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
- 耿希
- 2025字
- 2025-04-27 17:14:12
序言一
基础教育抑或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材,不仅能够反映国家形象的“已然”样态,而且可能表征国家的“未来”面貌,是透视“制度化语言形构国家形象”的窗口。本书正是因应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格局、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课题,具体从语文教材建设与国家形象表征的内外相关性着眼、入手、发力,选题十分及时重大,角度新颖独到,具有强化薄弱环节乃至填补空白的研究意义。
作为引进人才的校聘副教授耿希博士,是年青一代的教材研究者、课程研究者,对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她选择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作为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充分厘清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基础性概念、国内外关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选定最具新时代属性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了语文教材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客体性建构与表达,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与阐释。本书的学术独到之处在于,在对语文教材选文进行以国家形象为主题的分类研究的同时,聚焦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生成的本质,努力探寻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内隐性特征。
本书利用德尔菲法建构国家形象表征的客体化框架,从“物质要素”“文化要素”“政治要素”与“国民要素”四个维度描述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现状。物质要素方面,展现广袤的领土,多样的地理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要素方面,展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民族习惯;政治要素方面,描绘具有时代引领意义的政治人物,展现了为维护民族统一、国家独立而实施的政治行为;国民要素方面,描绘积极的助人行为,展现普通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在这些维度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学段特征、年级特征。
对于具象的国家形象表征,耿希博士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主要是借助系统化的符号语言将国家的实体样态,以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语文知识体系与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融合。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自身身份的形塑,将新时代中国在环境治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文化遗产与民族风俗保护、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传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具象化符号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耿希博士针对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特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她认为,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未来修订时应增加国民要素的展现比重,也要增加科学技术主题的内容,以此促进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全方位、平衡化的表征。
本书摒弃了单纯依据文本材料的向壁虚造和闭门造车,为了进一步阐释语文教材何以如此表征国家形象,对教材编写者、教研员与一线教师进行结构化访谈,探索了影响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关键因素。基于对访谈研究一手资料以及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状况的理性分析,认为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表征可以从国家形象生成的本体、国家形象纳入教材的前提性条件、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特异性要素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与特征四个层面来思考,并依此揭示新时代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应然样态。
阅览全书,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向研究者及读者推荐。一方面,本书以国家形象为主题切入对传统教材的研究,融合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理论视角,使得本书可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本书对教材本质、语文教材本质、国家形象本质以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讨论,在厘清基础性问题后开展深入研究,使得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不是凌虚的,而是实在的、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本真研究;再一方面,本书以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国家形象表征研究,契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国家认同教育的战略性诉求,并为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新的实践思路,回应了时代所关切的重要教育问题。
本书作者耿希,现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院科研教学岗教师、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专任科研人员。她一向治学严谨,深耕教材研究,尤其在教材国家形象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学术研究方向凝练且聚焦于教材国家形象研究,曾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教育学权威期刊《教育研究》发表第一署名的教材国家形象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工作以来申报的省部级课题均立足教材国家形象研究。本书正是基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百年义务教育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1JYC001)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苏教社政函(2020)20号]开放性课题(21tjfyjd20)的研究成果,是耿希近年来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作者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证研究功底,具有很高的学术性、极强的现实性以及较强的可读性。耿希博士借助此书,为中国教材领域研究发展做了一件富于意义的事,也为中国教材的国家形象建设肩负起了一份责任与担当,身为她职业生涯初年所在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师叔,为她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以及代表性学术成果的出版而高兴,特此作序。
2022年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