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媚剑桥

我在剑桥停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英国的天气对于人的性情甚至是城市性格的塑造,的确具有关键作用。参观剑桥的当天,是一个英国少有的清丽晴天,明朗的天色凝固在我对剑桥的初始印象之中。

花语、青草、林间细径与间断涌现的轻云,共同挥洒着艳阳中清寒的苏醒气息,它们展开了通向剑桥深处的自然走廊,也成为剑桥这座学术城池的自然雕饰。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盛放在英国春日的缤纷中,也守望着自身所承载的学风、学制和学理。它们相互独立地存在着,且又为整个城市的整体结构做着精准的点缀。这些建筑似乎是剑桥学风的物质化载体,各学院的教学展现出一种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宽容与接纳的态度;剑桥又同时具备对于新思想的认可和推广,以及对于传统的维护和崇敬。

剑桥最具代表性的亨利八世建造的三一学院,既保持着师生用餐前集体祷告的传统习俗,又在位于建筑主体位置的国王雕像中呈现着些许俏皮趣味:亨利八世右手握着的、作为王权象征物的权杖被一个顽皮的学生偷换成了一根木制桌腿,然而,这一偶然的“创举”,却在古老严肃的学院中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并且作为一件诙谐的往事而广为传颂。一座学院的风气,滋养着整个城市的气质,剑桥就是在这样宽容和幽默的心态中,培育出英才无数。

剑河,在轮转的年岁中,滋育着恣情生发的多样生命,也承载了一种象征性。流水凌波,在浮动中轻轻释放着怀旧的愁绪,玲珑地沉浸于河水变化的肌理间,建构着剑桥历史中席卷的岁月轻风。剑河阳光的斑斓碎片,分割了时间的维度,分散地飘离于几座横桥之上:数学桥、叹息桥……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出人意料的故事和未能知晓的终局。这些桥梁分割了流动的物态河水,形成各自围合的精神空间,唯一在它们之间徘徊游弋、颇具探幽之姿的,想必就是那些交叠游逝的扁舟了。来自众人梦境中的结晶融化在各座分离的桥头,徐志摩先生眼中寻梦的长篙,打破了时间的屏障,将在剑河中泛舟的梦幻连缀成了一体。

剑河泛舟

古朴的剑桥,在春日中洋溢着青春的朦胧湿气,耀目的阳光在百年历史的纷呈往事中愈加鲜明。这座城市的市井常态,兼具平淡与深远,市民日常的生活规律与各个学院所秉承的传统并行不悖。市中心的集市里,商贩交易、买者还价,学生们骑着单车,时急时缓地变换着速率,穿行于店铺之间。所有事物就有如在市井的舞台中进行巡演一般呈现着,各自装点着具备专属性的剑桥色彩。而在这种交织的生活片段中,我不知不觉地吃掉了一个本地手工三明治,整个过程是如此的随性。剑桥的市集,充溢着生活的甜香气息,人们在这里品尝小吃,是否会在咀嚼的过程中,品悟到本地民风与学风的隐含共性与生机呢?

就在思忖之中,我忽然发现了一位流浪歌者,他藏身于一个垃圾桶中,仅仅露出左手和吉他的一端。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来回碰撞着,从未知的面孔中吐露着我无法明辨的音乐;他掩盖着自己的脸,用手指传递着面部的表情,此举是自我陶醉式的玩乐还是对自己反叛气力的彰显?

他的歌声,不觉传递到了弥漫着fudge(软糖)甜味的空气中,这种香气喧扰着我的鼻尖与味蕾,在国王学院后哥特式塔尖的倒影中,瞬间映现出制糖店员专心致志的侧颜。在这间店转角处的一家小型旧书店旁,我偶然看见一朵明艳的玫瑰,正兀自盛放在一座19世纪的墓碑之上。英国墓地历来内蕴的诗性,在剑桥的土壤和光照中,绽放出无言的花语,这里安逝的灵魂正在自由地呼吸,在旧书纷扬的陈香中,过去的生命辗转而至,睡眼迷蒙。

在长街狭巷中,我随意地行走着,见到一群儿童,好像在随大人们一起等待着party(聚会)的开始,成人们在三两攀谈,这些儿童却俨然失去了各自的耐心了,片刻之间,一股焦急渐次涌上了他们的心头,他们的面色变得愈发透红,就像是颤动的未摘果实,在我的面前蹦跳呼喊着。他们幼小、纯粹的肌体,在历史遗迹的包围下,有种楚楚的羞涩和懵懂的畏怯。他们展开了各自独立的“社交活动”,我听不清流动在他们口舌中的语言,那是一种儿童的专属语言模式,在幼年的时光里,它是可以自行演绎和表述的,并构成外人无法干涉的迷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语言结构就会自动瓦解了。但是我不清楚,在剑桥,当童稚的儿童私语消失了之后,那些语言的碎片,会隐匿在何处呢?

我在短暂的停留时间中,在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参观。由于在牛津时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参观阿什莫林博物馆,此次在剑桥,算是对之前留下的遗憾的一种弥补。在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中,我再次饱览了英国博物馆分类明确的收藏,这里拥有从古埃及至西方现代派的艺术作品,也有一间单独的展厅,用来展示中国文物。这座博物馆在2006年时曾经发生过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英国游客竟毁坏了三件清康熙时期的花瓶,使其破裂成粉碎状!因为设计者并没有为这些大型古物设置太多的防护措施,因此酿成了这起悲剧事件。尽管花瓶已然经过了多重精心修复,然而,那些横亘在中国文物和异域博物馆之间的模糊的伤感,似乎还是萦绕在此。

与略微引发我伤怀情绪的博物馆相比,剑桥春日的风貌还是有着极强的安抚力的,在离开之前,我受潜意识的驱动,再度回望了那几座包含着中世纪和后哥特风格的学院。无数个荡漾的疑虑与答案、神思与追问,滋育着剑桥的流畅润泽。一些大面积的草坪,倏忽间遍布着一种暗喻的意味,它们似乎是建构英国文学氛围的发源地。青色的映像交替在我的意识中,令我恍惚觉得,那些学院建筑中的雕饰,恰似一件件悬挂在建筑门梁上的首饰,装饰了专属于剑桥的永恒。阳光跃动,反射在剑河的柔波里,那些装饰细部,似乎渐次地飘摇远去了,它们投身于我匆匆回望的目色之间,忘记了归途。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