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仍然要保持优雅和完美。”

我关于手表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廖信嘉,而对奢侈品理解的不断加深,因缘则在于宝珀(BLANCPAIN)。这不是客套话,而是确凿的事实。

应该是在2013年的夏天,这个穿着精致、面庞如玉的北京人突然赶到杭州来找我。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那便是脑门像钟表一样光亮和聪慧的梁文道。聊着聊着,我突然就成了宝珀的文化大使。

那次见面后不多久,我就创办了吴晓波频道,宝珀成了第一个合作品牌。我感念信嘉的“无底线信任”,迄今我的专栏下方,唯一的品牌位给了宝珀。

又过了一年,信嘉邀请我和文道两家去观摩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我们随后去了汝拉山谷,那里是宝珀诞生的地方,也是世界高级钟表的“麦加”。

在宝珀总部,我看着几位年过半百的瑞士钟表师眼戴放大镜,趴在一张老旧的木板台上安装细如发丝的金属零件,蓦然生出一份别样的感动。信嘉还带我们走进库房,拉开一个个寂静的格子,里面静静地躺着数以千计的历代宝珀匠人制作的钟表模具。看到金属被打磨后发出幽亮的光色,你会瞬间被“时间”打动。

在后来很多年里,当说起“工匠”这个词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便是那天的镜头。

在一个江南的午后,读着信嘉兄这本书的打印稿,我常常油然而生一种思绪回应。

我跟信嘉这一代中国人,成长于物资短缺的时代,在青春期的知识教育中,完全没有奢侈品这个概念,甚至认为它是多余的和“反动”的。以至于到后来,无论是我从事公司研究还是廖信嘉进入钟表行业,我们都是从零开始,逐渐建构起相关的认知的。

而在文化理念的意义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带有禁欲和反物质的特征,“空山新雨后”和“松下问童子”的林下风流,似乎都与张扬的奢侈品无关。但是,人类文明的呈现和代际传承,人的自我愉悦及身份展现,又离不开物质的创造与熏陶。

这样的缺失和冲突,呈现于中国内地的整个奢侈品行业。

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对奢侈品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都需要经历一次漫长的心理建设。这是一个并不太容易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进而言之,一个以奢侈品面目出现的物品,让我们有机会对自我价值和世界的关系进行一次不无激烈的搏斗,终而达成和解、平和与自信。

这是本书极有价值的一部分。

回到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层面,信嘉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可谓倾囊相授。

在我看来,当今世界最难推销的商品,大概便是手表了。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示时间”的功能已完全被手机给内嵌了。当一个商品原本承载的实用功能消失的时候,它应该没有存在的理由。

但是今天,仍然有无数的男士和女士以不菲的价格成为手表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手表,作为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无用之物”,获得了新的意义。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现象。

而这一独特的存在,便对品牌的心智建设及传播,构成了极其艰难而性感的挑战。

《在时间中修行》是信嘉二十多年从业的叙述史,同时也是一本教科书级的品牌建构读本。在书中,他十分耐心地讲述了宝珀在中国内地市场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从团队打造、市场策略、渠道搭建、品牌代言人的选择到新零售,剑及履及,步步惊心,披览细读,让人既大呼过瘾又时有收获。

作为一位职业的写作者,我深知创作一本十多万字的书,给像信嘉这样的实战专家所带来的挑战。在过去的两年里,他进行了无数次的研谈打磨。写书如同制表,于细节处见魔鬼,在字节间现天意。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我想留存在这里。

有一次,在上海新天地的宝珀旗舰店,信嘉向我介绍了一只腕表。他把表的背面展示给我看。通过透明表底,我可以看到在机芯的一块夹板上雕刻了精美的鱼鳞纹装饰图案。他告诉我,在那些被遮蔽起来的地方,宝珀的匠师仍然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作业。

“即便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仍然要保持优雅和完美。”他不动声色地说。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奢侈品的精神。

吴晓波

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