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2024年8月末的一天,宝珀中国区[1]副总裁(即品牌经理[2])兼斯沃琪集团(Swatch Group)中国管理委员会成员廖信嘉先生将本书的电子版发给了我,我立即将其下载到手机里,在此后两天里,我将所有的碎片和闲暇时间都用在了这本书上,可以说我对此书是欲罢不能。

读毕,我长舒了一口气,是的,这就是我一直等待的那本书,一本来自中国实战家的奢侈品行业“教科书”!

15年前,我从金融领域跨界到奢侈品领域,多年来一直在如饥似渴地搜寻海内外形形色色的参考书籍。其中比较容易找到的大多是讲述奢侈品发展历史、解读相关社会文化现象、呈现精美的手工艺和设计大师的杰作,还有一些文艺色彩浓厚的品牌故事和创始人传记,以奢侈品企业经营管理为主题的著述则屈指可数,其中货真价实的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就是这寥寥无几的几本出自欧洲专家教授的专著,在我看来,也大多只讲了“结果”,也就是“奢侈品牌是什么”,由哪些“元素”和“原则”构成。书中引述的概念和理论大多来自并非专注于奢侈品领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符号学家,真正来自奢侈品企业管理者的一手心得只占了很少篇幅,并且也非常碎片化。引用的品牌实操案例通常过于“粗线条”,涉及中国内地市场的部分更是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也就是说,关于“过程”,我们依然知之甚少——那些位居消费金字塔顶端、笼罩着光环的魔力品牌究竟如何随时间的流逝慢慢生长出那些“元素”;而那些“原则”又如何在真实的商业实践中沉淀成形,再被反复验证和不断优化?

然而,奢侈品牌之所以成为奢侈品牌,真正的秘诀恰恰深藏在这些包含了无数细节的“过程”之中。正如本书提到的,作为古老的瑞士高级腕表品牌,宝珀最为人称道的,就在于它执拗地在“看不见的地方”坚持高级的工艺标准。其常规款手表的每个零件都达到了五级打磨装饰水准——尽管许多零件永远不可能被顾客看到、摸到。

要学习奢侈品牌,就必须了解品牌发展的真实过程,沉浸式地体会打造品牌的种种细节。只有通过这些细节,那些理论书籍中的元素和原则才能被生动地诠释,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本人的拙作《买下蒂芙尼》就尝试通过对海量基础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再现一个国际奢侈品牌从零到一、走过一百八十多年风雨的原始细节,并据此解读相关“元素”和“原则”的成因,以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然而,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成长的真实“过程”,仍然尚待探索,直到本书横空出世。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对作者个人从业经历的全面回顾,更是一本宝贵的奢侈品管理学教科书,不仅为奢侈品销售和推广领域的从业者,也为所有希望向奢侈品牌取经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参考和行动指南。

本书基于作者二十多年的奢侈品从业经验,提供了来自亲身实践的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管理原则,涉及在中国内地市场条件下奢侈品牌的渠道建设、内容建设与传播、团队建设与人才发展等一系列关键“过程”。

1 一个瑞士高级腕表品牌,用二十多年时间,在中国内地市场构建优质渠道网络的过程。

2 一个拥有近300年历史的传奇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传播和树立正面形象的过程。

3 一个海外奢侈品牌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在建立深层联系的过程。

4 一支从零开始的中国本土团队,从青涩到成熟的历练过程。

5 一位闯入奢侈腕表行业的中国职业经理人,从新人到领导者的修行过程。

凡是对奢侈品界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本书的出炉是多么不易。

奢侈品牌日常的管理工作非常烦琐,充满了细节。一把手不仅要背负艰巨的业绩指标,必须毫不松懈地巡查督导全国各地门店的销售工作;要以极高的标准和精细度策划和落实品牌的内容建设和传播工作;在手把手培养和指导本地团队的同时,还要与总部密切沟通,千方百计地推动有利于本土市场的管理层决策的制定落实。

作为一个奢侈品牌的现任管理者,本书的作者相信,只有从牙缝中挤出时间,才能完成这本书的写作。

奢侈品牌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管理,任何面向公众的文字都需要精心打磨,力求周全。这本书虽然是非常个人化的,但也包含大量与作者所服务的品牌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表述的尺度和分寸,作者势必要反复斟酌。可尽管如此,本书依然做到了极度的真实和坦诚,本书的作者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亲历了中国内地的奢侈品行业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一路打过交道的人物形形色色:从享誉全球奢侈品界的大boss到青涩稚嫩的基层员工,从粗犷的东北大哥到儒雅的文人墨客,从光彩照人的明星名人到长期博弈的商场伙伴,从忐忑不安的入门新客到忠诚不二的VVIP……究竟如何才能在这些反差极大的“过程”中做到以真实和坦诚的态度应付裕如并广结善缘?

书中这段话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肯定是个勇敢的人,在面对性格类型、脾气秉性、生活态度、价值观各不相同的人时,无论自己喜欢与否,适应与否,都敢于接触,敢于沟通,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的品质能使一个人不断获取经验。如果勇敢的人还具备学习、实践、总结、复盘的能力,他的领导力必定可以不断提升,使他最终成为合格的团队领导者。

我们经常听到“领导力”这个词,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领导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主动构想愿景、设定目标。但作为一家国际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领导力的含义则要微妙得多。因为本土的愿景和目标通常来自总部,做一个亦步亦趋的执行者,往往是业内默认的安全路径,特别是在光环笼罩下虚实交错的奢侈品界。

但廖信嘉先生的职业生涯处处闪耀着真正的领导力的光芒,正如他所言:他是奢侈品行业中少数的幸运儿之一,能够与品牌共同成长,与飞速变化的时代和市场共同成长。这种幸运,还体现在宝珀所属的瑞士奢侈品巨头斯沃琪集团秉承的长期主义信条上,以及其稳定而连续的家族式顶层结构上——从40年前在瑞士钟表业最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的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G.Hayek)到他的儿子、当今斯沃琪集团的掌门人尼克·海耶克(Nick Hayek),再到他的孙子、从2002年起执掌宝珀至今的马克·海耶克(Marc A.Hayek,以下简称为海耶克)。

从企业管理到品牌建设,再到公益事业,如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长期主义”早已渗透到宝珀、斯沃琪集团和海耶克家族的血液里。这种长期主义,也让执掌宝珀中国业务的廖信嘉先生能够在与品牌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诚恳和努力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授权,使他得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成为宝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不仅带领品牌在销售业绩上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领导下,宝珀中国大胆构想并实现了一系列能够铭刻进这个全球高级奢侈品牌DNA的大事件:从成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第一只当代腕表到中华年历表的诞生,从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设立到构建一个极具文化含金量的本土品牌大使矩阵……

不要忘了,与这些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事件平行的,是一个高级奢侈品牌在枯燥、严格的运营标准下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一位领导者如何能兼顾品牌管理的两极并长期保持最佳状态?可能唯有如廖信嘉先生所言,“将工作视为修行的道场”,培养敏锐的觉知,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世界。

对于每一位即将或已经投身奢侈品行业的年轻人来说,要想不在奢侈品牌的光环中迷失自我,以一颗平常心踏上征程,在工作中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并成为更好的自己,建议你们尽快读一读这本书并将其放在手边,在遇到困惑与挫折时,随时重温里面的忠告和原则。

余燕

华丽志、橙湾教育创始人/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