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复前台湾与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比较论

每种艺术都有属于它的民族和时代,各有特殊环境。一种文学现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土壤中,反映着特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态势。光复前台湾乡土文学与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犹如两朵形态各异的山茶花,在大致相同的时代,绽放在台湾宝岛和东北大地上,南北遥相呼应。台湾同胞和东北人民共同承担着历史沿续下来的阶级压迫的苦痛,共同承受着日本侵略者以刺刀大炮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灾难。台湾作家和东北作家同时以乡土文学为武器、以家国苦难为创作母题,绝非偶合现象。这两种文学现象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内乡土文学的潜在因缘,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本章以整合两岸文学的视角,把两岸乡土文学创作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框架中进行对比考察,纵向梳理两种文学现象的发展轨迹,追踪“五四”文学精神的承传与流变,深入考察两地乡土文学的深层内蕴、文化动因,横向比较两地乡土文学在话语环境、言说方式、文化根源,以及审美取向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