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古代史·第十三卷:晚期帝国(337—425年)
- (英)埃夫里尔·卡梅伦 (英)彼得·加恩西
- 2293字
- 2025-04-28 17:15:24
前言
《剑桥古代史》新版在原版12卷之外又新增两卷,其中新增的第一卷就是本卷,包括的时段是337年至425年。这两卷将本书的范围扩展至6世纪末,因而也就到了阿拉伯人入侵的前夜。这样做反映了自本书第一版问世以来对君士坦丁之后那个时期兴趣的极大增长。选择将6世纪末作为最后终点的理由将在第14卷的前言中谈到,但在此还有必要对这些新增卷的构想和范围说几句。在某种意义上,对结束在何处做任何选择都是武断的。我们并不是为了要重提“皮雷纳命题”(Pirenne thesis)而采用这一体系,也不意味着如同在最近几部著作中所采用的对4—7世纪的年代划分不值得推崇。计划编写这些卷是在决定编写新版《剑桥中世纪史》第一卷前做出的。即使不可避免在它们之间会有些重合,读者也会注意到方法和观点的明显区别。
自1939年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卷问世以来(有意将终止时间定在324年,这样就把君士坦丁时代排除在外,他是当时唯一的皇帝,还是君士坦丁堡的建造者),而1964年A.H.琼斯的权威著作《后期罗马帝国284—602年,社会、经济和行政概述》则让英语读者知晓,对这一时期终止时间的看法已由戴克里先(284—305年)时代延至6世纪末。另一重要的发展是将古代晚期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念已为大家接受。最初彼得·布朗出版的《古代晚期世界》(1971年)使之广为人知。在有关晚期罗马的政府、法律和行政方面的研究著作中琼斯所提供的史料还无人超越,但近十年来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宗教史和文化史兴趣大增,而对“蛮族”的研究则完全被对种族进化的新兴趣取代。欧洲学界对此已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O.泽克、E.施泰因和A.皮加尼奥尔的著作贡献尤多;最近还在以下这些重要的文集中涉及,如A.卡兰迪尼、L.克拉科·鲁吉尼和A.贾尔迪纳合编的《罗马史》第3卷《晚期罗马》(1993年)、A.贾尔迪纳编的四卷本《罗马社会与晚期帝国》(1986年),以及C.莫里森和J.勒福尔合编的《4—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居民与财富》(1989年),现在还要加上A.德曼特对这一时期的概述性著作《晚期古典时代: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的罗马史,284—565年》(1989年)。不同的书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传统的差异。
在近来有关这一时期的著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由较陈旧的类别转向更近乎“整体”的史观。这一倾向可在本卷的各章中看到,这给编者增添了分别各章的困难。然而,本卷开始时是叙述的几章,后来在宽泛的范围归类史料。在这样一个篇幅的书中,不可能将我们所要写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所以,有些论题读者还要参考前后卷。
第13卷在时间上涵盖公元4世纪,从337年君士坦丁之死到5世纪初,终结于425年前后狄奥多西二世(408—450年)的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段,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时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还有当时人和下一代人所见的378年罗马军队被哥特人在哈德良堡打得惨败,410年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劫掠罗马城,这是罗马帝国西部解体的第一阶段。随着狄奥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统治的开始,出现了更有特点的东部治理方式。其治理能力以都城的急剧扩张为基础,在6世纪靠着东罗马查士丁尼的资源发起了一场“重新征服”西部的战争。这一发展最关键的是东部能够避免当时西部所遭遇的分裂,本卷有几章涉及公元400年前后在君士坦丁堡所发生的事。到这一时期结束蛮族已在西部定居;430年汪达尔人从西班牙跨海进入北非,能够攻打奥古斯丁的家乡希波城。狄奥多西二世的长期统治是一个文官治理、市井繁荣的时期。
在文化上,从君士坦丁的死到狄奥多西二世统治是古代最有活力的时期之一。这时教会发展成为皇帝恩眷下的公共机构,像米兰的安布罗斯这样有势力的主教地位上升。修道运动在这时萌芽,而更广义的苦行倾向有些并不局限于基督教范围。但4世纪后期还是一个鼓励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伟大时代;此外,在本卷第六部分S.P.布罗克和M.史密斯写的几章提到了新的地方文学和语言文化的出现,尤其是在东部。对罗马晚期社会与经济结构旧有的认为是“衰落”和僵硬的看法受到彼得·加恩西和C.R.惠特克在第九、十两章中的挑战,而克里斯托弗·凯利在第五章中分析了官制和帝国礼仪层面,依照的是协商和忠诚变化的角度,而不是按照腐败和国家控制的传统类别来探讨。4世纪的视觉艺术也经常总是被看作“异教的”或是“基督教的”,在第二十四章中,雅斯·埃尔斯纳质疑了这种两歧的价值观,表明了主题和资助之间的相互关联。第四部分在涉及“蛮族”世界时说明,自第一版出版以来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为更好地理解移居和同化过程做了多少努力。
与本书其他卷一样,本卷的各章有可能观点不一致。我们不强求一致,不过对作者还是要求他们尽可能说明与现行观点不同的地方。与其他卷还有的相似之处是,本卷的写作过程很长,而学术界并非停滞不前。我们必须感谢撰稿者的配合,他们多次在出新版或编辑要求时更新并修订所写的各章。在本卷中对文献索引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将重要著作以及全卷经常提到的文献按照作者和简短篇名单独排列,然后是据本卷六部分的各部分按作者和篇名将文献再作排列,有些著作为了方便列出不止一次。我们希望这会让读者在找他们需要的文献时便利些。
读者会注意到,本卷中许多对专有名词的拼写和转音是根据各位作者的专业偏好处理的。拉丁地名及其现在的对应写法在索引中互见,就像萨波尔和沙普尔还有阿尔萨克和阿尔萨凯斯这样的人名有两种甚至更多不同的拼法。
约翰·马修斯在本卷的筹划和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最初的三位编辑之一。我们还要感谢其他几位同事,尤其是彼得·希瑟,他们帮助处理各章编辑事务。还要感谢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保利娜·海尔和保罗·奇普蔡斯,他们为本卷的出版贡献了才干。地图由大卫·考克斯绘制,索引由芭芭拉·赫德编制。
埃夫里尔·卡梅伦
彼得·加恩西
陈仲丹 译
陈仲丹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