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研究
- 朱供罗
- 464字
- 2025-04-28 17:35:50
第一章 “依经立义”的内涵与渊源
建元五年(前136)春,汉武帝在汉文帝、汉景帝所置“一经博士”的基础上置“五经博士”[1],“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2],这是“经学正式确立的标志”[3]。“依经立义”的话语方式也随着五经的确立而正式形成。不过,“依经立义”的正式定名还要归功于刘勰。
西汉朝臣“以经义断事”已关注到“经义”的现实运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有“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4],已出现“依经立义”的雏形。晋代的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提到“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5],注意到了“传义”与“经义”之间的关系,“依经以辩理”与“依经立义”非常相似。到了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将王逸“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的观点提炼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至此,“依经立义”这一重要的命题正式由刘勰提炼定名。
当然,“依经立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如先秦以来就广泛存在的圣人崇拜、经典崇拜、语言崇拜等。“依经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演变经历了纵向的延续与横向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