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研究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新时代的国民要努力地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关于“公德”的内涵,当今我国各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溯源“公德”概念,在我国古代虽也出现过“公德”词汇,但是有着与近现代不同的含义,例如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中有:“今小女无恙,时诵公德。”这里“公德”的含义即“功德”。从近代起,我国对于“公德”的关注,受到了日本近代公德思想的影响。近代意义上的“公德”概念,是梁启超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梁启超的“公德”概念是他在日本期间,在汲取福泽谕吉“公德”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近代其他哲学家、思想家的公德思想也受到了日本近代公德思想的影响,例如章太炎也对日本近代公德思想进行了研究,阐释了对公德的思考,指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此说在1993年出版的《章太炎语萃》中有所记载。1905年上海广智书局还出版了《公德说话》《公德美谈》两部著作。刘师培于1906年出版的《伦理学教科书》,1930年上海出版社出版了徐澄的《公德浅说》,梁漱溟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也论述了公德。虽然我国的公德状况也在不断地向好发展,但是没有像日本那样短时间内实现公德水平的飞跃式提升。由此,对日本近代公德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探究,对日本哲学家基于日本近代公德状况的现实和国民道德习性,围绕公德的内涵、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公德的地位与作用、公德养成意见、公德养成的内涵及必要性与途径、公德教育等关于公德的看法进行系统的介绍与分析,厘清其学术脉络,探索日本近代公德的流变,挖掘日本近代社会公德飞跃式发展的理论根据,对于丰富和深化学界关于日本公德理论的认识,推进公德理论的纵深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应用价值来说,日本近代公德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说明公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挥合力、共同提高。我们探索日本近代对《公德养成之实例》中关于“公德”条目的详细介绍,关于公德训言、公德的训练、公德与私德的辨析、公德发展与法治的关系、公德与防疫的关系、公德与文明的关系、公德养成的路径等分析中所展现出来的提升公德的对策措施,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德培养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本书探寻了日本近代公德流变的背景,介绍了公德理论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其次,揭示了日本近代公德快速发展的关键,即建立了与公德有关的细致法律条例及规则,日本近代强制性治理“不公德”顽疾的“法治”意识提高,明治政府颁布了与公德相关的法律条例《违式诖违条例》,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法”与废弃物规则、颁布有关公共卫生法令,促进了国民公德的提升。再次,探求了明治时期公德理论热潮对国民公德水平提高的推动,介绍了福泽谕吉的公德论、西村茂树的公德论、穗积陈重的公德教育思想、汤本武比古的公德养成论、理论界对公德私德之辨析、明治三十四年公德理论之集成——《公德养成之实例》。最后,阐释了日本近代对国民的公德教育及训练,从实践上分析了日本近代国民公德快速提升的实现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书对日本近代公德流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日本近代公德建设实践的历史考察。其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土田健次郎教授的指导与协助下,确定日本近代公德相关文献的馆藏、篇目、版本等,然后寻找和收集散落文献。其二,在国内文献学专家和专业编审的指导下,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日本近代公德文献集成。其三,在文献集成的基础上,对日本近代公德相关的代表性学派和人物进行梳理和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日本近代公德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日本近代公德发展的过程。

三 研究创新及特色

本书基于对日本近代公德状况的考察对其公德建设举措进行梳理,为认识和把握日本社会公德建设的积极成效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及有益的借鉴,从改进和加强一个社会的公德状况来说,是研究日本近代公德之流变的主要建树所在。本书致力于系统地考察日本近代公德之流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和丰富了学界对于该领域的认识。

本书对日本近代公德展开的考察,不论是对日本官方公德相关文件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日本学界关于公德问题的争论与看法的介绍,都立足于第一手文献资料的使用,资料翔实、论据可靠、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