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守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论文集
- 李华瑞 何玉红编
- 8494字
- 2025-04-28 17:10:04
深切怀念陈守忠先生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李清凌
在陇上知名历史学家陈守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纪念活动,缅怀先生在历史学、在西北师大历史系建设上所做的贡献,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义不容辞,十分感谢。
陈守忠先生字子贞,号醒吾,1921年农历九月初五(10月5日)生于甘肃省通渭县常河乡黄虎湾村,2019年12月26日逝世,终年奔100岁。
先生一生好学,孜孜矻矻,终生不怠,虽客观环境时有坎坷,仍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巨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初,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由甘肃师大历史系教师集体编写、内部出版发行的《甘肃古代史》,成为当时和其后数十年省内外学习和研究甘肃古代史的主要参考书。“文革”以后,他和郭厚安先生共同主持,经相关师生分工修改的《甘肃古代史》,与本系丁焕章教授主编的《甘肃近代史》一起,于1989年9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陈先生笔耕不辍,将所写论文结集成《河陇史地考述》,于1993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再版)。2001年1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为先生出版《宋史论略》一书。先生所著数十篇论文曾先后发表于省内外重要杂志。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史和西北史地方面,对于宋朝政治、民族、历史人物、西北沿边军事行政建制,河陇历史地理等都有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其突出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研究甘肃远古文化,在伏羲氏出生地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最早提出,远古传说人物伏羲氏出生在成纪。其文云:
太昊庖犧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庖犧)于成纪。[1]
后人依据《易疏》,在“于成纪”的“于”字前补一“长”字,于是原文就变成“长于成纪”。成纪是今何地?仅甘肃人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守忠先生对此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他在《甘肃史概述》一文中说:
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的地区相当大,现在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汉代成纪县的治所,在今静宁县的治平乡。[2]
我们知道,伏羲氏是传说中远古一个氏族、部落、部族或部族首领甚或是部族所有成员的称号,为了叙述简略,我们姑且随风就俗地称他为中国历史上“三皇”之首的“皇”,即最早的一位帝王。伏羲氏距今六七千年,而成纪之名及其作为一个县是西汉时期才出现的,距今只有两千余年。伏羲时代,是没有“成纪”这个名字的;汉代人或根据传说将陇右这块地方与伏羲氏的出生联系起来,建立成纪县,但从地图上看,成纪县北靠汉阿阳县(治今甘肃静宁县南),西接汉平襄县(治今甘肃通渭县西),东连汉略阳道(治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在这范围内,今静宁、通渭、秦安三县的部分地区,天水秦州区、麦积区,清水、甘谷,还有张川、武山等县,都在当时成纪县的辖下。事实上,今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有伏羲出生地遗址,麦积区卦台山有伏羲画卦台遗址,秦州区有伏羲庙,平凉市静宁县也有很多关于伏羲的传说和遗迹。陈先生将这个问题讲清楚,使传说和古遗迹相互对茬,可以减少相邻各县争祖先的风波,这是他对甘肃伏羲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二 实地调查,澄清了战国秦长城起点问题
战国秦长城在甘肃的起点,是学人关心的一个问题。1981年4月和9月,陈先生带着这一问题,偕同好两次跋山涉水,实地调查秦长城陇西段及其起点。根据调查所得,他著文认为:
秦长城的确切起点,就在今临洮三十里墩的洮河边上。乾隆《狄道州志》“长城在州北三十五里”的记载是可靠的。战国秦长城由今临洮三十里墩起,向南循东峪河[3]北面的山梁,蜿蜒而东,翻过关山转为东北方向,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包六盘山而北走,再经隆德、固原、环县而入陕北,恰恰是经过了秦的陇西、北地、上郡地区。[4]
陈先生考察和所写文章标题是“陇上战国秦长城调查”,而在《史记》中,有关战国秦长城的记载只有一处,其文云: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昭王母)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5]
对于陇西郡设置的具体时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云:狄道“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置”。《史记》只说秦“筑长城以拒胡”,并未说秦昭王所筑长城的起点在哪里。按情理,当时狄道是陇西郡治,地形险要,民族关系复杂,在它对面的洮河以西尚是戎狄所居,而它北边的马衔山仍是戎人游牧出没之地,因此,当时秦以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为筑长城的起点是最佳选择。陈先生的判断有道理。
换个角度看,《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长城“起临洮”也没有错。因为这是讲秦灭六国(前221),建立秦王朝后,秦始皇又使蒙恬将十万[6]之众,打败匈奴的边防活动。原文是:
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7]至辽东万余里。[8]
可以看出,蒙恬筑长城的特点,一是因河为塞,又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就是利用大量自然地形,减少人工费用,又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这种修缮并不是一味地修筑土墙;二是在沿河地带建立44个县,傍河建筑县城,并从内地迁徙大量犯罪之人,安置到县城周围,且耕且守;三是修建了从九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至云阳(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的“直道”,即军事专线;四是有材料证明,秦还在长城内侧沿线种植榆树为林,作为另一道边防线,防御匈奴骑兵;榆林以内的地带都可以叫作榆中或榆中地。但以榆中为名设县,却只有今甘肃榆中县一处。很清楚,“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长城,是指秦统一六国后所修筑的长城,同战国秦长城的修建时间相隔50余年,两者叙述并不矛盾。至于后人在今岷县未找到长城遗址,也好理解。如前所述,秦朝长城有的地段是“因河为塞”,从狄道到岷县有洮河天险,又有岷州城为据点,这两项,加上人马巡回,就足以防御戎狄的侵扰,因此没有再筑长城土墙。以此原因,后人在岷县当然就找不到同其他地带一样的土筑长城遗址。
三 阐明了北宋中原通西域的几条道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中原王朝与西域联系的唯一窗口,至今仍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和学界关注的热点。然则“丝路”在北宋时期的走向如何?陈先生梳理并阐明了四条道路,即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和青唐道。
灵州道。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早在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高居诲出使于阗,即经过此路。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知西凉府(治今甘肃武威市)折逋葛支上言:“有回鹘二百余人,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为部落劫略,僧云欲往天竺取经,并送达甘州讫。”[9]这些回鹘和汉僧所从来的朔方,指朔方军,为唐五代方镇之一,治灵州,他们经甘州到天竺取经的路线,也就是灵州到河西道。此后,不少内地僧人西去天竺,以及东印度、大食、于阗等国使臣入贡,都走灵州道。此路由开封起程,经洛阳、长安,然后沿泾河抵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再循泾河支流环江(马岭水)北上,经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庆州(治今甘肃庆城县)、马岭(今甘肃环县马岭镇)、方渠(今环县曲子镇),以达环州(治今甘肃环县)。由环州北至洪德寨,循环江西支白马川(西川河),出青岗峡,经清远军(遗址在今环县甜水堡)、溥乐(今宁夏境内甜水河与苦水河会合处)、耀德(今宁夏吴忠市南、山水沟北岸)等寨以达灵州,是为东段……由灵州向西为西段。它是渡黄河,出贺兰山口(三关口),折向西北,经细腰沙、神点沙,即今贺兰山外数十里间沙漠,北上至今阿拉善左旗,折向西北,经今锡林郭勒,转向西南,到今甘肃民勤县五托井。再南行百余里,渡白亭河(石羊河)以达凉州,即与传统的河西道合。进入新疆后,由高昌西去,经月氏(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龟兹、割鹿(葛逻禄),南下至于阗(治今新疆和田市南)。由于阗北上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转向西南,经塔什库尔干,越葱岭,进入加湿弥逻(克什米尔),抵北印度、南印度。
夏州道。此道以经过夏州城,即东晋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筑的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而得名。北宋初,宋朝政府与夏州李氏关系密切,故由夏州可以通往西域。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宋王朝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治今新疆吐鲁番市),即走此道。此道从宋朝东京开封府出发,经洛阳、长安,由长安北上经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市)至夏州,是为东段。夏州以西,由夏州向北走,至现在的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渡沙碛即毛乌素沙漠,历茅女喎(wāi)子族,渡黄河,入六窠沙(即乌兰布和沙漠),穿乌兰布和沙漠后向西偏北,傍阴山余脉前行,历都督山(当为阴山余脉迭布斯格乌拉山),经合罗川(即今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以北之大草原),至马騣山望乡岭、格罗美源(即今额济纳旗、古居延海地区),向西直达伊州(治今新疆哈密市)。哈密以西以南有大戈壁(古称鬼魅碛)。过鬼魅碛,纳职城,经“鬼谷口避风驿”,到泽田寺(在今新疆鄯善以西)、宝庄(今鄯善),乃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以西,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中道。
泾原道。泾,指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原,指唐代的原州(宋代改建为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泾原道以镇戎军为枢纽。东南至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市)、泾州以达内地,西北至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以通西域。宋太宗至道二年(996),西夏李继迁邀击往灵州护送粮草的宋军,夺取刍粟四十万。宋朝五路进讨,无功而还。至道三年(997)春,宋将李继隆请由古原州蔚茹河路往灵州输送粮草,“太宗许焉。遂率师以进,壁古原州,令如京使胡守澄城之,是为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10]。不久太宗死,真宗即位,事遂搁置不行。至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李继迁围灵州,继隆弟李继和固请复城之,乃命版筑,即以继和知军事,兼渭、仪(治今甘肃华亭市)都巡检使。后张齐贤经略陕西,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
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北面捍蔽,又为环、庆、原、渭、仪、秦熟户所依,正当回鹘,西凉六谷,(吐蕃)咩逋、贱遇、马臧、梁家诸族之路。[11]
可见夏州、灵州二道被阻绝之后,宋朝通往河西的道路就以镇戎军为枢纽。这条路实际上是汉唐的“丝路”古道之一。由镇戎军往内地,据上引李继和所言有数道:
自陇山下南去,则由三白堡入仪州制胜关;自瓦亭路南去,则由弹筝峡入渭州安国镇;自青石岭东南去,则由小卢(泾水支流小路河)、大卢(泾水支流大路河)、潘谷入潘原县(治今甘肃平凉市东四十里铺)。若至潘原,西则入渭州,东则入泾州;若自青石岭东公主泉南去,则由东山寨故彭阳城西,并入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12]
三条道路均以镇戎军为起点,而以自瓦亭至平凉、泾川的泾河大道为主要通道。
镇戎军通河西,即由固原城向北走,经平夏城(在今宁夏固原市西北)、西安州(治今宁夏海原县),入甘肃靖远县。过黄河经今景泰、古浪县而至武威(西凉六谷族政权所在地)、张掖、瓜州(治今甘肃瓜州县东南)、沙州(治今甘肃敦煌市西)。再往西即至高昌、于阗等国,在灵州道、夏州道被阻绝后,河西、西域各民族政权均由此道与宋朝保持联系。
青唐道。西夏建国以后,阻碍宋与中亚、西亚等地的“丝路”交通,以上各地来宋进贡、交流的使臣、商队,只能改道而行。当时以青唐(今青海西宁市)为中心的唃厮啰政权采取联宋抗夏的政策。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宋朝政府授予唃厮啰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的职位。[13]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宋朝政府派屯田员外郎刘涣出使邈川(治今青海乐都县南),所走路线是“出古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循末邦山至河州国门寺,绝(渡)河逾廓州,抵青唐”[14]。末(抹)邦山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南;国门寺即炳灵寺,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古渭州至青唐道开通后,西域诸国即通过这条道路与宋朝联系,史载“自青唐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去青海,善马三日可到”“海西北皆平衍无垄断”“北至有铁堠……自铁堠西皆黄沙无人居,西行逾两月,即入回纥、于阗界”[15]。建国于今欧洲的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使臣到中国的路线,即是“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16]。
青唐道东段乃传统的陇西道。此道由秦都咸阳出发,经扶风、岐山、凤翔、汧阳、陇县,越陇山至甘肃清水、天水,循渭河河谷至渭源,越鸟鼠山以达陇西郡城(今甘肃临洮县城)。汉、唐、宋因之。宋朝以秦州为西部重镇。自伏羌寨(今甘谷县城)以西沿渭水过洮水即达青唐城。
青唐城西边为西海道。西海道从青唐城往西,过日月山至青海湖南的大草原(唐代称大非川),然后循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南沿,向西至茫崖镇以西,穿越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且末以达于阗,然后翻过帕米尔高原,直至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中原内地与西域、欧洲陆上交通主要走青唐道,也有一少部分商人继续经由河西瓜沙等地东来、西归,河西道并未完全断绝。
陈先生的以上研究说明,西夏建国前,宋初七八十年,“丝绸之路”从前代的东起长安延伸到东起宋都开封府,又增加了灵州、夏州、泾原等秦陇新起点;西夏建国阻碍宋朝与中亚、西亚、欧洲联系的河西道,以上民族国家和地区减少了走河西道,绕弯通过青唐等道与宋联系。宋朝还大举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弥补陆上“丝路”萎缩的损失。从总体上看,宋朝的“丝绸之路”不仅没有衰落,还有新的起色和开拓。再者,宋以前的“丝绸之路”,主要用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则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丝路”运送大量兵员、军需。如对夏防御、熙河开边都充分利用“丝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国防政治功用。这都是陈先生研究的题内之义。
四 踏勘了北宋秦陇地区吐蕃许多部族居地
这是一项体力和脑力并用的艰苦工作。陈先生以花甲之年,不畏繁难,欣然前往,将北宋秦陇党项、氐族以外的吐蕃部族,按地域划分为秦州古渭寨以东、古渭寨以西和秦州以东三大块,然后以王韶熙河开边,李宪攻兰会,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为线索,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了见于记载各部族的居地及其与宋朝的关系,纠谬补缺,其功不细。为醒目起见,我们将陈先生这一贡献用图表简介。
表1 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东至秦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

表1 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东至秦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续一

表1 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东至秦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续二

表2 古渭寨西至熙、河、兰、会等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

表2 古渭寨西至熙、河、兰、会等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续一

表2 古渭寨西至熙、河、兰、会等州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续二

表3 秦州以东至陇东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

表3 秦州以东至陇东见于记载的吐蕃部族表续表

五 查清了陇山左右宋朝新建的城寨遗址
元昊建国称帝以后,宋朝为了设防,先后在西北设置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加上王韶开边以后设立的熙河兰会路,共五个大防区,即陕西沿边五路。宋朝在此五路设置城寨镇堡要塞不下200余个。其中存在地名重复的问题,有的一名数地,有的一地数名,给史学研究尤其是地方志编写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甘肃省不少市县遇到此类问题都愿意请陈先生帮忙。为了搞清楚宋朝在陇山左右新建的一些城寨遗址,陈先生于1984年五六月间乘调查陇上秦长城之便,一并踏勘访问,调查了甘肃定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和宁夏西吉、固原、彭阳等8个市县境内几十个北宋城寨遗址,通过与史书记载相印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例如宋代的定西城在今什么地方?它存在一名两地的问题。宋初在秦州境内筑了“弓门、冶坊、穰(壤)、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十寨”[17]。十寨中的定西寨位于秦州治所西北45里处。宋神宗时,宋朝又在唐牧马四监之一的西使城筑定西城,可一些旧地方志将两地混淆了。后人以讹传讹,不敢改正。于是就有“定西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曹玮所筑”的记载(我们核查了明万历《新修安定县志》,清康熙《安定县志》及1990年10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定西县志》,未找到这段话,其他时代的《定西县志》一时难以找到,故未核),陈先生怀疑这“是把当年筑在秦州西北45里处的定西寨误认为是定西城”,于是下了一番考证的功夫。他翻阅大量古籍,找到《元史·地理志》定西州下一条记载:“(定西)本唐渭州西市……宋置定西城。”[18]于是又寻找“西市”和“西使城”的关系,发现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一段话: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知秦州曹玮“方议筑南市城……南市,本曰南使,蕃语讹谓之南市”。[19]陈先生据此确认:“这些使城在吐蕃占领后改 ‘使’为 ‘市’。所以,在宋代的史籍中西使城、西市城互见。”正确地排解了人们关于西使城和西市城关系的疑虑。
那么,西使城或西市城又是怎样改名为“定西城”的呢?陈先生找到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另一段话:
宋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熙河路都大经制司乞差兰州官。诏以四方馆使、熙河路副总管兼知河州李浩知兰州,候修会州毕,差充兰会经略安抚副使;奉议郎孙路通判兰州;洛苑使兼合门通事舍人王文郁、宫苑使苗履为熙河路分兵官。其西使城赐名定西城。[20]
这是一条有关熙河路、兰州等地行政军事官员任命、新城命名的诏令,诏令明言“其西使城赐名定西城”。这就明确了西使城和定西城的关系。至于定西寨,则据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3的记载:
(秦州)寨七。建隆二年置定西……定西,州西北四十五里,领宁西,牛鞍,上峡,下峡,注鹿,圆川六堡。[21]
定西寨建置年代远早于定西城,行政级别则低于“城”,两者名称相近,只差一字,但实际不在同一个地方。“熙河开边”以前,西使城即后来的定西城,还由党项羌占据,曹玮不可能到那里去筑城。陈先生就这样梳理了通渭、定西、会宁、榆中、临夏、永靖等多个市县的历史地理沿革问题,给相关的历史研究和地方志编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陈先生教学既重学问又重人品,甚至把人品的培养置于教学首位。他教过的学生数以百计,其顶尖者如李华瑞就是品格学问俱佳,卓然为宋史学界一大咖;胡小鹏聪敏好学,平时沉默寡言,主持《西北师大学报》多年,著作层出不穷。其他成名者还有不少,此不细数。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很关心。我是“文革”前最后一届通过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在校待了五年,可因干扰没有读完所有课程。“文革”结束后,国家有项政策:六七、六八、六九届大学毕业生可以按指标,通过考试“回炉”复读,当时叫“回炉生”。我考上了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并于1978年11月至1980年12月来校学习。陈先生当时是系总支书记。他组织成立由金宝祥先生、王俊杰先生、郭厚安先生等参加的指导小组,并由他主要负责,指导我学习。除个别指导,还让我随班听课。两年时间,我不仅学完规定课程,还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资本论》《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以及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等基本理论和专业书籍,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毕业留校后,陈先生继续关心我的学习,送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白寿彝先生主讲的“史学概论讲习班”(1983年8月至1984年1月)。还按照学校统一安排,为我们青年教师开办“中国古代史助教进修班”(1985年8月至1987年1月),让我们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1987年1月由西北师范学院发给我们结业证书。又支持我于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提高古文献学水平。在教学中,陈先生组织安排老教师和相关课程的教师互相或集体听课,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切实提高了诸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支持我参加系上各项科研。如参与陈先生和郭厚安先生主编的《甘肃古代史》,由金宝祥先生主持的《隋史新探》,由郭厚安、吴祯先生主编的《河西开发史研究》,《西北通史》第三卷、第四卷等书的编写工作,就这样,扶持我一步步走上教学科研的道路。几十年来,我每次去看望他,他都有语重心长的指教。高山可仰,师恩难忘。我对包括陈先生在内的各位恩师铭记在心,由衷感激,始终把他们看作我前进中不息的指路明灯。最后,以我感念陈先生高德厚谊,不期而作的一首小诗结束此文:
赞陈守忠先生
文英三陇久成林,道艺先生理合吟。
寿盼期颐仁者证,学宗朴实智人心。
长城起点亲循辨,丝路经由再酌斟。
付出艰辛终有报,鸿文史志作金箴。
[1](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不分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2]陈守忠:《甘肃史概述》,《甘肃史志通讯》1986年第3期。
[3]原注:《水经注》称为陇水,即《山海经》所称的滥水。
[4]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5]《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6]《史记》卷88《蒙恬列传》作“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7]《索隐》韦昭云:“临洮,陇西县。”《正义》引《括地志》云:“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8]《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9]《宋史》卷492《吐蕃传》。
[10]《宋史》卷257《李继隆传》。
[1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明道元年八月。
[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8,康定元年八月。
[15](宋)李远:《青唐录》。
[16]《宋史》卷490《拂菻国传》。
[17]《宋史》卷258《曹彬传附曹玮传》。
[18]《元史》卷60《地理志三》。
[1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丙午。
[2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甲戌。
[21](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