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大师讲中医实录:基础篇(下册)
- 张挺 邹纯朴主编
- 3522字
- 2024-06-21 20:26:00
四、正常人不同年龄、昼夜、季节的脉图特征
前面的这些内容,主要想介绍一下我们在脉诊研究当中的一些基础工作。我们要拿到临床上研究,首先要做这些基础工作,没有这些基础就不可能来讨论临床问题。所以,上面是第一阶段的工作。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做的一些临床的测试工作。要做临床诊断,还得要知常达变。要晓得常态,不晓得正常状态,也很难辨定病理状态。所以,我们还是从正常人的普查开始。
第一个工作就是观察正常人不同年龄脉象的脉图特征。这里就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正常人是不是都是平脉,是否为一种脉?假如是一种脉,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会有很多病态。所以,我们先看看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分布的,见图7。我们进行了从17岁到93岁的年龄分组观察。这个观察发现,20岁左右最多出现的是滑脉,占了50%,说明年轻人滑脉比较多。30岁左右,平脉出现得比较多,占57%。到了40岁左右,主要的是平脉,还出现一些弦脉,弦脉比例升高了。40岁之后开始出现弦脉。到50岁的时候,弦脉的出现率已经到74%了,说明弦脉大幅增加了。从60岁到93岁,几乎全部是弦脉。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健康人的脉象随着年龄的改变,是逐渐变弦的。这个情况给我们的提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中医经典《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讲了:人的一个,生长壮老,是有一个过程的,内脏反映在体表的一些生理特征会出现变化。现在从脉象这一项来看,也是相应在老化,在退化。

图7 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脉象变化趋势
我们刚才讲了弦脉,它意味着血管的硬化,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也有退行性的变化,弹性在逐渐减少。这就提示我们,脉象是反映生理性变化的一项重要的参数。另外,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作诊断,你选的一个对照组,一定要和相应的年龄组来鉴别,不要用一个脉来鉴别,否则,即使很高的阳性率,可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疾病情况。除了年龄以外,我们还对正常人的一些生活经历进行了观察。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点,不同年龄组弦脉是逐渐增加的。那么弦脉,到底在临床上对哪些病有诊断意义?我们也摸索了一下。文献考证说弦脉的主病很广泛,比如弦主肝胆系统的疾病、弦主疼痛、弦主寒热往来、弦主痰饮、弦脉又主癥瘕积聚等很多病。在临床上,弦脉到底有什么诊断价值?那么我们就根据文献的记载选择一些和这些论述相对应的疾病进行观察。比如,我们选了与肝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如肝炎;还有与肝的功能有关的(肝阳、肝气、肝火),选择了临床多见的高血压;与疼痛、寒热有关的,就选急腹症;此外,我们还选了一些肿瘤、老慢支、肾病等疾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到底哪一些病的弦脉出现频率比较高,有诊断意义。我们把这些患者的年龄组和正常的年龄组进行对照,那么这样对照下来发现:不管是青年的高血压,或者是年龄比较高的高血压病,弦脉的出现量都是显著高于正常年龄组;此外,就是慢性肝炎,其弦脉出现的比率也显著地高于同年龄组。而其他的疾病弦脉的出现率都不显著,当然我们观察的还不够。但是对于弦脉主肝病这一点,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所以,假如年轻人来看病,他脉搏很弦,我们可以考虑他是不是血压比较高,或者肝胆系统出现了问题。其他方面,我们还得进一步观察。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对正常人1天24个小时脉象的观察。中医的整体观念重视天人相应,认为自然界阴阳在交替,人的气血阴阳也在变化,脉象是一个灵敏的生理信息,它反映了气血的阴阳。那么,脉象是不是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呢?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观察一下。因此,我们观察了200多例正常人,将1天24个小时分为6个点,4小时1次,逐一进行自身对照观察。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参数分解成几个因素,比如脉搏的高度、重搏前波的高度、降中峡的高度、主波的宽度,针对这些参数进行分解,横坐标是时间,1天6个时间点,从早上6点到晚上22点。下面介绍几个结论。这些参数的分解主要反映了正常人白天的脉象。脉象白天是偏于滑、偏于快、偏于大,而晚上的脉象是偏于弦、偏于慢、偏于小。我们知道滑脉是阳脉,它反映气血充盛,而弦脉是阴脉。所以我们说,脉象反映人体的气血,这些变化基本上是和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相应的。这个指标观测的结果反映了天人相应学说,说明人的气血也是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在变化的。这是一个。第二个,这提示我们对一个患者的观察也要顺从时间管理。疾病有的时候可以反映在白天,有的时候可以反映在晚上。从参数的分布来看,早上和晚上的参数,往往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白天(日中)是不一样的。这就证实了《内经》所说的“诊脉当以平旦”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清晨的脉象,最能够反映静息状态下人的基础情况。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有病房的一些单位,有必要在清晨切脉,可能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辨证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清晨和晚上接近,能够反映出我们的静息状态,所以《内经》认为平旦抚脉可以“诊有过之脉”。这是有依据的,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这个资料也提示了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和正常人不一样。那么这些患者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患者的曲线和正常人的曲线不交叉,说明这是显著差异,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特征,患者这些参数变化的曲度不明显,说明什么呢?患者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肌力性的变化。根据现在的生物医学,肌力性很重要,正常人应该有这样一个肌力,患者失去这样的肌力,说明他的生理状态已经受到了干扰。这对早期诊断、临床诊断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在观察心脏病患者的弦脉时,发现有一些心脏病患者,在脉上某一个点变化得特别异常。这可以提示我们用药。比如窦性心律不齐主要的特征是在凌晨2:00的时候脉搏变得特别弦,这提示晚上加一种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这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我们观测了1年24个节气中脉象的变化。为什么要观察这个?因为这也是天人相应的内容。《内经》里提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一年四季在变化,脉是相应变化的,还提出了“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否存在?如果有的话,我们在诊断时还要考虑季节的影响。我们大概观察了八十几例个体的脉在一年中的肌力变化。从中我们大致能看出,脉搏参数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是相应的。另一个脉象的特征是脉一年四季有变动,但是这个变动主要是幅度上的变动,而不是形态上的变动。那么《内经》说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不是都有意义呢?我又翻了一下《内经》,《内经》上面所讲的是“春为弦,夏为洪”。光这个“为”字就说明古人也是非常客观的。他虽然没有什么统计学的处理,但是这个“为”,说明形态的变化是很“为”的,不是显著的差异,而是可能有一些差异,所以这也是实事求是的。那显著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在脉象幅度的变化。所以说“随之上下”,上下的确有变化。我们把主波,也就是脉搏波主要的幅度指标这条曲线,用最小二乘法的形式连合成一条正弦曲线,把这一条曲线的数字用一个图来表示。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1年里面脉象的变化。峰值最高的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夏至日出的时候,这个是1年最高的峰值。而脉搏波的变化,幅度的变化,这些个变化的置信区(可信范围),正好是一个小圆。这个小圆说明什么呢?说明1年当中大致的变化情况,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很有规律性的。假如这1个月,它掩盖了原点,那么说明这个变化没有规律性,是偶然性的。我们只做了1年,是不是能够代表20年或者是60年?这可用统计方法。这个界定性是非常有规律的,是一个小的正圆。这个统计方法,我们是采用了世界生物医学学会主席哈尔伯克的测算方法,用他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一个周期相当于12个月少一点。脉图变化的界定的年节点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觉得这个工作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内经》很早就提出了脉象的季节变化,而且它提示了可以预测病变。比如“春胃微弦曰平”,春脉稍微带一点弦,那是正常的;假如“弦多胃少”,就要生病了;“但弦无胃”,则为病重。后面就讲到“胃而有毛”,毛就是浮脉的特征,就是秋天脉的特征,弦脉带一些浮,就是在春天看到秋天的脉象特征,这个是秋病,说明秋天可能有病。“毛甚曰今病”,假如这个特征特别明显,就是现在有病了。《内经》有这样一段记载。这个提示什么呢?提示从脉象的特征,可以预示一些疾病的发生。对此,我们还是深有体会的。比如夏天的脉应该是洪大的,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患者,他脉很沉细,那我们估计他阳气不足或者是有其他的疾病。假如我们建立一个保健医疗制度,能够定期换算、对照,那我们可以预测他的健康状况。这个工作在国外是一种时间社会医学,是很普遍的,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少。这样建立了一项比较简便的而且灵敏的指标,能为我们今后的诊断提供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所以,我们现在还在患者那里开展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观察。