动规范本土化与地区卫生合作的动力,包含政治意愿塑造、本土知识形成与治理网络构建三个方面。第五,作者探讨了区域对全球卫生治理的价值,提出“以区域框架来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思路,为中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引领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建议。
本书在本体论上,摒弃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观,试图从东南亚的视角来建构全球和区域卫生治理的本体性叙事,展现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西方”国际实践的重要价值,对倾向于大国叙事和全球镜像的国际关系学提供了有益补充。在方法论上,本书作者从田野调查、访学和调研的实践经历中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也与新文科研究所倡导的方向不谋而合。在研究结果上,本书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一条独特的卫生治理能力提升路径,也为国际关系学界展现出“本土规范塑造本土治理”的有益思考。
张蕾博士出生于云南大理,自本科求学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就开始关注东南亚地区,北京大学得天独厚的学术网络和相互激励滋养的学术氛围为她深耕东南亚区域卫生治理研究提供了土壤。同时,张蕾博士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攻读人力资源发展硕士,并赴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个国外科研院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与多元化的访学足迹使她能够跳脱学科的藩篱,在公共卫生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交叉地带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张蕾回到家乡云南,在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继续深耕东南亚地区研究。云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并在东南亚田野调查工作中具有突出优势。我想,在云南大学追本溯源、脚踏实地的社会科学研究精神指引下,以及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高水平平台的支持下,张蕾博士对东南亚区域卫生治理的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
翟崑
2022年6月于北京
[1] 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