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族群与战争:公元前西亚三千年
- 胡其柱
- 2594字
- 2025-04-29 17:56:03
第一节 两条大河,一片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是英文“Mesopotamia”的音译,而Mesopotamia又是对古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α”的对译,意指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古希腊人用它指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平原。为了行文方便,咱们还是采用意译,叫作“两河流域”。

图1-1 西亚地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本书地理示意图如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根据维基网站地形图标注制作,并参照了《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
对先秦中国人来说,昆仑山已算西天,远在天边。到了汉朝,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抵达现在的新疆、甘肃、中亚一带,又派副使访问了现在的伊朗、土库曼斯坦等地,知道西天以西还有人间,统称西域。其实,如果他们继续西进,穿过伊朗高原,会看到一片更古老的繁盛之地,这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当然,即使张骞他们抵达两河流域,也只能凭吊古迹。当时,辉煌不可一世的两河流域先后遭受波斯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蹂躏五六百年,早已失去往昔风采。
对古希腊人来说,两河流域则是标准的东土。他们要东渡爱琴海,登陆后再向东南走好久,才能看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以,古希腊人的东方,不是指中国或东亚,而是指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也包括埃及。到了近代,欧洲人意识到东土以东还有更遥远的东方。于是,西亚和北非便成了他们的近东,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成了他们的远东,夹在中间的以波斯为核心的中间区域,便成了中东。
一战后,控制近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英国遂以“中东”涵盖整个西亚、北非,使其成为一个超越洲际的地理概念,也由于伊斯兰教盛行而成为一种区域文化概念。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本来没有“东”和“西”,所谓“东”和“西”,不过是眼睛的观察,头脑的想象,言语的界定。中国古人眼中的“西天”,恰恰是古希腊人眼中遥不可及的东方。每个民族所说的“天下之中”,也只是一种自我的安慰。
说远了,再回到两河流域。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也就是现代土耳其东部边境的山谷地带。它们从山谷流出,一路向东南奔腾,蜿蜒注入波斯湾。5000多年以前,两条河流平行流淌,各自徜徉。两千多年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升高,使得两条河不断改道,最终在库尔纳附近汇为一体,流入波斯湾。
在两河及其周边居民记忆中,这不是两条普通的河。按照犹太《圣经》的说法,伊甸园里拥有四条滋润土地的河流,分别为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这样的伊甸园,显然是以两河流域某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为原型想象出来的。
因此,对犹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信徒来说,两河流域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近代以来,那么多欧美考古学家、探险者,前赴后继地到两河流域探险考察,不是纯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他们要在那里寻找《圣经》记载的圣迹,想验证《圣经》记载的到底对不对。
既然是伊甸园所在地,你一定会认为两河流域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牛羊遍地,春风和煦。其实,事实恰好相反,除了西北部山丘谷地,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酷热难耐,干旱少雨,树木稀疏,如果没有河流,很难让人立足。
如果从太空看,两河流域就是一个狭长盆地,西北是安纳托利亚高原,北边是托罗斯山脉,东北是扎格罗斯山脉,东南是波斯湾,西南是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高原,全是遮挡。只有东南的波斯湾口,可以通一口气。
由于四周遮挡,湿润空气进不来,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信风交替主导,结果使得两河流域一年到头,只有夏冬两个季节。夏天又热又干旱,冬天虽然温度适宜,但是信风来自内陆,同样降雨有限。
两河流域中下游的气候有多糟糕?先来看看现在的数据。叙利亚的北部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整体上都偏干旱。全国3/5的地方降雨量不足250毫米,南部只有100毫米左右。冬天最低气温零度以下,夏天最高气温40度以上。
伊拉克的巴格达更绝,夏天月平均气温44度,最高可达50度,降雨量几乎为零,历史记录从未超过1毫米。冬天比较凉爽,大约10度左右,很少到0度以下,年降雨量大约120多毫米,多的时候300多毫米,少的时候只有30多毫米。
当然,两河流域并非一直这个样子。根据部分古气候学者研究,公元前1.4万年时,两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6到7度,适宜人类生存。此后,当地气温逐渐升高,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与现在相似,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继续增加,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度,其中公元前3800年比现在高3度。这意味着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两河流域夏天平均气温可能46度左右,说酷热难耐一点不过分。
事实上,人类在西亚的最早定居点,也不是在两河流域,而是在远离两河流域的土耳其和黎凡特。那里的山前地带雨水丰富,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和畜牧。考古学家在土耳其西南和巴勒斯坦,都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农业定居点。
阿拉伯半岛也是一个远古人类聚集区。现在到阿拉伯半岛一看,满眼都是无边无际的黄沙,生存条件恶劣,但是地质和考古证据显示,五六千年前,半岛内陆可能存在着一条农耕地带,雨水充足,草木丰盛,土质肥沃,养育着大量畜牧部落。他们说的语言,都归属于闪米特语(Semitic language,亦译塞姆语),学界有时简称他们闪米特人。
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土耳其、黎凡特以及阿拉伯半岛的生存压力陡升,逼得人们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其中部分族群就近摸到了地中海东岸,又从东岸北上南下,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或两河流域。这两个地区的古人,分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公元前3000年以前,两河流域虽然酷热难耐,但是降雨量似乎丰富。尤其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两河流域降水量剧增,使得当地河流交叉,沼泽遍地,根本不缺乏水源。只是公元前3000年后,降雨才大幅减少,到公前550年左右达到最低点。此后两千年,两河流域降雨量略有增加,基本稳定在当前水平。
公元前3000年以前,两条大河既带来了充足水源,又携带大量泥沙,形成了三四万平方公里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宛如蛛网状的河流和湖泊,罩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让酷热看起来不再那么难耐;平原上一层层的沉积物,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滋养着青草和绿树,使农耕成为可能。河水泛滥后形成的一片片沼泽地,芦苇丛生,鱼儿畅游,可供人们在耕作之余,享受捕鱼之乐和鱼肉之美。
最关键的是,两条大河的存在,让居民不必完全依赖降雨。早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当地居民就根据河水涨退,修渠进行灌溉,将靠天吃饭升级为靠灌溉吃饭。这样一来,两河流域的劣势变成了优势,看起来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反倒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公元以前的西亚历史,基本上就是周边族群前赴后继涌向两河流域,争夺立足之地的惨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